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巢+5G網聯無人機”為電網巡查裝上“天眼”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不用人力現場“盯梢”,一臺裝上“天眼”的無人機可代勞對變電站的巡檢等。記者4月22日從廣州高新區黃花崗科技園獲悉,由廣州中科雲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雲圖)自主研發的“雲巢+5G網聯無人機”已分別在廣東、湖南等地的變電站完成帶電巡檢,巡檢的效率和安全性得到極大提升。據悉,今年,“雲巢+5G網聯無人機”產品實現了批量生產。

巡檢現場全程可視數據可看

中科雲圖成立於2017年6月,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周成虎創辦,專注於“無人機+”與地理空間智能產品研發及技術服務,在電網行業無人機自主巡檢的全國佔有率第一。2019年9月,中科雲圖引入了廣東省科學院的戰略投資,並在佛山開設工廠,立志成為國際領先的無人智能系統運營商。

“長期以來,變電站運維是一大難題,”據中科雲圖總經理潘屹峰介紹,“雲巢+5G網聯無人機”結合自動駕駛和導航技術,可動態規劃無人機巡檢航線,從高空、低空和設備間三個維度開展精準智能巡檢,不但大幅減輕了運維工作強度,解放了勞動力,更降低了作業的風險,保障了電網安全運行。

2019年11月,周成虎院士團隊研發的“雲巢+5G網聯無人機”在廣東韶關實現全國首個220千伏變電站帶電巡檢;同年12月,在湖南長沙實現全國首次在電網主網500千伏變電站帶電巡檢;在湖南韶山實現了全國首個110千伏變電站帶電巡檢,並實現巡檢現場全程可視、數據可看、決策可指揮。“傳統的人工巡檢任務繁重、效率低,細微缺陷難以發現,且存在高空設備巡檢‘盲區’。”潘屹峰表示,中科雲圖將無人機遙感技術應用在電網巡測領域,如同為各種環境的電塔裝上了“天眼”,無論是天氣還是路況的惡劣都不再成為巡查的障礙,在電腦前就可快速發現線路病況。

無人機裝上了“智慧大腦”

2016年,周成虎院士加盟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這位地理信息與遙感應用的領軍人物,帶領“地理空間智能與大數據創新創業團隊”,圍繞地理空間智能與時空大數據技術進行科技創新。無人駕駛飛機簡稱“無人機”,其應用存在諸多痛點,如操作風險高,續航能力差,作業效率低,數據分析慢等,嚴重影響了應用效果。為解決以上痛點問題,周成虎院士團隊自主研發了無人化空中自動巡檢系統產品和解決方案,實現了無人機智能化應用的升級。

潘屹峰認為,中科雲圖的飛行控制技術、專業圖像分析技術是其核心競爭力所在。雲巢是一款為無人機智能化應用研發的固定式和移動式機巢,它能夠抵抗強風暴雨和高溫等惡劣天氣,與雲服務平臺互聯互通,實現數據的實時傳輸和快速處理,大大提高了作業效率。雲冠是專為微型無人機研發的機載AI模塊,搭載了通用型的SDK框架,支持軟硬件運算加速,讓無人機具備自主避障、視覺降落、移動目標檢測、目標追蹤、智能控制等複雜功能。簡單來說,雲冠為無人機裝上了“智慧大腦”,讓無人機更聰明、更智能。

“無人機+”有廣泛應用前景

航拍、植保、巡檢、測繪……如今,無人機已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潘屹峰說,通過對接需求的方式,可以將地理信息產業體系以及地理信息科學研究推向各行各業、各個方面。前,中科雲圖的“無人機+”地理空間智能產品已經在電力、水務行業展開了較為深入的研發及應用。

立足於無人機自動駕駛、傳感器集成研發、人工智能圖像處理等多項核心技術,中科雲圖深耕無人機+行業應用領域,尤其是在無人機智能控制、激光點雲分析處理、遙感影像自動化識別等多項核心關鍵技術領域取得重要突破,解決了無人機在地理信息行業應用中的技術瓶頸問題。潘屹峰表示,在4G和5G信號覆蓋環境下,無人化空中自動巡檢系統可以完全覆蓋輸電線路、變電站、風力電站、光伏電站、高速公路,水庫、河道、森林、園區等不同應用場景,在能源設備巡檢、環境立體監測、交通空中巡查、工地智能管理等行業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近年來,中科雲圖研發出5G無人機平臺、AI前端識別模塊、激光雷達傳感器、自動化機場等多平臺無人機自動駕駛系統,以及點雲、影像和電力巡線後處理軟件。在人工智能、自動駕駛技術領域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創新團隊簽訂了的戰略合作協議,產品及服務已遍佈全國16個省及地區。2018年4月,周成虎院士領銜的“地理空間智能與大數據創新創業團隊”,榮獲“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狀”稱號;2019年7月,“公共交通時空大數據分析決策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榮獲2019中國地理信息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據悉,疫情暴發後,中科雲圖積極投身抗疫,與廣州地理研究所研發出“廣東省疫情防控可視化輔助決策系統”,利用時空大數據為廣東“護航”;與中山大學教授周素紅課題組合作,利用現代的空間軌跡定位技術,尤其是時空地理信息理論方法與技術,開發了基於個人手機GPS定位的行人軌跡追蹤系統,可較好地發現與病患接觸的潛在傳播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