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傳》之水漫金山

印象中的《白蛇傳》,最終結局是白素貞被法海牢牢地鎮壓在杭州的雷峰塔下面。素不知,白蛇曾經跟法海有過一段精彩的鬥法,這就是——水漫金山的傳說。

白素貞在與藥店夥計許仙經歷重重磨難後,終成眷屬。正當他們無比恩愛之時,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將許仙引至寺內,告訴他白素貞是妖。

後來,白娘子和小青趕到此地,以二人法力對抗法海,勸他交出許仙,於是才有“水漫金山”的神話傳說。《白蛇傳》“水漫金山”片段,就是江蘇鎮江的金山和金山寺,如果不是特別註明,“金山”和“金山寺”一般默認為鎮江的金山和金山寺。

《白蛇傳》之水漫金山

歷史上確有法海此人,他是金山寺的開山祖師,名為裴公陀,為唐代宰相裴休之子,但他與《白蛇傳》中的法海形象有極大差別。

今日拍拍世界攝影師、文化使者——大象席地而坐休閒生活用相機探尋歷史,記錄下水漫金山的後續場景圖片。

01

水漫金山

《白蛇傳》之水漫金山

《白蛇傳》之水漫金山

《白蛇傳》之水漫金山

由於中國傳統的富貴觀念,“金山”一詞往往給人們帶來無限美好的嚮往。由此,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與“金山”相關的山川寺廟很多:山東有個金山,上海有金山區和金山島,海南、江西上饒、河南鶴壁都有金山寺,黑龍江有個金山鎮,臺灣也有個金山,等等。

《白蛇傳》之水漫金山

《白蛇傳》之水漫金山

《白蛇傳》之水漫金山

金山,本來只是長江下游的一個小島,據載唐朝和尚法海在這裡掘得黃金,金山因此得名。山上的寺廟本叫澤心寺,因為有了金山這個金光燦燦的名字,人們也就順口叫它為金山寺。而且,佛教本來就十分崇尚黃金,佛身金裝,佛寺金碧輝煌,三亞南山寺的大雄寶殿就叫“金堂”,西藏人一輩子不愛錢財,但他們愛黃金,把掙得的黃金全部用來妝塗佛像和寺廟。

《白蛇傳》之水漫金山

必須指出的是,佛教裡的黃金沒有財富屬性,而是寓意“堅固、不變、永恆”。雖然至今金山寺的牌樓匾額分明寫著康熙皇帝的四個大字“江天禪寺”,但人們並不理會,依然稱之為“金山寺”,至高無上的皇權在世俗與信仰交織的力量面前顯得蒼白。

02

《白蛇傳》之水漫金山

西津渡古街

《白蛇傳》之水漫金山

《白蛇傳》之水漫金山

《白蛇傳》之水漫金山

西津渡古街是鎮江文物古蹟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區,是鎮江歷史文化名城的“文脈”所在。

《白蛇傳》之水漫金山

古時候,這裡東面有象山為屏障,擋住洶湧的海潮,北面與古邗溝相對應,臨江斷磯絕壁,是岸線穩定的天然港灣。

《白蛇傳》之水漫金山

六朝時期,這裡的渡江航線就已固定。規模空前的“永嘉南渡”時期,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從這裡登岸的。

《白蛇傳》之水漫金山

西津渡古街全長約 1000 米 ,始創於六朝時期,歷經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的建設,留下了如今的規模,因此整條街隨處可見六朝至清代的歷史蹤跡。西津渡,三國時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後才稱為“西津渡”。這裡原先緊臨長江,滾滾江水就從腳下流過。

清代以後,由於江灘淤漲,江岸逐漸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腳下的超岸寺旁。當年的西津古渡現在離長江江岸已有 300 多米遠的距離,可見滄海桑田的變化,內陸河的流域不斷縮小,而海平面不斷上升,總之人類適宜的生存環境正在逐漸惡化。

《白蛇傳》之水漫金山

現在的古街建築雖然是重新修復的,但是從整體規模、錯落有致的規劃和一些建築的遺蹟舊址上,也能看出當時長江流域渡口的富庶和繁榮。在當時的條件下,如果沒有大量頻繁的物流運輸就不可能形成這麼大規模的渡口建築群落,景點圖片可見遠古時期長江流域的經濟是多麼繁榮。

《白蛇傳》之水漫金山

無論中國歷史還是世界歷史,沿河沿海流域都是孕育燦爛文明和經濟繁榮的發祥地,風水講究遇水而生,遇水生財,大概也是由此而來吧!生活在內陸的人永遠也無法體會依水而安擇水而生的樂趣,也只有心之嚮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