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僱傭人生》:影視音響藝術下,所展現的人類人格化的缺失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我們會把活人當作日常使用的工具嗎?會使用真人的座椅、真人餐桌、真人檯燈嗎?想象一下一個有血有肉的活人跪趴於地上,充當著被他人使用的工具或物品的畫面,是否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

2008年上映的高分阿根廷動畫短片《僱傭人生》就向觀眾展現了一幅這樣的畫面,在這一短片中,人就是工具,他們可以是檯燈、座椅、餐桌、衣架,甚至是地墊。

《僱傭人生》:影視音響藝術下,所展現的人類人格化的缺失

顯然,這部共計斬獲102個大獎的短片不會只是單純地展現這一影像,而是在用隱喻的手法來探討社會與人性。短片描述了主人公從起床到上班的一個短暫的經過,故事裡的荒誕畫面在主人公看來就如同我們每個人的日常一樣稀鬆平常。也因此,這部短片雖然只有短短的7分時長,卻極具諷刺意味。

在《僱傭人生》一片中,故事中的任一人物都可以是工具,導演正是在用工具的形象來隱喻人們人性的缺失,而在少數的、單調的影視音響上,則表達了其“僱傭”的主題,反映了現代人類機械的、缺乏人性的、身心困陷的一種生活狀態。本文就以片中音響蒙太奇的表達效果來分析短片的這一主題。

一、僅有的人聲音響,展現了僱傭者與被僱傭者的漠然和無奈

《僱傭人生》中,全片無臺詞,僅有的人聲音響是主人公的三聲嘆息和一聲咳嗽,而這嘆息和咳嗽聲成為了短片中唯一表達人物情感的音響。

《僱傭人生》:影視音響藝術下,所展現的人類人格化的缺失

  • 1. 人聲咳嗽展現了一種人類之間的漠然態度
  • 《僱傭人生》全片中,僅有的人聲咳嗽是在主人公用完早點起身後。這一聲咳嗽看似毫無意義,我們甚至可以理解為他純粹只是為了咳嗽而咳嗽,就像我們平常無意識的一個動作一樣。但是,作為一部近似於默片中的一個人類聲響,這聲咳嗽對觀眾來說又是難能可貴的。

    這聲咳嗽不僅向我們證明了主人公作為一個“活人”的存在,而且和其他活人“工具”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對比,因為工具是不會主動發聲的,表現出了象徵著人類的主人公的一種對於他人的慣性的漠然態度,也從側面反映了人們人性的普遍缺失。

    《僱傭人生》:影視音響藝術下,所展現的人類人格化的缺失

  • 2. 人聲嘆息展現了人類對於生活的麻木和無奈
  • 如果短片中的人聲咳嗽音響,給觀眾塑造了一種冷漠氛圍的意境,那麼不同的人聲嘆息音響,就給觀眾呈現另一種感受,是無奈。

    第一聲嘆息是在主人公起床後發出的,映襯著主人公倦怠的神色,表達著主人公對現實生活的無奈與妥協;第二聲嘆息主人公在用早點時發出的,停頓的動作表達著主人公日復一日的重複性生活的嘆息和麻木;第三聲嘆息則是在片尾處,主人公的身份反轉(人形地墊)時發出的,此處是影片的高潮部分,更充分地表達了主人公對自己枯燥職業的一種無力感。

    《僱傭人生》:影視音響藝術下,所展現的人類人格化的缺失

    主人公這僅有的三聲嘆息和咳嗽聲響,無不表達著對自己被僱傭身份的無奈和習以為常,以及人類作為僱傭和被僱傭工具的理所應當,都是人格化缺失的表現。這種表現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更是屢見不鮮:多少人不是每天疲憊早起,匆忙洗漱、用早飯,開始一天的工作,日復一日。而我們的工作內容是服務他人,也是服務自己,就像僱傭者和被僱傭者的關係。

    二、重複的環境音響,演繹了人在大社會環境下循環的機械,是人性的缺失

    《僱傭人生》中,除了人聲音響,當然還有重複的環境音響,這類環境因素的音響在短片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射作用。

    • 1. 人類的腳步聲反映了人類機械單調的生活狀態

    在短片中,重複的腳步聲出現在幾個片段裡:室內、室外主人公行動發出的腳步聲和室外人形的士的奔跑聲,以及片尾處別人踏過主人公身體的發出的聲音。


    《僱傭人生》:影視音響藝術下,所展現的人類人格化的缺失

    腳步的音響在影片中是重複的、單調的,唯一的一次停頓是主人公將要工作時,表現出來的猶豫神態,渲染了主人公此時內心對現實生活的無力和妥協。除此之外,重複的腳步音響也側面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日復一日循環下的習慣和工作。

  • 2. 開關門的情景隱喻了人類冷漠封閉的思想狀態
  • 我們知道“門”在現實中是供人使用的工具,是冰冷的,機械的。但在《僱傭人生》中,門的影視音響,聲音清晰且幾次重複,表達了影片隱含的寓意,這也成了短片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部分。

    影片中幾次重複用到了開關門的這個情景,結合其發出的聲音,正是導演以“門”為媒介,把“門”這種“封鎖”的信息表達出來,象徵著我們人類故步自封的思想。而在《僱傭人生》中,有木門的音響,也有電梯門的音響,電梯門音響則更顯得厚重,配合著電梯的升降聲音,更給觀眾一種濃重的機械感和沉重的枷鎖負累感。

    《僱傭人生》:影視音響藝術下,所展現的人類人格化的缺失

    不管是腳步音響還是開關門音響,這兩種重複的環境音響在導演的巧妙構思下,有力地向觀眾傳達了影片人物循環往復的機械工作,不願跳出自固的枷鎖,這是人性的缺失。就像我們的現實生活,我們只為了工作而工作,脫離了內心真正的需求,久而久之就成為了只為生存的工具,就像《僱傭人生》中的人形傢俱,活著只為了生存。

    三、簡短的人造音響,是對人與社會共同作用下,人格化缺失的關鍵表達

    短片《僱傭人生》中,僅有的7分影視表達,其中人造音響佔據全片90%,在影片中起到了絕對的渲染氣氛、推動事件發展和突出影片主旨的作用。

    所謂人造音響,是配音師借用外界模擬器,給電影劇情加以恰當的音響,使影視劇情更加真實、豐富、生動,給觀影者一種貼近生活的聽覺感受,從而產生共鳴。

    《僱傭人生》:影視音響藝術下,所展現的人類人格化的缺失

  • 渲染氣氛,更顯人性漠然
  • 主人公起床時窸窣聲、鬧鐘滴答聲和響鈴聲是重現現實生活,在冰冷的影片氛圍中給觀影者帶來了一些情感上的溫情,是觀眾能夠很好地融入影片氛圍中,也使得觀眾對於人性的漠然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 推動事件發展,人情冷暖得以體現

    影片中的人造音響——重複的腳步聲,強有力地推動了後續事件的發展,觀影者聽著腳步聲跟隨鏡頭,感受其中所傳達出來的人性溫度。

    • 突出影片主旨,反映了人類人格化的缺失

    短片中,厚重的電梯門和電梯升降音響隱喻了我們單調沉重的生活枷鎖。從室內鬧鐘的指針滴答聲和響鈴聲到主人公起床後走動、用餐、開關門的各種音響,再到室外的社會環境音響,所有的環境音響在表達上是單一的,唯一的嘈雜音響是在室外的社會環境中,

    導演在處理這一段嘈雜聲中,也僅是摻雜了社會因素的混亂不清,並無高低起伏的人聲鼎沸。

    這單一的音響處理在全片中更好的突出了人與社會的共同作用下,客觀地展現了現實人類盲目機械的工作態度,而缺少了人性該有的溫情。

    《僱傭人生》:影視音響藝術下,所展現的人類人格化的缺失

    影片中的人造音響,從主觀的人聲音響到客觀的環境音響都是為了突出影片主旨,更好地服務影片“僱傭”的人生,是對人類人格化缺失的一種表達。

    四、短片所帶來的的反思:擁抱生活,拋卻枷鎖,重拾身心的自由

    短片《僱傭人生》中,從影視音響的技術層面,所表達出來的是對人類人格化的缺失以及身心的困陷。但在片尾處卻有一個轉折鏡頭,那就是真人檯燈取下頂頭的燈罩,看了看,甩於地下,揚長而去。這一鏡頭與片頭的人形檯燈遙相對應,這反映了主人公自我意識的覺醒。

    《僱傭人生》:影視音響藝術下,所展現的人類人格化的缺失

    影片整體的構思是:展現現實狀態——引人思考——表達主觀態度。觀影者的心情全程跟隨影片起伏,而到了最後這個鏡頭,導演以主觀決定的態度替觀眾做出選擇,使人性被壓制的情緒得以釋放,可謂影片的點睛之筆。

    雖然影片影射了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的生存狀態,給予了我們對自身人格化缺失的思考,但片尾的這一鏡頭又直接給出了反轉的隱喻:扔掉燈罩——拋卻枷鎖,尊重內心對於自由的嚮往,也是導演所要表達的對於冷漠現實世界的反抗。

    後話

    縱觀短片全局,雖然只有7分鐘時長,導演卻能以僅有的人聲音響,展現出僱傭與被僱傭的人性漠然和無奈,以重複的環境音響,演繹了人類循環機械的生活狀態和方式。這些簡短的人造音響都是導演對人類人格化缺失的表達,以及帶給我們現實的批判性思考。

    我們每個人都是以工作求生存,想要更好的生活條件就要付出相應的時間或自由,但是面對現實生活的重重壓力下,我們更應該擁抱生活,還以自己人性溫情,拋卻重複的機械和枷鎖,重拾身心的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