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座山》1:從幸福到喜悅


《第二座山》1:從幸福到喜悅

我們再講最後一本書,戴維·布魯克斯(David Brooks)2019 年四月出版的《第二座山》(The Second Mountain)。

《第二座山》1:從幸福到喜悅

布魯克斯是《紐約時報》的專欄作者,我們專欄多次提到他的書和文章。他的上一本書《品格之路》,我曾經在《上海書評》上寫過介紹 [1]。布魯克斯是個保守派,他非常非常重視傳統價值,非常非常講究個人的修行,我看他有古君子之風,簡直不像個現代美國人。

我們專欄前面講過介紹阿德勒哲學思想的《被討厭的勇氣》。《第二座山》的主題和《被討厭的勇氣》很像,兩本書說的都是怎樣擺脫世俗卑微的厭煩感,做一個自立於世間的“強人”。但是因為布魯克斯作為現代人掌握更多的智力資源,《第二座山》可以說是強人哲學的現代升級版。


到底啥叫強人呢?我先說幾個例子,你看看你想學習誰。

王楓從中學到大學一路上的都是最好的學校,而且他常常是全班成績最好的學生。現在王楓供職於一家當然也是最好的公司。這幾天他成了微博的熱點,這倒不是因為他做出了什麼突出成績,而是他發佈了一則徵婚廣告。王楓列舉了自己的收入、職位、畢業院校等等各種硬指標,以及他對女方的種種硬性要求。微博輿論認為王楓這個徵婚太物質了, 王楓理直氣壯:我是最好的,我當然要找個最好的。

周琪是一位美麗的青年女性,她家庭條件很好,大學畢業以後決定先看看世界再琢磨幹什麼。幾年以來周琪走遍了各地的名勝,她發在社交網絡的照片不是在阿爾卑斯山滑雪就是在蒙古釣魚。周琪認為人生的意義在於體驗,她要趁著年輕多體驗這個世界的美好。


馬小武並不小,他今年四十歲了,因為種種原因日子過得不算成功,在一家醫院當清潔工。五號病房的孩子似乎是得了不治之症,他陪床的父親老王眼看著一天比一天絕望。這一天馬小武打掃病房的時候老王正好出去抽菸,馬小武打掃完出來,在樓梯口碰見了老王。老王說:“你是怎麼幹活的?怎麼到現在還不打掃病房?”馬小武沒有反駁,他謙卑地說“對不起,我馬上打掃。”然後當著老王的面又打掃了一遍。

林肯站在喬治·麥克萊倫將軍家的屋簷下等人開門的那一年,他已經52歲了。他曾經狂熱追求過名聲和權力,現在他都得到了,他剛剛當選美國總統。現在他需要麥克萊倫出山幫他打贏內戰。男僕說麥克萊倫不在,林肯說沒關係我們就在客廳等。一小時之後,比林肯小 17 歲的麥克萊倫回來了,沒理會林肯一行直接上樓了。林肯又等了半個小時。男僕出來說將軍今天很累,決定今晚不見面了,改下次吧。隨行人員都怒了,他怎麼敢如此對待美國總統?!而林肯說,“禮節和我個人的尊嚴不重要,只要能請到一位願意為聯邦作戰的將軍,我可以一直等下去。”


王楓和周琪做的並沒有任何不對,他們正在攀登人生的一座山。但是馬小武和林肯攀登的,是第二座山。

“第二座山”是布魯克斯發明的概念。他說人生要爬兩座山,第一座山是關於“自我(ego)”的,你希望自己越來越成功、越來越厲害,要實現自我,獲得幸福。第二座山,卻是關於別人的,是關於“失去自我”的:你為了別人,或者為了某個使命,而寧可失去自我。

專注於第一座山的人未必能想明白為啥要爬第二座山,但是你終將明白。

第一座山有兩種爬法。


一種是像王楓這樣,把人生永遠都當做上學一樣過。他把每件事都看作是競爭,在每個階段都能找到通關攻略,任何事情都要求自己做到最好。他非常注重聲譽,他上學的時候以這個大學的學生為自豪,上班以後以自己在這個舉世聞名的公司工作為自豪。為了保住這份自豪感他願意付出一切代價。

一種是像周琪這樣,把人生當做一系列的探險 —— 當然不是真的冒險,而是像看驚險電影一樣的探險。她積極探索世界提供的各種可能性,對所有可能都保持開放。也許她五年之後會在這個國家、但也許會在那個國家生活,也許她會做這個工作,但也許是另一個工作。她的態度就如同只拿期權而不願被股票套住,她認為最重要的是自由。

這兩種生活理念是現代社會的典型。你大學畢業典禮上,演講嘉賓說你們是最自由的一代,你們有無限的可能性,你們要遵從自己的內心,去放手拼搏吧!

可是為什麼東西而拼搏呢?這就是布魯克斯的質疑。布魯克斯說這兩種活法能帶給人的幸福感都是有限度的。

三十歲的王楓比他二十歲的時候更無趣。你不知道他喜歡什麼,他表現出來的是隻喜歡“成功人士”喜歡的東西。他取得了很多成績,但是他有深深的不安全感。有一天聽說當年那個學習成績遠遠不如他的、整天只知道看電影的中學同學,現在成了著名導演,王楓深受打擊。


周琪喜歡很多很多東西,一直都是以消費者的姿態做選擇,可是她從未真正選定過什麼東西。在無限的自由之中生活多年之後,周琪有一種迷失感。

並不是第一座山不應該爬,但是布魯克斯注意到,有很多爬完第一座山的人,現在都在爬第二座山。

其實每個人都有第二座山。比如你正在辦公室寫一份至關重要的報告,幼兒園突然打來電話說你的孩子病了,你肯定放下一切工作,立即去接孩子。這件事兒不會給你的“個人成長”加分,但是你必須得這麼做。

而有些人,是心甘情願地想要這個“有些事兒我必須去做”的特別不自由的局面。他們主動選擇第二座山。

第一座山講個人自由,第二座山講責任、承諾和親密關係。

第一座山講獨立,第二座山講互相依賴。

第一座山講自我的成長,第二座山講忘記自我。

第一座山講獲得,第二座山講奉獻。


第一座山中你是個消費者,第二座山中你被他人、被某個事業所消耗。

你肯定會說,那些主動選擇第二座山的人,必定都有高貴的品格 —— 是的。布魯克斯寫《品格之路》這本書的時候曾經認為品格是一種個人主動的修養,是你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獲得品格,但是現在他認為,品格其實是當你忘記自我,去攀登第二座山的時候,所獲得的副產品。

第二座山不是以你自己為核心,而是以別的某個東西為核心。

當上父母的人肯定能理解這個感覺。很多人有了孩子以後就失去了自我,處處把孩子放在首位,而有些人,比如我,對此非常不以為然。

布魯克斯說的可不僅僅是孩子,但是為孩子忘記自我那種感覺其實也挺好,要不怎麼有那麼多家長心甘情願如此。布魯克斯說的是,忘記自我的那個狀態,是值得我們去追求的。


第一座山追求的是幸福,第二座山得到的是喜悅。

咱們必須重新定義這兩個概念。這本書裡說的“幸福(happiness)”,特指個人的幸福。比如你取得了成功,在競爭中獲得勝利,實現了目標,增長了能力,讓世界的某一部分聽你的,再加上各種感官的快樂,這些都叫“幸福”。

喜悅(joy),則是另一種東西。喜悅是你攀登第二座山得到的副產品。

布魯克斯觀察,人生的喜悅一共有六個層次。

第一層喜悅是心流。你非常投入地做一項工作,而且做得特別順手特別漂亮,你進入忘我的狀態,感覺自己已經和工作融為了一體。特別是如果這項活動是跟他人配合進行的,大家進入集體心流,喜悅感會更加強烈。

第二層喜悅是與他人一起,隨著音樂的旋律跳舞。你在一個酒吧裡坐著,音樂聲響起,一個陌生人過來邀請你跳舞,你一看他感覺就合拍。你們兩個的配合立即天衣無縫,你感覺自己可以做任何動作,而每個動作都恰好是對方想要的,你們完全融入到音樂之中,你的自我意識好像消失了一樣。


第三層喜悅是親密的情感。比如一個媽媽第一次看到她的寶寶那種感覺,一個父親看見孩子們快樂地玩耍,自己偷偷在旁邊樂那種感覺。

第四層喜悅是在精神上的溝通。有個詩人有一天在自家後院,發現一隻鷹隼落在了樹上。他趕緊叫女朋友出來看,兩人就那麼盯著鷹隼,鷹隼也盯著他們,人和動物之間的界限消失了,詩人希望那一刻永遠都不要結束。

第五層喜悅是超越自我的感覺,是一種與萬物融為一體的宗教般的體驗。我們講《為什麼佛學是真的》和《盜火》的時候說過這種體驗。

第六層,也是最高級的喜悅,是道德喜悅。布魯克斯觀察到,有些宗教領袖和社會活動家,那些身上揹負著沉重負擔、永遠都被人需要的人,他們並不是一天到晚長吁短嘆的樣子,而是整天都樂呵呵的。他們臉上永遠都有喜悅之情。

喜悅都是來自忘我。你要是啥負擔都沒有,你不會一天到晚那麼高興,你會感到困惑,你會覺得快樂已經到上限了。世界上沒人需要你,那其實是最不幸的感覺。你要是一身負擔、而同時又不把那些當成是自己的負擔,而是完全為了別人,你會充滿喜悅。


幸福是變幻無常稍縱即逝的,喜悅卻是深刻和持久的。幸福能讓我們感到快樂,而喜悅卻能改變我們。

你要想知道喜悅是什麼樣子,可以看看微博上的一段視頻,說的是中日友好醫院的王泰齡醫生。她今年 92 歲了,仍然在第一線,而且每天工作十二個小時。

記者列舉了王泰齡得過的各種榮譽,但是王泰齡說:“獎狀以前我有一書包……現在最高興的就是,一個年輕人,他突然告訴我他明白了。”


我建議你看看這段視頻 [2]。你一眼就能看見王泰齡身上的光芒。

《第二座山》1:從幸福到喜悅

註釋

[1] 萬維鋼,美國人說的聖賢之道,收入《智識分子》一書。

[2] @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的微博視頻,或者微博搜索“王泰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