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緣人生:話說“看破紅塵”,人生的面目是什麼?

有些青年人,經歷過某些人生滄桑,於是,他們就自認為已經“看破紅塵”了。

他們是怎麼“看破紅塵”的呢?

有的“看破紅塵”者認為,“人生的面目是醜惡的、猙獰的。”

在今天的社會中,確實也還存在著過往的痕跡,存在著陰暗面。

某些地方,某些角落,也還有腐朽的垃圾。

有的人在某些時候某些問題上,也還有不幸的遭遇。用這些青年人的話來說,就叫做還有“醜惡、猙獰”的現象。

在觀察人生的時候,不能患“色盲症”。

近代的英國科學家約翰·道爾頓,是一個色盲患者。

太陽光譜的七色,他只能看到黃、青兩色。這是生理上的色盲症。

在社會人生的觀察者中間,也有兩種“色盲症”:

一種,外界的一切在他的眼裡都具有玫瑰花一般鮮豔的色彩;

一種,外界的一切在他的眼裡都具有一團漆黑的灰暗色彩。

前一種“色盲症”固然不能正確地認識人生,後一種“色盲症”也不能正確地認識人生。

過去,有些人患了前一種“色盲症”;如今,我們可不要再患後一種“色盲症”啊!

因緣人生:話說“看破紅塵”,人生的面目是什麼?

什麼是人生之美?

在列夫·托爾斯泰的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中,有個人物這樣說過:“人生的一切變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陰影構成的。”

光明和陰影的各種組合,乃是人生一切變化的根源光明和陰影的反覆較量,乃是人生一切魅力的所在;光明廓清陰影,乃是人生之美的表現。

新時代的人生之美,就是由光明和陰影的搏鬥構成的;美就美在光明戰勝陰影。

有的“看破紅塵”者認為,“人生就是一場賭博。”

人生是充滿鬥爭的。

著名電影演員卓別林說過:“人生就是一場鬥爭,我們的鬥爭是永遠不會停止的。”

就宏觀人生來說,人們要變革自然、變革社會,不進行鬥爭怎麼行呢?

就微觀人生來說,一個人要想在人間有所作為,替社會做點貢獻,不進行鬥爭也是不行的。

因緣人生:話說“看破紅塵”,人生的面目是什麼?

問題在於:如何看待人生的鬥爭?

人生的鬥爭,就像“賭博”那樣嗎?

清代作家李汝珍,通過小說《鏡花緣》中一個人物之口說過:“人生在世,千謀萬慮,賭勝爭強,奇奇幻幻,死死生生,無非一局畫棋。

”這種“人生一局圍棋”的說法,和“人生就是一場賭博”的說法,有點類似。

不過,下棋也罷,賭博也罷,都不能正確地概括人生的鬥爭。

人生的鬥爭,是變革自然、變革社會的鬥爭,是真善美與假惡醜、光明與黑暗、先進與落後的鬥爭。

在人類歷史上,在現實社會里,固然有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現象,但這種現象在人生的天地裡畢竟只佔很小的一部分。

怎麼能以一角概括全局呢!再說,不同社會地位的人,他們鬥爭的目的和內容是不相同的。

剝削階級,“千謀萬慮”的是自己的私利,追求的“勝”和“強”是要最大限度地壓迫和剝削勞動人民。

因緣人生:話說“看破紅塵”,人生的面目是什麼?

覺悟了的勞動人民,“千謀萬慮”的是本階級的解放,追求的“勝”和“強”是要擺脫剝削階級的壓迫和剝削。

前者是非正義的,後者是正義的,又怎麼能混為一談呢?

在“人生賭博論”者看來,人生賭場上的“賭徒”無非兩種人,一種是傻子,一種是騙子。

騙子有“本事”,傻子沒“能耐”。

按照“弱肉強食,優勝劣敗”的規律,騙子總贏,傻子總輸,騙子總是勝利者,傻子總是失敗者。

這種觀點,有點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味道。

社會達爾文主義,利用達爾文關於動植物界生存競爭的學說,來解釋人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和社會發展的規律性,認為人世間只有“強者”、“優者”才能在生存鬥爭中取勝,而“弱者”、“劣者”必敗。

這種觀點是不對的。

人們間的相互關係是社會關係,它和動植物間的相互關係是不同的。社會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它與自然發展的規律是不同的。

因緣人生:話說“看破紅塵”,人生的面目是什麼?

在新時代社會里,人們的相互關係,就全局來說,是平等、友好互助合作的關係,而不是什麼“騙子”與“傻子”的關係。

新時代的發展,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中不斷前進的,是在真善美戰勝假惡醜、光明戰勝黑暗、先進戰勝落後的過程中不斷前進的,根本不受什麼“弱肉強食,優勝劣敗”規律的支配。

持這種觀點的人跟“人生面目猙獰論”者一樣,他們把社會上的人都看得很壞。

在他們眼裡,人世間簡直沒有什麼好人。然而,這是不符合事實的。

人世間大多數的人,總是好的或比較好的。這個基本的客觀事實,是誰也否定不了的。

一位青年女詩人,寫過一首題為《這也是一切》的詩,其中有這麼幾句——

不是一切火焰

都只燃燒自己

而不把別人照亮;

不是一切星星都僅指示黑夜

而不報告曙光。

在那些“看破紅塵”者看來,“一切火焰”都是“只燃燒自己”的,“一切星星”都是“僅指示黑暗”的,一切人都是隻為自己的。

因緣人生:話說“看破紅塵”,人生的面目是什麼?

但是,這並不是“一切”。在現實生活中,不是有許多“把別人照亮”的“火焰”嗎,不是有許多“報告曙光”的“星星”嗎,不是有許多為大眾謀利益的人嗎?

“紅塵”中絕大多數人,包括那些英雄模範人物在內,都是既有優點,又有缺點的。

如果你光看別人的缺點,那麼,你眼裡的一切人都將是十分糟糕的。

“僕從眼中無英雄”(或譯:“對於人來講偉人是不存在的”)——這是歐洲的一句著名諺語。

德國的唯心主義哲學家黑格爾和俄國的革命民主主義者赫爾岑,在自己的著作中都曾經引用過這句諺語。

在“僕人眼中”為什麼就“無英雄”了呢?

黑格爾認為:“人們要理解一個偉人的意義,本身必須具備寬廣的視野,僕從眼中無英雄——倒不是因為英雄不是英雄,而是因為僕從不過是僕從。”

這是種解釋。恐怕還可以有另一種解釋:僕從和英雄天天接觸,朝夕相處,對他的缺點了如指掌;這樣,在僕從的眼中,你這個英雄也不過如此,並沒有什麼了不起。

如今,有些青年人往往只看到別人的缺點這一面,或者看到別人的缺點這一面較多,大多數是屬於後一種情況吧。年輕的朋友,人生在世,可不能“門縫裡看人”,把人看扁了啊!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文字溫暖心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