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行漸遠的鄉村小店

漸行漸遠的鄉村小店

父親曾是村裡的“店老闆”,也就是改革開放前村裡代銷店的負責者,改革開放後經營鄉村小店的個體戶。

那時的農村,每個大隊(行政村)的村口都會見到一、兩個這樣的小店。由於當時商品數量有限,為了免除人們因一點小東西就要到集鎮上的跑腿之苦,並保持一種“貨物齊全”的口碑來挽留顧客,店子都儘量做到小而全:從日常生活離不開的油鹽醬醋、菸酒火柴,到逢年過節才用到的糖果餅乾、鞭炮香紙,或是生產建設用到的釘子鐵絲、農藥化肥,每樣都購進一些,做到應有盡有。

父親的小店最早就開在我們家的住房裡。把一間長方形房子隔成兩半,後面住人,前面一半如《孔乙己》裡的鹹享酒店一樣,用一個曲尺形的木櫃把顧客隔開,靠牆再擺兩排貨架,以供陳列商品,這就是小店的全部。

我家地勢較高,顧客從馬路上到小店要經過一段大概二十級的石板階梯,不很方便。過了幾年後,大概是1986年,父親籌錢在階梯下的馬路邊建了一個大概三十平方的小平房,把店子搬到了平房裡。併發揮奇思妙想,在平房裡側靠山牆的位置開了一個地洞,用一段十餘米的階梯直通我家住房裡屋,以便迅速上下。由於這些階梯在外面看不到,第一次來我家小店叫門買貨的人總是會覺得納悶:剛才還聽到老闆在外面應聲,怎麼一下子店門就從裡面打開了?仔細一看才明白:原來你家為了開店還挖了條地道!

不得不說,父親在開店方面是很有優勢的。他是村裡同齡人中不多的讀過初小的人,頭腦靈活,心算迅如閃電,連我這個初中三年數學成績保持班級前三的尖子生也比不過。記憶力很好,交易數據總是在“心裡坐”,即使沒有記賬,即使過了很久,需要時還能一筆一筆的列出來。手腳特颯利,當時沒有塑料袋,大部分過稱的東西如糖、餅乾等都要用牛皮紙進行封包,封包水平的高低是人們衡量商店營業員職業能力的首要指標。父親憑單手封包,總是完成得又快又好,封出來的包稜角分明、形狀豐滿,連一粒白砂糖也不會漏。在全區個體戶協會組織的競賽中,父親憑這一手絕活曾榮獲過第一名,至今家裡還收藏著相關獎狀。又十分耐得住性子,即使只有一分一釐的利潤,也精打細算,不厭其煩。

進店買東西的大部分是村裡的鄉親鄰居。由於父親一直秉持薄利多銷原則,價格公道,童叟無欺,不短斤少兩,進貨時也注意挑選,從不進劣貨次貨,積累了很好的人緣和信譽,不但村裡人基本上買東西都在我家,有些過路客熟了以後,在門前經過時也要進店打句招呼,坐下喝杯開水,並順便帶點貨回家。過年的時候,村裡人往往先到我家買年貨包,再攜包外出拜年;而村裡的親戚們則多會空手而來,從我家小店買了包後再進村拜年。村裡的“老姑爺”們經常開玩笑:我們對“丈老子”都沒有對“店老闆”這麼好,每年的第一個年都是向“店老闆”拜的!

被村裡人稱為“店老闆兒子”的我,在物質匱乏的時代,很是受到一些小夥伴的羨慕。我們那時的願望多與“吃”有關,經常有人對我說:你自己家開店還不好?那還不是想吃水果糖就吃水果糖,想吃餅乾就吃餅乾!要說父親當時的確沒有嚴管我們姐弟幾個的嘴巴,但我們並沒有因此就放開大吃大嚼。因為我們都深知:開個鄉村小店,賺點錢並不容易!

先來說說進貨吧!當時並沒有摩托車、三輪車等交通工具,父親每次進城辦貨,都要帶一副扁擔繩索放在圩場熟人家裡。通過客班車把貨運到圩場,還得用肩膀把貨物一擔擔地挑回家,圩場離我家大概五、六里地,走路也要半個小時,人說“遠路無輕擔”,何況肩頭還壓著七八十斤的負擔。讀初中時,我曾隨父親挑過幾次貨,每次父親都讓我挑輕一點的擔子,但還是壓得我呲牙咧齒,肩膀要紅腫幾天。有段時間,由於坐客班車的人太多,擠車成了家常便飯,別人空手坐車都覺得累贅,但父親還要分心管著數件甚至十數件貨物,生怕被人順手牽羊或不注意踩壞,操碎了心。甚至有好幾次,父親為了照管貨物,不得不冒著掉下來的危險及刺骨的寒風,獨坐在客班車頂的貨架上,隨車顛簸二、三個小時回家。

守店賣貨也不是件輕鬆的事。父親常常告誡我們:都是鄉里鄉親的,如果有人兩次來店裡都沒買到東西,可能就會產生被輕視的想法,也許就不會再來第三次了,這樣,店裡就會永遠少了一個顧客。因此,父親幾乎天天守在店裡,有事外出的總會提前安排好我們姐弟守店,即使晚上也隨叫隨開,不讓顧客久等。鄉村小店人流量有限,村裡人買東西也沒有什麼規律,經常是你坐了半天,沒一個顧客上門;剛上樓去吃飯,就有人來喊門。碰到這種情況,父親總是馬上放下碗筷,下樓去開門,如此反覆,有時一頓飯要起身三、四回。特別是每年的大年三十,總是有粗心的主婦到這時候才發現了少了點什麼,於是趕忙叫自家的孩子出門,前來買一包鹽、一盒火柴、一刀香紙……。就這樣,當村裡萬家團圓都安心地欣賞春節聯歡晚會時,父親卻經常還得跑上跑下,弄得我們全家也靜不下心來。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及九十年代初期,由於當時人們普遍找不到什麼賺錢門路,憑著父親的辛勤勞動和精打細算,我家小店的確掙到了一些辛苦錢,成為務農之外的一個可靠收入來源,讓我們家的生活在村裡保持了中上水平。至少家裡餐桌上的肉、魚幾乎沒斷過,過年時全家都能置辦一套新衣服穿,我們姐弟幾個讀書都是讀到無法升學才放棄,沒有因繳不起學費而輟學。按父親的話說,就是沒少了我們的吃穿用。但隨著時間的推進,特別是到了九十年代末期,由於經濟持續發展,村裡人在煤礦上班的工資水漲船高,鄉村小店的收入就顯得不夠看了,有時你在家看一個月店,還不夠人家在煤礦裡兩三天賺到的!

再之後,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和小城鎮經濟的逐步發達,人們紛紛在集鎮上辦起了批發市場、小型超市以及分門別類的專賣店鋪,與鄉村小店相比,貨物種類更齊全,人們的選擇更多。加上摩托車的逐漸普及,人們去集鎮購物已成習慣,開辦鄉村小店已經不適合再作為一個養家餬口的職業了。與父親同時開辦鄉村小店的同行們,這時候已經半數關門歇業或把生意搬到集鎮或城區了,剩下的也都在另找出路。

我多次勸父親:“既然不掙錢還這麼辛苦,乾脆不做算了,圖個省心!”父親總是回我:“不做了也沒有其他的事可做,剩下的都是些老顧客了,莫弄得人家跑過來卻沒有東西買!再說,現在進貨也方便了,打個電話,集鎮上的批發商就會送貨上門。”我知道,父親其實挺看重這個他半生都在操持的小店的,不忍心就這樣關閉。另外,他也把顧客進店來買東西當成了一份信任,始終懷著對老顧客們的感恩之心。就這樣,在父親的堅持下,家裡的小店又維持了好幾年。

2011年,我在耒陽城裡買了房子。這時候,因為政府全面整治小煤窯的緣故,家鄉人紛紛外出打工,村裡只剩下一些留守老人和小孩了,店子已經完全沒了生意。再加之我需要人幫助帶孩子,父親無奈才把店裡本就不多的貨物全部清空,與母親一起進了城。這間父親開了30多年的小店,終於完成了它的使命,由當初開辦他的人親手關閉了。

現在看來,父親鄉村小店的歷程其實也是農村大多數小店共同的宿命。它們應改革開放政策而生,較好的滿足了那一時期農村群眾對商品供應的不高需求,但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它們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了,於是只能讓步於更適合時代特點的集鎮批發店、超市以及專賣店,在人們的視野中漸行漸遠。

今天行走於鄉間,已經很難再見到當初曾遍及全市農村的鄉村小店了。只要見到一間,我都會感到莫名的親切。思索回顧父親的小店,我既有所感傷,也精神振奮,這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人民生活富裕的有力象徵,不以一家一戶的意志為轉移,就當成我們奔向幸福之路的一段特殊風景和美好回憶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