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宣德皇帝朱瞻基:蟋蟀天子的故事,蟋蟀罐背後百姓的心酸!

大明宣德年間,一隻小小的蟋蟀可以讓朝廷上下百官不安,民不聊生,為此竟然還鬧出了人命。而關於大明宣德皇帝朱瞻基的這段歷史在正史中鮮有記載,但是1996年明代景德鎮御窯廠遺址出土的一批青花蟋蟀罐的瓷片,從側面印證了這段歷史。小小一隻精美的蟋蟀罐背後,更多的是當時百姓的辛酸與淚水。

大明宣德皇帝朱瞻基:蟋蟀天子的故事,蟋蟀罐背後百姓的心酸!

有一年,明代宣德皇帝派人到江南去索要蟋蟀,以至於市面上的蟋蟀價格不斷上升。稍微好一點的都要幾十兩銀子一隻,當地一名負責徵收稅糧的糧長受上司的委託去市場上購買蟋蟀,他走訪了很多地方,終於找到一隻特別好的,於是就用自己騎的駿馬換了回來。

他的妻子看到丈夫居然用一匹高頭大馬換回了一隻小蟋蟀,感到很奇怪,就想看看究竟是什麼蟋蟀這麼值錢。

於是趁丈夫不在家的時候,偷偷打開了蟋蟀罐,誰知蟋蟀一下子從罐子裡跳了出來,三下兩下跳到地上,此時正好一隻大公雞走過來,一口就把蟋蟀吃掉了。

糧長的妻子覺得自己闖了大禍,非常害怕,哭哭啼啼的上吊自殺了。糧長回家一看,發現蟋蟀不見了,妻子也死了,感覺自己活著也沒什麼意思,就跟隨妻子上吊了。

大明宣德皇帝朱瞻基:蟋蟀天子的故事,蟋蟀罐背後百姓的心酸!

這個悲慘的故事是歷史上曾經發生的真實事件,被明代人呂毖記錄在《明朝小史》中,後來清代作家蒲松齡以這個故事為基礎,加上自己的想象,創作了《聊齋志異》裡的一篇小說《促織》。

《促織》講述的是宣德年間,皇帝向民間徵徵繳蟋蟀,一個叫成名的窮書生為了能夠交上蟋蟀,從早到晚提著竹筒到處去捉蟋蟀,費了很大力氣才捉到兩三隻,可惜都太小太弱不合格。

後來好不容易抓到一隻大蟋蟀,當寶貝一樣拿回家,以為終於可以完成任務了。誰知成名9歲的兒子出於好奇,趁父親不在家的時候偷偷去看蟋蟀,結果蟋蟀從罐子裡跳出來,他趕緊去捉,結果不小心把蟋蟀給拍死了。

大明宣德皇帝朱瞻基:蟋蟀天子的故事,蟋蟀罐背後百姓的心酸!

成名的兒子覺得自己惹了大禍,怕父親打罵,竟然投井而死。兒子死後擔心父親受罰,魂魄竟然走進了被拍死的蟋蟀身上,蟋蟀奇蹟般的死而復生,並且驍勇善戰。成名把他進貢給官府後,這隻蟋蟀被宣德皇帝封為"紅袍大將軍",成名一家也從此大富大貴起來。

小說《促織》雖然以喜劇結尾,卻令人心酸,小小的一隻蟋蟀竟然牽動著一家人的喜怒哀樂,更令人費解的是堂堂一國之君,竟然像個孩子似的喜歡玩蟋蟀,甚至還正式下詔書到民間去徵繳。

大明宣德皇帝朱瞻基:蟋蟀天子的故事,蟋蟀罐背後百姓的心酸!

宣德皇帝朱瞻基雖然幾經努力,開創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還算是個開明之君,但他因為玩心太重,痴迷於鬥蟋蟀。

皇帝有嗜好其實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因為皇帝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別人產生影響,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原本非常喜歡打球,但他發現一些官員瞭解到他有這個愛好,請他去看球的時候,他毅然決然的把球給燒了,以此來告誡自己,皇帝不能有嗜好。

但是年輕的宣德皇帝卻不明白這個道理,他不僅自己痴迷於玩蟋蟀,還大張旗鼓地下令各地官員採辦上等蟋蟀進京,供自己玩樂。小小一隻蟋蟀罐,一時間攪得是人心惶惶。

大明宣德皇帝朱瞻基:蟋蟀天子的故事,蟋蟀罐背後百姓的心酸!

據說宣德皇帝很懂得玩蟋蟀,對於蟋蟀的質量要求也很高,稍次的蟋蟀根本無法矇混過關,當時質量好的蟋蟀均出自中國蘇州一帶。

有一次,宣德皇帝下令,讓蘇州知府上供一千隻蟋蟀。等到上供的蟋蟀被送到京城,宣德皇帝看到這些蟋蟀大多個頭細小不堪打鬥,立刻勃然大怒,斥責蘇州知府再進貢一千隻,並派了一名官員協助他辦理此事,責令其不得有誤。

由此可見在宣德年間上至朝廷大員,下至普通百姓抓蟋蟀都是頭等大事,誰都不敢掉以輕心,弄不好就要掉腦袋。

大明宣德皇帝朱瞻基:蟋蟀天子的故事,蟋蟀罐背後百姓的心酸!

官員們當然不會親自去抓蟋蟀,他們助劑下達命令,動員老百姓去為宣德皇帝尋找能征善戰的優質蟋蟀,期間出現的悲劇喜劇不可勝數。

有人因為蟋蟀家破人亡,也有人因為蟋蟀升官發財。據記載,在當時的軍隊中捕蟋蟀和取敵人首級是同等功勞,蘇州的一名武職人員因為身手敏捷,幸運的捕到一隻上好的蟋蟀,而立了大功,被授予世代承襲的官職。

宣德皇帝把蟋蟀視為至寶,每每得到能征善戰的上等蟋蟀都會下令景德鎮御器廠燒製一批精美的蟋蟀罐。

大明宣德皇帝朱瞻基:蟋蟀天子的故事,蟋蟀罐背後百姓的心酸!

有一年,景德鎮御器廠的窯工們接到了一道聖旨,大概意思是朕最近得到一員猛將,力挫千軍,命御器廠燒製一套精美的青花蟋蟀罐用來賞賜這隻蟋蟀。

接到聖旨後,窯工們不敢怠慢,立刻開始燒製,很快一批精美的蟋蟀罐燒製成功。就在窯工們因為完成了蟋蟀罐的燒製而欣喜時,督窯官卻帶著一隊官兵趕來了,他們看到蟋蟀罐,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它們高高舉起摔了個粉碎。

窯工們既驚慌又疑惑,剛燒出來的蟋蟀罐為什麼要砸碎呢?原來,還沒等這批蟋蟀罐燒出來,宣德皇帝那隻心愛的蟋蟀便戰死沙場了,沒有了蟋蟀大將軍還要青花蟋蟀罐有什麼用呢。

宣德皇帝於是在傷心之餘下令御器廠的督窯官,把燒好的蟋蟀罐不論好壞一律砸碎就地深埋,免得他將來見了蟋蟀罐傷心。

大明宣德皇帝朱瞻基:蟋蟀天子的故事,蟋蟀罐背後百姓的心酸!

就這樣,浸透了窯工汗水和心血的青花蟋蟀罐剛剛燒成就粉身碎骨,被埋到了地下。時光荏苒,被打碎的青花蟋蟀罐就這樣在地下沉睡了500多年。

1996年的一天,轟鳴的機器聲打破了它們沉靜的睡眠,瓷片隨著一聲驚呼,人們紛紛聚攏過來,很快有人叫來了陶瓷考古專家。經過考察,專家發現這裡就是明代御器廠遺址,所發現的瓷片成窩狀被埋入地下,它們互相關聯。經過精心修復,那批500多年前被砸碎的蟋蟀罐,完美的呈現在世人面前。它們造型玲瓏小巧,釉色潔白,青花溫潤。

大明宣德皇帝朱瞻基:蟋蟀天子的故事,蟋蟀罐背後百姓的心酸!

雲龍紋是皇帝專用的圖案,白鷺黃鸝紋散發出濃濃的詩情畫意,松竹梅紋透露出明顯的文人意趣,一隻只精美的蟋蟀罐不僅反映出宣德年間御器廠高超的制瓷工藝,還讓我們看到了宣德皇帝超凡的審美意趣。

據專家考證,當年宣德皇帝因為喜歡玩蟋蟀,命人生產了大批蟋蟀罐,有陶的、瓷的、漆器的,然而數百年過去了,流傳下來的蟋蟀罐非常稀少。

原來,宣德皇帝玩蟋蟀之事一直遭到她的母親張太后的反對和阻攔,但是任性的宣德皇帝不聽勸阻,終日沉迷於此,無法自拔。

後來,宣德皇帝年紀輕輕就突然去世了,張太后傷心之餘為了保全兒子的聲譽,一面禁止史官把宣德皇帝玩蟋蟀之事記錄於冊,另一方面令人緊急銷燬了紫禁城裡所有的蟋蟀罐,並下令罷去玩好之物,不許後世兒孫再玩物喪志,從此鬥蟋蟀的風潮就在紫禁城消失了。

大明宣德皇帝朱瞻基:蟋蟀天子的故事,蟋蟀罐背後百姓的心酸!

今天我們能看到的宣德皇帝玩蟋蟀的記載,全部出自於民間文人學者的記載,而官方的正史卻對此隻字未提。令張太后想不到的是,景德鎮明代御器廠遺址上出土的這批青花蟋蟀罐,無聲的印證了宣德皇帝玩蟋蟀這段被故意隱去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