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教會我們的五件事

疫情教會我們的五件事

疫情教會我們的五件事

一、健康生活

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別熬夜,睡得早一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免疫力是一個人最大的競爭力。

別挑食,吃得雜一點。《黃帝內經》裡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益精氣。”

別邋遢,勤打掃一點。這次疫情,讓很多人養成了家居消毒的習慣。乾淨的居室不僅可以放鬆心情,還利於保持健康。

別太懶,運動多一點。生命在於運動。一個人只有經常鍛鍊身體,才能讓自己保持活力。

別多想,心放寬一點。除了身體健康之外,情緒上也要保持健康。

二、珍惜身邊人

這場疫情攪亂了許多人的生活,但也教會了大家懂得珍惜。當平靜的生活被打破,兩個親密的人連見上一面都很難時,我們才發現平日裡那些一直被忽視的瑣碎幸福是多麼珍貴。

隨時能約出來聚會的朋友,嘮叨卻真心關愛自己的父母,偶爾吵架可誰也離不開誰的伴侶,這些人都平安健康地活著,熱熱鬧鬧地存在於自己的生命中,真的是難能可貴。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能做的便是在擁有時,加倍重視、用心陪伴。

等疫情結束後,抱一抱我們愛的那些人。但也別忘了,當生活歸於平靜,嘮叨和爭吵難免發生時,依然記得此時此刻,這份想要永遠珍惜他們的心情。

三、持續成長

“認識自己的無知是認識世界的最可靠的方法。”在大自然面前,個體是渺小的;在災難面前,個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凡能做的,我們一定要努力去做;能改變的,一定要盡力去改變。無論何時何地,都要不斷成長,日益精進。

韓愈在《進學解》中寫道:“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古人亦有言,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想做成任何一件事情,都要辛苦付出;想擁有任何一樣本領,都要勤學苦練。

當疫情風暴來到移動互聯世界,消息與數字滿天飛,真假難辨,是非難分。要提升批判性思維與科學素養,學會提問,敢於質疑,分清事實與觀點,並追根溯源,去辨識、推演、論證你所看到的一切。在複雜的世界裡,很多時候這更是一種生存本領。

四、未雨綢繆

在工作上,要以生命體視角看待企業,以生態視角看待企業與周邊的關係。我們發現,通常走得最遠的企業,都是適應能力佳、學習能力強、最有危機感的企業。這一點無疑與達爾文進化論的核心觀點一致,概括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既要有凝聚力,又要有包容性;既要敏感、善於變化,又要堅持自己的獨特個性;既要勇於嘗試,又要嚴謹穩妥。

正如美國著名作家菲茨傑拉德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所說:“對一流頭腦的考驗,是同時擁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想法,但仍然能夠執行的能力。”

人到中年也好,經濟不景氣也罷,無論在什麼樣的逆境裡,有能力的人,永遠都有底氣。要努力提升自己,無論是學識、技能,還是見識。當自己變得足夠優秀時,即使面對風雨,也能坦然無懼。

五、增強復原力

人生下半場,拼的就是復原力。

馬丁曾說:“每一個強大的人,都曾咬著牙度過一段沒人幫忙、沒人支持、沒人噓寒問暖的日子。”泰戈爾說:“上天完全是為了堅強你的意志,才在道路上設下重重的障礙。”

生活時而有不如意,或許青春已不再,但成熟卻深深刻在骨子裡。每一次觸底反彈,都是重生的機會。讓豁達和智慧長住於內心,放下過去、不畏將來。

疫情教会我们的五件事

轉自:黨建網微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