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與河南地名

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摘要:黃河與河南地名有密切關係,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自然區域地名向行政區劃的轉變, 如三河地區;由於與黃河的地理位置關係、環境變化而得名的歷史地名與現存地名;因為黃河的改道、決口等導致行政區治所的遷移與行政區劃歸屬的變動。

關鍵詞:黃河;河南地名;行政區劃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對我國的歷史、地理、文化與社會等各方面都有巨大的影響。如鄒逸麟先生所言:“要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 就必須首先了解黃河流域的歷史, 而要了解黃河流域的歷史, 自然也就離不開黃河的歷史。”河南作為黃河流域的重要省份, 在諸多方面都深受黃河的影響, 地名正是這種影響的濃縮反映。其影響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地名的來源

河在古代是黃河的專稱, 河南之省名, 得自於大部分轄區位於黃河之南 。古代曾有九州之說, 《尚書·禹貢》中描述豫州是“荊河惟豫州 ”, 即黃河以南 、荊山以北的地方是豫州, 今天河南省的轄境大部分位於黃河以南, 簡稱 “豫 ”正是由此而來。

在地名學上,“河南”一詞有一個從自然區域向行政區名的轉變過程。古代依黃河的流向與相對位置, 將中原地區大致分為三河地區:河南、河內與河東,均為中國文明的重要發源地, “昔唐(夏 )人都河東, 殷人都河內, 周人都河南 。三河在天下之中, 若鼎足, 王者所更居也, ……土地小狹, 民人眾。”其中河南、河內都在今河南境內。黃河過潼關後折而向東至滎陽附近,大致呈東西走向, 其南岸以洛陽中心的地域即被稱為 “河南” 。秦代在這裡置三川郡, 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 )更名河南郡。自此, “河南”長期是洛陽及其周圍地區的行政區名。唐太宗貞觀元年( 627年 ), 分全國置十道,玄宗開元年間分置十五道, 河南道均為其中之一, 轄境約相當於今河南、山東兩省黃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元代至元五年( 1268年 ), 立河南行省, 二十八年( 1291年 )立河南江北行中書省, 管轄黃河以南 、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 治所在汴梁(開封 ) 。從此, “河南 ”一詞在行政區劃層面上擴大為省級行政區域。明初將黃河以北部分地區劃入,大致形成今日河南省的範圍。清因之不改, 直至今日, 仍為省級行政區名。與河南相應,古代黃河在滎陽以東, 折向東北流經天津附近入渤海, 今河南北部太行山以東的地域,枕山面河,四面似圍,故稱為河內。該地區春秋時屬衛, 亦稱西河,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所載 “子夏居西河教授 ”即是此地,今湯陰縣東三十五里尚有西河村。漢代置河內郡,治所先在武陟, 後遷沁陽, “河內”也由自然區域地名成為行政地名。隋唐改懷州,元置懷慶路,明清為懷慶府。但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縣政區的治所。民國二年( 1913年 )改河內縣為沁陽,從此河內成為歷史名詞。三河之外,還有 “河朔 ”之稱, 泛指黃河以北地區, 《三國志 · 袁紹傳》中描述袁紹: “振一郡之卒, 撮冀州之眾, 威震河朔, 名重天下 。”在地域範圍上與 “河內 ”有一定的重疊, 但要略大。

此外, 也有一些縣級政區得名與黃河有關, 其中既有現存地名, 也有歷史地名 。

(一 )現存地名

內黃。傳說 “三皇五帝 ”中的顓頊、帝嚳二帝曾在這一帶活動。戰國屬魏地,當時稱黃河以北為內, 以南為外, 有內黃 、外黃和小黃。關於這一組地名,於史有證。五代時李珽從朱溫北征, “過內黃, 因侍立於行廄, (梁)太祖顧曰:`此何故名 內黃?'珽曰 :`河南有外黃、小黃, 故此有內黃 。' 又曰:`外黃、小黃在何處?'對曰:`秦有外黃都尉, 理外黃, 有故墉, 今在雍丘。小黃為高齊所廢, 其故墉今在陳留。'”內黃自漢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置縣, 沿襲至今, 是一個千年古縣, 而外黃、小黃早已在歷史上頻繁的行政區劃變動中湮沒。

浚縣。歷史時期黃河流經於此, 古名黎陽, 以黎國君臣寓居,縣治南有黃河,故名。東漢應劭論其得名 :“黎山在其南, 河水經其東, 其山上碑雲: 縣取山之名, 取水之陽以為名 。”西漢高祖初年置黎陽縣, 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 ), 升為浚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 ) 州降為縣, 始稱浚縣。浚縣也是河南省七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縣級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延津。位於黃河以北,春秋置廩延邑,以境內有虛廩堆延綿不斷而得名。公元前242年以境內多棘,置酸棗縣。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 , 以境內有黃河渡口改稱延津縣 。由於黃河的改道, 延津的位置從黃河南岸變為了黃河以北。孟津、孟縣。兩地隔河相望,均以古黃河渡口得名。《尚書·禹貢》注 :“孟為地名, 在孟置津(即渡口), 謂之孟津。”一名盟津, 傳說商朝末年,周武王起兵伐紂, 渡過黃河時與八百諸侯會盟於此,故名。兩地在歷史時期還有過其他地名。孟津地區,秦置平陰縣,三國魏置河陰縣,唐代更為河清縣, 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年 ), 改為孟津縣,至今未變。今孟縣之地,秦置河雍縣。漢武置河陽縣, 歷代多因之。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年(1377年) 改州為縣, 始稱孟縣 。1996年改稱孟州市。

三門峽。黃河過潼關後折向東,切穿晉豫之間的山地,由於地質條件的差異, 河道中由鬼石和神石將河道分成三流,如同有三座門,依水流情況被稱為 “人門 ”、“神門” 、“鬼門 ”, 三門峽由此得名,象徵中華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也位於此地。自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90年)置陝縣, 長期為縣級政區不變。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 )改升陝州直隸州。隨著萬里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的建設, 於1957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省轄地級市,1962年改為縣級市,1986年1月又調整為地級市。其變化過程正反映了從自然地名向行政地名的轉變 。

(二 )歷史地名

河陽縣。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 山北水南為陰 。在歷史上, 曾因此設立過河陽與河陰兩縣。河陽位於黃河以北孟縣境內,春秋時晉國有河陽邑,《春秋·僖公二十八年》雲“天王狩於河陽 ”指的就是這裡 。秦置河雍縣, 漢改河陽縣, 歷代因之 。唐代大詩人杜甫《石壕吏》詩云 “急應河陽役, 猶得備晨炊 ”, 亦指此地。唐武宗會昌三年( 843年), 升為孟州, 明洪武十年(1377年 )降為孟縣。自此河陽從行政地名中消失。

河陰縣。唐開元二十二年(734 ), 為便利東南漕運, 在古汴河口修築河陰倉, 並析汜水、武涉、滎澤三縣地置河陰縣。以縣置於黃河之南而得名,其地在今滎陽市東北。五代、宋屬河南府。治所屢有遷移,皆在今滎陽市東北一帶。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廣武山北大峪口徙治廣武山南黃店街(今廣武鎮 ), 屬鄭州。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 省入滎澤縣。1913年復置河陰縣, 1931年與滎澤合併為廣武縣, 1949年併入成皋縣, 1954年入滎陽縣。河清縣 。黃河之名, 得於其水之渾濁,早在西漢時代就有“一石水、六鬥泥”之說。現代科技測量黃河多年平均輸沙量為16億噸, 多年平均含沙量約35公斤/立方米, 其渾濁可想而知。黃河渾濁,幾乎是人們的常識。古人曰, “俟河之清, 人壽幾何 ”, “丹丘千年一燒, 黃河千年一清”, “黃河清, 聖人生”, 似乎黃河永無澄清的可能。然而值得關注的是, 歷史上確實有數十次關於“河清”的記載。在一些特殊時期尤其是上中游地區長期乾旱之時,支流來沙減少,黃河也會出現較為清澈的時候。這在古代社會被視為祥瑞,甚至對政治活動也會有影響。唐太宗貞觀年間, 曾在今濟源境內置河清縣, “以縣界黃河清, 因以為名。”後廢。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 ), 為避諱改大基縣為河清縣。北宋年間遷治今孟津縣城東北十五里,至今當地仍名河清村。北齊武成帝高湛曾以河清為年號,歷時3年(562年—565年 ), 關於其原因,《北齊書 ·武成帝紀》載 :“乙巳,青州刺史上言, 今月庚寅河、濟清。以河、濟清, 改大寧二年為河清, 降罪人各有差。”直到今天, 河清海晏一詞還用來形容天下太平 。

河平軍。宋金時期, 黃河流經今衛輝地區, 多次氾濫造成災害。故金代曾在此置有河平軍, 其命名之意自然是希望河患平息 。可惜未能如意, 河平軍治所還曾因河患而遷移過。《金史》記載:“衛州,下,河平軍節度。明昌三年升為河平軍節度, 治汲縣, 以滑州為支郡。大定二十六年( 1186年)八月以避河患, 徙於共城。二十八年( 1188年 )復舊治。”

鴻溝。鴻溝是中國古代最早溝通黃河和淮河的人工運河。戰國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 ) 開始興建。它在今河南省滎陽北引黃河水, 東經過中牟入圃田澤, 經開封北而後折向南部, 經過尉氏東、太康西 、淮陽, 匯入淮河, 形成黃淮間的水運交通網。元代以後, 逐漸淤塞 。今滎陽縣城西尚有鴻溝村,當是古鴻溝流經之處。鴻溝雖已經成為歷史名詞, 但卻留下了深遠的影響。秦末項羽與劉邦爭奪天下, 曾以鴻溝為界, “ 項王乃與漢約, 中分天下, 割鴻溝以西者為漢, 鴻溝而東者為楚。” 成為流傳至今的 “楚河漢界 ”, 直到今天, 人們還在使用 “判若鴻溝”一詞。

二、行政區劃的歸屬變動

歷史上黃河以 “善淤、善決、善徙 ”著稱, 據文獻資料記載,從先秦時期到解放前約三千年間, 黃河下游決口氾濫達1593次, 平均三年兩次決口, 重要的改道26次。這些決口、改道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發生在河南境內。其影響的波及範圍,大致在今京廣鐵路以東、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 。由於古代建築、交通等技術手段較為落後, 黃河是阻隔兩岸的天塹, 也往往是行政區劃的邊界。因此, 黃河的決口、氾濫與改道, 除了給兩岸地區帶來深重的災害,也往往導致該地區與黃河的相對位置的變化, 由此, 進而導致黃河沿岸地區政區的治所發生遷移,有時也會導致行政區劃歸屬的變化。

(一 )治所的遷徙

清豐。唐代大曆七年(772年)置縣, 以縣界有孝子張清豐門闕, 魏州田承嗣請為縣名。治所在今縣西北十八里, 宋代慶曆年間遷至縣南五里故城,嘉祐年間避黃河水患遷縣西南十五里故城。南樂。西漢置樂昌縣,西晉改為昌樂縣, 後唐莊宗避祖李國昌之諱, 改為南樂。縣治在今縣治西谷村一帶。北宋元豐四年(1081年), 縣治遷今地。時黃河氾濫,南樂等縣城在大河堤岸之內,形勢危急,大臣李立之奏言:“北京南樂、館陶、宗城 、魏縣, 淺口、永濟、延安鎮, 瀛州景城鎮,在大河兩堤之間,乞相度遷於堤外。”北宋中後期, 河患頻繁, 當時由此而遷移的治所政區數量不在少數。範縣。西漢置,縣治在今河南省範縣張莊鄉舊城村。明洪武十三年( 1380年)因黃河氾濫, 範縣縣城傾圮, 被迫從舊城遷往今山東莘縣古城鎮。之後由於河南、山東兩省的行政區劃變動與水利爭端,1956年範縣縣城再由古城鎮遷往今範縣老城。

臺前。西漢置壽良縣, 東漢改壽張, 劉宋改東昌。因黃河氾濫,金代遷縣治於縣西竹口鎮,明洪武元年(1368年)遷於梁山東,十三年(1380年), 復遷於王陵店, 後又遷於鳳凰山北(今南臺子 ) 。

長垣。戰國魏地。秦置縣, 在今縣城東北三十五里, 隋置匡城縣, 治司家 、坡, 金、泰和四年(1204年) 因黃河改道, 遷柳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 因黃河水災遷蒲城 (今縣城)。

孟津。金改河陰為孟津, 縣治從黃河北岸白坡鎮遷至孟津渡。元代縣城西移二里,在永安堤上,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縣治又向西移二十五里,遷孟津老城。這幾次遷移均是由於黃河水患 。

孟縣。漢置河陽縣, 金世宗大定年間, 河衝河陽城, 州治向東北高區遷移, 新治稱上孟州, 後故城修復遷回, 稱下孟州 。元初遷治於上孟州, 即今孟州市區。

虞城。古虞國, 秦置縣, 當時縣城在今治西南三里。元、明、清時期黃河曾長期流經縣境, 河患頻繁, 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 ), 因黃河水患移今治。以上所言是現存縣城的遷移情況, 還有一些歷史上存在、現已廢棄的政區,治所也曾因為河患而遷移。

考城縣。乾隆年間, 由於 “黃河漫堤, 城沒於水。”乾隆四十七年( 1782年 )遷治, 志書中特別記載, 縣治遷至 “黃河北岸張村集偏東高 埠寬闊處。”

滎澤縣。康熙三十六年( 1697年 ), 由於 “黃河南侵, 逼近城垣”, 嚴重威脅到縣城的安全。次年, 遷移縣治。

儀封廳。由於黃河河道遷徙, 儀封廳也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遷移治所。咸豐十年(1860年 ), 由於黃河改道北流, 儀封廳也被廢, 併入蘭考縣。

(二)行政區劃歸屬的變動

考城。考城縣原本位於黃河北岸, 屬歸德府管轄,因來往交通不便, 乾隆四十八年( 1783年 ) 改屬衛輝府。但萬萬沒有想到的是, 咸豐五年(1855年), 黃河改道北流, 使得考城縣在地理上回到黃河以南, 而衛輝府其餘各縣仍在河北。原本為了便利的行政區劃,反而形成了新的地理阻隔。為此,又不得不於光緒元年(1875年), 將考城縣重新改隸歸德府。

原武、延津。兩縣都位於黃河以北,原屬開封府管轄。雍正二年 (1724年 ), 原武改隸懷慶府, 延津改隸衛輝府。

陽武、封丘。與前述諸縣的情況相類似, 乾隆四十八年( 1783年 ), 位於黃河以北, 原屬開封府的陽武縣改屬懷慶府,封丘縣改屬衛輝府。只是後來的黃河改道沒有改變後面這幾個縣的地理位置, 其行政區劃歸屬關係也未再有變化。

以上簡要論述了黃河對河南地名的影響。今天的黃河, 由於兩岸堤防的不斷修築, 以及三門峽、小浪底等一系列水利工程的建成, 黃河已然安流六十餘載, “今日長纓在手, 何時縛住蒼龍”的願望也已經實現;黃河上的各類橋樑、現代化的渡口也大大便利了兩岸的交通。因此黃河對於沿岸地區的影響也大大減弱,由此引發的中高級地名變動與遷移現象也基本消失。但在黃河兩岸堤防之內的灘區,由於河道的變遷不定,還會存在“落河村”這樣的底層地名變動與遷移,黃河沿岸各級行政區對於灘地資源的爭奪也日益激烈,黃河的影響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仍將繼續存在。

選稿:常宏宇

校對:郭娟

審訂:楊肖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