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人生 不虛此行

當今時代,像我等手頭拮据的普通民眾想學些東西,增長見識,充實生命,還是比較容易的。

別的不說,單是讀書一項,就比以前方便多了,除了買書之外,可到圖書館免費借閱,可到書店免費蹭閱,可在網上免費聽閱……更不要說,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博物館都已免費對外開放,讓我等的好奇心得到極大滿足的同時,大開眼界,大飽眼福了。嘖嘖,實在不要太爽!

小時候,我總是美慕那些家裡有書的鄰居和同學,沒事兒的時候找各種藉口到人家去玩兒,抓起人家扔在炕頭上破得沒了封皮封底的《水滸傳》、《封神演義》看了一遍又一遍,用我媽的話說“看見有字的紙都要從地上撿起來,一字不落地讀。”

到現在還記得,我老姨家的幾木箱子小人書被我看了不知多少遍,有時為了看書,還主動去幫老姨到郊外挖野菜,今天回憶起來,那是多麼美麗的時光啊。

時至今日我常想,閱讀不僅僅給人帶來快樂,潛移默化涵養人性,它還會滋長出了不起的副業來養活自己。

試想,如果一個人從小就致力於讀萬卷書,長大後單憑嘴皮子就能過上富裕的日子,那些活躍在各種媒體上的談鋒甚劍的人物們應該多數如此吧。

如若你不喜滔滔不絕,紙上談兵,那就憑一支筆桿子也能縱橫捭闔,馳騁天下,不信可以瞭解一下那些知名作家的書房,汗牛充棟都不足以說明其讀書之多。

您以為這些人僅僅是憑天賦就取得如此成就?那就未免太天真了。

其實古今中外有名的評論家、大文豪,數學家、醫學家、政治家、哲學家等等不肖說了,就是任何一個好老師、好大夫,以及各行各業的稍有成就者,哪個是不讀書的人?豈止是讀書,應該是如飢似渴,日日讀書不輟,全身的本事與自信都來源於此。

明代朱熹《觀書有感》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宋代黃庭堅也曾深有感觸,他說”一日不讀書,塵生其中;兩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

我以為這說明兩個問題,一是人的記憶力容量有限,讀得再多,也不能全記住,有點兒熊瞎子掰苞米的感覺,邊掰邊丟。二是時間流逝,人都需要輸入新知識,補充新能量,思想上時刻保持朝氣蓬勃的感覺,這樣活著才有味道。

讀書是個有意思的事,也是極富個性化的事情。

讀書目的就是極個性化的事情,有的人是為了打發時間,有的人是為了尋找快樂,有的人是為了積攢談資,有的人是為了開闊視野,有的人是為了增長才幹……

讀書內容也是極富個性化的事情,有的人喜歡文學,有的人喜歡地理,有的人喜歡數學,有的人喜歡哲學……

不論讀書有多個性化,它都有共性的東西,那就是教人開闊視野,瞭解自然,諳熟世事,把你不能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經歷的東西,捧到你的眼前來,任你琢磨、體味、品評、分析、提煉、總結,然後享受、學習、收穫……助你過一個快樂、充實、有價值的人生。

常讀書的人就是一座行走的博物館。

博物館是收藏奇珍異寶的地方,更是記載歷史的地方,對之不甚瞭解的聰明人往往是觀賞多,品評少。每個讀書人都是一座大小不同的博物館,因為他(她)的體內不僅僅囊括了一個人自出生以來區別於他人的特有經歷,更貯藏著他讀過的個性化的書。

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的鎮館之寶,也許外人看起來普通得很,可專家知道它的珍貴价值。每個讀書人都有值得驕傲的資本,他人不屑一顧,可他自己知道它的獨特價值。

博物館的藏品分三六九等,但每一種都記載了一段獨一無二的歷史。讀書人的品性和才華也定有珍品和常品之分,但每一種品性和才華都有其形成的特殊原因。

在博物館,沒人會因為藏品的普通鄙視它,相反還會為它設立基礎展館,成為博物館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同理,讀書人的身上最普通的品性才使他們成為“他自己”,而不是任何其他人。

讀書人都有與眾不同的突出才華,不過有的眾所周知,有的還未被發現而已;有的有了用武之地,大施拳腳,有的暫時還默默無聞,偏居一隅而已。

博物館有研究員整理修復,進一步挖掘藏品的美。人要自己總結分析,培養優秀的品質和才華。

博物館中,一件藏品再珍貴,如果沒有人研究琢磨,深挖它隱藏在鏽跡斑斑外表下的可貴內涵,可能它永遠只是一塊破銅爛鐵。讀書人也是這樣,一匹千里馬,如果碰不到伯樂,可能要埋沒一輩子。

藏品要展示,才能發揮它最大價值;人要有用武之地,才能實現人生價值。

但是好鋼不怕錘鍊,好玉不怕打磨。越是千年寶物,越需要年深月久的打磨。越是經歷坎坷的讀書人,越需要秉持不氣不餒的人生底氣。

博物館有世界聞名的,如:法國盧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也有不知名的普通的,如一些小規模的或一般的省市級博物館。但它們都有不同的觀賞者,研究者,所以都有存在的必要。

讀書人也如此,有的人才華橫溢,能力超群,知識淵博,觸類旁通。有的人普普通通,看起來沒有任何耀眼的光環,但也都內涵有別人所不及的方方面面的能量。

說一千道一萬,寶貴光陰如許過,逛博物館,做讀書人,快樂人生,不虛此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