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科技開放創新與自主創新的經驗教訓


文_許善達*

建國以來,我國科技發展處在特殊的國際環境中。發達國家對我國實施的科技封鎖以及跨國資本利用國際產業鏈分工對財富分配的控制權,使我國長期處於美國主導的國際科技創新分工主鏈條之外。基於這種特殊形勢,當時我國的科技體系體現為“大而全”的結構佈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發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作為科技趕超國家,在某些科技領域,我國逐步具備了一定的高端技術研發能力;在少數領域,甚至已經突破了在美國主導的國際科技創新分工體系下對我國的科技分工定位,觸動了美國主導的科技分工利益。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所面臨的國際上的科技封鎖和控制更加嚴厲。因此,自主創新與開放創新一直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科技創新的路徑上需要處理的重大關係。

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科技開放創新與自主創新的經驗教訓

旨在打破封鎖的被動型自主創新

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科技自主創新的實踐

1.被動自主創新與主動自主創新

由於技術起點低,又要面對技術封鎖、跨國公司壟斷等國際環境,我國的科技創新內在缺少基礎,外在缺少共享,因此要實現國家的科技現代化和經濟安全,只能走以自主創新為主的道路。

我國科技創新所面臨的大背景,決定了我國自主創新體現為被動自主創新和主動自主創新兩種形式:

被動型的自主創新。在難以獲得國際創新資源條件下的自主創新,是面對國際政治經濟背景下技術封鎖進行的自主創新。在關係國家安全和經濟命脈的戰略性關鍵領域,發達國家和跨國企業集團對我國實施了科技封鎖。為打破這種封鎖,我國只能走自主創新的道路。被動型的自主創新主要是由政府主導投入並發展,這是解放以來我國在一些重要領域為打破科技封鎖,解決我國戰略性科技需求的基本路徑。

主動型的自主創新。在效率、效益比較有利的條件下,我國企業自主選擇的自主創新,是面向市場進行的自主創新,既不依賴購買技術成果,也不依賴用市場交換技術產品,而是在充分利用市場資源的條件下,進行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研發活動。政府鼓勵此類主動型的自主創新,但是否開展此類創新,取決於企業自身的決策。

2.我國被動自主創新與主動自主創新的基本特徵

被動型自主創新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基於應對我國在科技創新領域“被封鎖”和“被控制”兩種困境的被迫選擇。

(1)被封鎖。集中表現為在巴黎統籌委員會(簡稱“巴統”)、《瓦森納協定》等作用下,對中國禁運軍民兩用商品、技術、軍品,涵蓋了先進材料、電子器件、計算機、電信與信息安全、傳感與激光、導航與航空電子儀器、船舶與海事設備、推進系統等大類。艦艇用燃氣輪機、高端芯片、高端光刻機屬此列。這種封鎖還包括將我國排斥在外的前沿科技領域的國際合作,例如國際空間站的聯合開發、歐洲伽利略衛星系統等。

⑵被控制。除被封鎖外,跨國資本還在其對財富分配擁有壟斷權的勢力範圍內,對可以市場化的技術施行壟斷和控制。被控制表現為靜態控制和動態控制兩種形式。

靜態控制。始終控制可以市場化的高端技術和核心技術、核心環節(這部分有時候與封鎖有交叉),這種控制是始終如一的,不隨時間進展、技術更新而有所變化。例如, GE、西門子、三菱等跨國公司將工業重型燃氣輪機高級產品技術對我國實行封鎖或控制。

動態控制。隨著技術升級、更新換代,向我們轉移升級前的、低端的、落後的、擬淘汰的技術,控制高端的、先進的、前沿的技術。即隨著技術發展、技術更新,高端技術不斷被更高端的技術代替而不斷調整實施的控制。如, GE、西門子、三菱等跨國公司將工業重型燃氣輪機中低端產品核心技術、熱端部件與維修技術對我國實行動態控制。再如國外燃油汽車進入中國初期多是中、低端或者擬將淘汰的技術;隨著跨國公司技術的不斷升級,再將新的中、低端技術轉讓給中國企業,這是一種動態控制的過程。這種做法,始終將中國企業的技術能力控制在相對中、低端的水平。

被動型的自主創新是中國企業在被封鎖和被控制領域所進行的科技創新,是迫不得已和無條件的,通常佈局在關係國家安全和經濟命脈的戰略性的關鍵領域,是無法通過國際技術轉移或合作獲得的。被動型的自主創新是沒有選擇、必須開展的創新,需要舉全國之力開展。例如:大飛機、艦艇用燃氣輪機、高端芯片等。

主動型的自主創新是有條件的,一般是在經濟技術發展到一定水平,具備一定承接能力(資金、人才、技術、配套、承接能力等)時才能有效開展的,是市場化的技術創新。實踐表明,不具備能力條件就難以實現完全的自主創新。但是,如果具備能力而不主動開展自主創新,僅僅依託引進技術來實現既得經濟效益,則會被跨國公司永遠控制在“微笑曲線”的低端;或者雖然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跨國公司也可以給我們稍高一級水平的技術,如果我們不主動消化吸收技術,而是亦步亦趨,則只能永遠跟在別人的後面望塵莫及。例如:工業重型燃氣輪機可市場化部分的低級別產品的技術獲得,就屬於這種情況。這些作為壟斷技術不斷升級換代的領域,正是我們可以開展引進消化吸收、主動再創新的可行領域。

開展自主創新工作應關注的問題

實踐證明,旨在打破封鎖的被動型的自主創新和麵向市場的主動型的自主創新,需要遵循不同的實踐機制。

打破封鎖的被動型的自主創新需要舉國之力、政府決策,企業實施。面向市場的主動型的自主創新則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市場主體為核心來決策的自主創新。在實踐中應把握其特點。

1.自主創新不是封閉創新。封閉式的自主創新成本高、技術探索難度大、週期長,難以有效趕超。在自主創新的過程中,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積極開展開放式的自主創新。被動型的自主創新也應儘量通過可行環節的開放創新來增強自主創新的能力建設。走開放式的自主創新之路,可提高自主創新的技術起點、縮短自主創新週期、降低自主創新成本。但是開放式的自主創新一定不能對引進技術完全依賴,否則就會被控制。

2.自主創新要把握核心技術研發能力。自主創新的成功,不僅是品牌的擁有,更主要的是要注重把握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只有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資金、人才、技術、配套、承接能力等)開展自主創新,才能夠真正實現完全的自主創新。如果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去開展自主創新,即使是購買、請外援、授權經營,也難以實現通過消化吸收來掌握核心技術並培育出對核心技術的再創新能力。若干實踐實例反映出:在條件不完全具備時,通過購買擁有知識產權獲得某種技術,即使有自主品牌,但是由於條件限制,如果沒有培育出自主創新能力,也難以實現長遠發展。

例如,華晨汽車在創建“中華”自主品牌的過程中,先期通過委託設計、全球採購的開放式創新,擁有了一個高起點。但是,後期因開展自主創新的條件不充分、管理問題等原因,沒有強化消化吸收環節,沒有培育出對引進技術的再創新能力,導致“中華”品牌的後續發展失去了重要支撐。可見,絕不是擁有了品牌和知識產權就擁有了自主創新能力,只有條件(資金、人才、技術、配套、承接能力等)充分具備才是實現消化吸收並培育自主研發能力的基礎,這是實現更新換代發展的必要條件。廣汽集團的自主創新在時機選擇上,對條件的具備性考慮得比較充分,因此後期對核心技術的掌握和再創新方面就更加主動。

3.充分考慮國際科技創新環境複雜性。我國在大飛機領域的運十擱淺、與麥道合作方案失敗等事實提醒了我們,關鍵技術、核心技術買不來、換不來,開展自主創新荊棘萬重。即使在自主創新已經成功的領域,成果和產品在國際貿易中也會被設置重重壁壘,使之難以通過實現市場最大化的方式來獲得收益,從而難以提高研發投入繼續發展。我國商用大飛機的成功研製和試飛等實踐充分說明,在我國,政府主導、舉國之力是能夠突破封鎖辦成大事的;我們的市場承接能力也將會讓我們的企業具有研發投入的來源,這正是我國被動型的自主創新、自力更生能夠取得成功的主要經驗。

4.選擇主動型自主創新的開放內容和領域。開展主動型的自主創新,應通過效率、效益比較原則選擇開放的內容和領域。開展開放創新應以培育自主創新能力為目的,實際工作中要協調好開放創新和自主創新的關係,協同而不是依賴,依賴就相當於選擇了被控制,我國半導體芯片行業目前所存在的問題已深刻反映出這種情況。

科技自主創新的利弊分析

1.自主創新存在短期利益難以保障的問題,要承擔長期不成功的風險,甚至是巨大的失敗風險。

2.被動型的自主創新關係國家安全,是為保障國家安全服務的,是關係到長遠發展實力的要素,需要政府決策,集舉國之力,長期投入資源。在自主創新中,只有堅持不懈才能獲得最後的成功。“兩彈一星”就是最典型的的例。即使在有些領域能夠暫時依靠外援緩解緊急的需要,也不應放棄對自主創新能力的培育,否則將失去主動權。堅持,就是主動。

3.被動型的自主創新並不是完全封閉的創新。只要有條件就應盡最大可能吸收開放創新的資源,為自主創新提供更有利的條件,培育能力,改善低效率,削弱長週期等高風險。

4.主動型的自主創新,是國家掌握財富分配主動權、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之一。隨著全球化經濟發展,知識產權所體現的市場價值越來越大,通過知識產權所獲得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大。主動型自主創新是在國際知識產權領域佔有一定份額的重要手段。在這個意義上,主動型的自主創新已經成為國家爭取市場化財富分配主動權的有效路徑。

我國科技開放創新的實踐歷程

建國以來,特別是從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實踐來看,我國科技創新所採取的主要方式有自主創新和開放創新兩種。

“開放式創新”作為概念,是由美國學者切薩布魯夫(Henry Chesbrough) 於 2003 年在著作《開放式創新:創新方法論之新語境》中率先提出的,其基本定義是:企業有計劃地利用流進或流出的知識,加速在現有市場上的創新,並將企業內部知識應用於新市場。①旨在強調通過有意識地流入和流出知識以加速內部創新,併為外部創新的運用擴大市場。廣義看,也可以理解為是強調利用企業內外資源來開展科技創新。

1.我國科技開放創新的主要體現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技術創新是以開放創新為主的,這是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探索形成的與發展中國家、趕超型經濟發展定位相匹配的一種高效創新的實踐模式。在改革開放四十年實踐中,我國的開放創新經歷著不斷探索發展的過程:改革開放初期科技的開放創新以技術引進為主。由於我國科技發展相對滯後於西方發達國家,西方對我們實行科技封鎖,當時我國的經濟、教育發展水平極其有限,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實行趕超,選擇對外開放國策,以低勞動力成本、低環保成本、低自然資源成本作為代價,依靠加工貿易吸引外商進行合作,引進相對先進的技術設備,有些屬於換代的技術或中低端的技術。由於當時我國技術水平與西方差距較大,這樣的技術既能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又能在相關領域積累和提升生產力水平和技術能力。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科技領域的開放創新不斷升級,我國企業開始有能力利用全球科技創新資源進行科技創新活動,通過合作併購、建立海外研發中心、海外學習、跨國研發合作等方式,利用全球人才資源和科技資源提高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2.我國科技開放創新的基本特徵

我國的開放創新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實踐經歷了從最初簡單引進到更多地利用全球科技創新資源的歷程,是一個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輔相成並不斷進步的過程。

開放創新是需要資源的,經濟越發展、掌握的資源越多,開放的程度就會越高,而在經濟落後掌握資源較少的時期,只能通過換取或被動接受供給方的條件。改革開放初期,我們的資源少,只能以市場或資源換取技術,起步階段多以引進方式換取低端的科技資源,包括低端技術、簡單加工技術或換代落後的技術,基本是人家給什麼我們接什麼,不具備更多的談判條件。外資不可能將其核心技術轉給我們。經過幾十年的經濟發展,我國掌握的資源不斷增多,具備了選擇、整合、利用國際科技創新資源的能力,也具備了開展國際科技領域合作的倡導能力,有一定能力實現更高階段的開放創新。

先期以引進為主的開放創新表現為:合資合作下的產品加工、合資合作下的授權、委託和購買、引進-消化-吸收-革新(非核心技術部分的改造)的漸進形式;中期的開放創新是以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初步具備核心技術的創新能力)的形式為主;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現階段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我們在部分領域已經展開進一步升級的開放創新。開放創新的力度不斷加大,市場承接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在一些領域我國的開放創新已經進入主動選擇和動態調整階段。主動選擇,表現為在一些領域我們已經具備了主動選擇權和技術輸出的能力;動態調整,表現為我們將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調整我們的開放創新策略。例如:我國在生物經濟領域積極參加人類基因組技術研究的國際合作;在人工智能領域積極倡議共同技術和平臺技術的聯合創新計劃等。

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科技開放創新與自主創新的經驗教訓

開放創新作為一種創新方式,對我國科技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科技開放創新的經驗教訓

1.實踐表明,開放創新是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式,為自主創新積累了能力和資源;開放創新的有效運用,可以提升自主創新的起點,為自主創新創造有利條件。

開放創新為自主創新積累能力和資源。我們在調研自主創新比較成功的廣汽集團時發現,廣汽集團自主品牌的創立,是建立在開放創新的基礎上,選擇關鍵的時點進行的;而這個時點是與條件資源的具備情況相對應的。根據廣汽的經驗,自 1997 年廣汽集團成立以來,特別是廣本投產以來,通過六、七年的發展,資本、人才、技術、管理、市場經驗都有了一定的積累。全球化進入資源共享與資源有償使用階段,相對開放的外部環境也為自主品牌的創立提供了一定的基礎條件,有相應的資金供給,可以從開放創新為主向自主創新為主轉化。

開放創新的有效運用,可以提升自主創新的起點,為自主創新創造有利條件。廣汽集團自主創新打造“傳祺”品牌的技術起點是借鑑參考通過開放創新主動選擇引進的“阿爾法·羅密歐”車型相關技術及設計,並採用“阿爾法·羅密歐 166”車型(B 級車)底盤。該集團在介紹自主創新工作時提到:“傳祺”有兩種東西來自國外,一是底盤系統裡的懸掛系統;二是發動機系統。而在引進這兩種技術之後,進行了超過 500 項產品技術的二次開發,以更適應中國市場。這樣做,不僅融入了廣汽集團對中國汽車市場需求的獨特支持,而且是在高起點之上,通過消化吸收形成核心技術自主研發能力,再開發出自己的產品的成功實踐。

可見,廣汽集團的自主創新,不僅是堅持要把握技術自主發展的主動權,把培育、發展自己的技術能力、研發能力作為企業長久發展的動力源泉,而且堅持了自主創新方向,把開放創新和自主創新協同起來,使開放創新為自主創新服務。這是實現完全自主創新的有效實踐,證明了開放創新作為一種創新方式,對我國科技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2. 開放創新不能培育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不可能走上完全的自主創新之路。

外資企業全球戰略的中國市場定位,往往將中國企業定位於價值鏈低端,使得中國企業缺乏對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動力,研發團隊服從於企業的全球戰略,較少開展核心技術或先進技術的自主研發,難以培育自主創新能力。例如,燃氣輪機。不少外國投資企業爭奪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發人力資源,人才流失導致我國整個行業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缺失。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受到很大的影響。

3.在開放創新中只有積極培育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把握核心技術的知識產權,才能獲得財富分配主動權和高附加值財富分配權。

引進技術、授權技術只能獲得低附加值財富。關鍵技術、核心技術領域的自主創新不僅能夠獲得國際分工中財富分配的主動權,而且可以直接改變市場對財富分配的預期。例如,紫光集團自主創新的成功開展,使我國自主芯片的市場佔有率不斷提升;與此同時,高通和美光等國外芯片大企業的股價出現被打壓的情況,說明現在的市場佔有率能夠改變資本市場對未來財富分配的預期。自主知識產權和專利獲得的是過去的財富,以此推出自主產品佔領市場獲得的是現在的財富,這些決定著資本市場對未來財富分配的預期,擁有知識產權可以贏得未來財富分配的主動權。

4.不能消化吸收的低水平開放創新不宜提倡。

由於我國面臨特殊的國際環境和相對有限的科技資源,我國的開放創新只能獲得製造業價值鏈的“微笑曲線”上低端的技術和價值(如:非核心技術產品、生產加工或組裝等),難以進入技術專利、品牌價值、核心技術服務等高附加值區域,前沿技術、先進技術被封鎖。如果一個企業僅僅滿足於能夠完成某個產品的製造,獲得一個階段穩定的收益,不去開展自主創新,不承擔自主創新的成本和風險,難以擁有自主創新能力並實現自主發展,最終甚至會喪失生存能力,被市場所淘汰。

5.要慎重判斷技術發展前景和方向,避免誤判影響新一輪科技革命中的創新能力建設。

在過去開放創新的實踐中,由於經濟利益驅動以及考核標準偏向於規模數量,各地出現低水平重複引進,引進產品/設備多於引進技術專利、技術創意和技術開發人才的現象。當前,全球科技進步加快了技術更迭,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時,要特別注意對顛覆性技術發展前景作出慎重的判斷,儘量避免因追求近期利益而導致技術發展方向上的誤判。這種誤判會影響科技投入資源的分配,從而影響企業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創新能力的建設。我國曾經引進的磁帶錄相技術很快被CD錄像技術淘汰就是一個典型實例。

6.初期的開放創新,侷限於創新系統的內部主體間的相互開放。

初期的開放創新是以強化系統內部要素資源的流動來實現開放、提升創新能力為主要目的,而系統內外雙向流動機制對創新的激勵作用不夠。隨著當代科技革命的日益推進,信息技術、大數據、工業 4.0 已經徹底改變了固有科技系統的封閉性,固有的創新生態也隨之將被顛覆,在新的發展趨勢下,原有封閉的創新系統難以完成一些前沿的科技創新工作,高層次的、升級的開放創新勢在必行。

開放創新的利弊分析

1.開放創新是一種重要的創新方式,是培育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條件;也是全球化、新科技革命趨勢下的必然選擇。

2.如果不能正確把握開放創新,必然會形成對國外技術的依賴。合資合作的開放創新容易使我國企業成為跨國公司全球化戰略的一部分,難以獲得核心技術和相應的市場價值。引進技術始終存在的技術轉移管控,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壟斷,雖然短期內可以實行市場換技術,但是不能實現核心技術、前沿技術的引進。

3.如果不能消化吸收引進的先進技術,不僅不能培育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而且會自廢“武功”,變成技術引進依賴者。同時高端技術、前沿技術、核心關鍵技術不能依賴引進方式實現,如果不開展自主創新實現超越,技術水平和產業鏈分工都將永遠處在低端,也必然會導致一些領域的國家安全受到威脅。

* 許善達,原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中信改革發展研究院資深研究員,聯辦財經研究院院長。

① [美]亨利·切薩布魯夫(Henry Chesbrough),[比利時]維姆·範哈弗貝克(Wim Vanhaverbeke),[美]喬·韋斯特(Joel West).《開放式創新:創新方法論之新語境》[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 年 6 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