“冀魯將軍半天下”無論是和平年代還是戰爭年代

最近網上流行著一個關於將軍授銜的新聞。一九八八年九月以後授晉的中將以上高級將領:山東第一;河北僅次於山東,居第二;江蘇第三;河南第四;江蘇河南相差無幾。山東河北幾乎佔了全國的一半。自古就有冀魯將軍半天下的說法。

“冀魯將軍半天下”無論是和平年代還是戰爭年代


山東,河北地處廣袤的華北平原,由於華北平原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用老百姓的話講“要人有人,要糧有糧”。其戰略意義巨大。一馬平川的平原,無天塹可守。遭遇戰爭即是滅頂之災。這也使得冀魯之地的青年愛當兵。

遠了不說,北洋政府時期。大軍閥中山東河北人佔了半壁江山。堪稱豪華明星陣容。山東人吳佩孚,孫傳芳,張宗昌,盧永祥,王佔元等等。河北人馮國璋,徐世昌等等。包括奉系軍閥張作霖祖籍也是在山東河北一帶。這些北洋軍閥大多數都是愛國者。日本侵略者初期不敢貿然發動戰爭就是在忌憚北洋軍閥。抗日戰爭時期這些早已退出歷史洪流的大軍閥也都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拒絕為日本人當走狗。

“冀魯將軍半天下”無論是和平年代還是戰爭年代


抗日戰爭時期,東北抗聯大多數士兵都是山東河北一帶闖關東過去的逃荒者。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與日本人進行殊死的鬥爭。大名鼎鼎的二十九軍是一支典型的冀魯子弟。這是一支英雄的部隊,軍長宋哲元山東德州人。二十九軍在喜峰口戰役中初露鋒芒。至今流傳的大刀隊就是出自這支部隊。盧溝橋上,二十九軍將士誓死與橋頭共存亡。河北人副軍長佟麟閣,山東人趙登禹血染盧溝橋。後來犧牲的山東人張自忠也是出自29軍。國難當頭冀魯子弟兵沒有一個人退縮。

“冀魯將軍半天下”無論是和平年代還是戰爭年代


華北淪陷後,冀魯人民始終進行著對日侵略者的反抗。河北人民有著名的地道戰,山東人民則有著名的地雷戰。晉冀魯豫革命根據地,沂蒙山革命根據地。他們用熱血與智慧畫了一副屬於專屬於平原人民的抗戰民族史詩。

和平年代,冀魯子弟同樣愛當兵。山東河北是兵員大省。兵多質量也好。冀魯子弟,一腔熱血,報效祖國。此文獻給英勇無畏的華北人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