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還是“蔬食”——素食行業的社會創新之徑

“素食”還是“蔬食”——素食行業的社會創新之徑

現在是年底,各類年會特別多,昨天參加了“環保加素度”第四屆年會。


環保加素度是一個素食行業平臺,創始人陸俊豪是環保主義者,也是素食主義者,後來就創辦了“環保加素度”,把環保和素食結合在一起。


2016年,我和陸俊豪碰過一次,還舉辦過“一號社會創新群”專題沙龍,專門討論素食行業,並寫了專門的文章。兩年多過去了,今天,中國素食行業發展到底怎麼樣?素食這個行業和社會創新到底有什麼關係?今天專題討論這個話題。


“素食”還是“蔬食”——素食行業的社會創新之徑

當天年會上,網紅素食餐廳(無二花食)、連鎖素餐館(素滿堂)等創始人做了分享,導演、歌手等一些名人也就素食談了自己的感受。當天參加的還有很多是佛弟子,絕大多數是素食主義者,有的甚至是“胎裡素”——從母親那一代就開始吃素。當然還有農業、公益組織、投資、廣告等各方關注素食的人。


這是一個非常單純的聚會,食素群體是有情懷、有信仰、比較單純的一批人。堅持吃素,身體比較健康,這種堅持還造就了精緻文明的生活方式,因為“不吃朋友”(不吃動物),所以對大自然有一種包容和熱愛,這方面比別人更加敏感,讓人感到舒服。


“素食”還是“蔬食”——素食行業的社會創新之徑

我花了一個下午和晚上全程參加了年會。我一直在想,素食行業和社會創新是有什麼樣的關係?


素食行業是一個非常綜合的事兒,既有產品,有文化倡導,也有項目,有公益組織,還有互聯網平臺,真的是一個非常大的行業。


這個行業和社會創新密不可分,很多素餐館直接去申報社會企業,比如南通有一個素食館,被評為優秀社會企業,有的還被美國機構評為B型企業(社會企業)。所以說很多素餐廳,包括素食推廣機構,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社會價值、公益色彩非常濃。


從社會創新的角度來看,素食是一個整合各方資源、需要聯動各方參與的社會創新事業。就像年會參與者,不只是素餐廳,素食主義者,包括導演、歌手等等名人,包括廣告創意、投資、政府相關部門等,大家都在推動這個事情,雖然各自角度不同。


有個數據表明,全國605萬家的餐館裡面,素餐館只有6000家,只有1‰,上海也就是80、90家的規模,所以說還不是主流餐廳。其實在其他行業,無論是宣傳、倡導、文化創意,包括踐行人群,甚至社會組織等各個領域,素食其實都是小眾的事,一個小領域的事。


但是,素食行業與大健康、環保事業相關,和美好生活相關,和社會文明相關,因此,是一個起心動念很大的領域,所以,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有的創投基金也開始投資素食相關企業。所以,素食行業的未來發展前景是非常廣闊。


“素食”還是“蔬食”——素食行業的社會創新之徑

“素食”還是“蔬食”——素食行業的社會創新之徑

“素食”還是“蔬食”——素食行業的社會創新之徑


今天,素食還是一個小眾的事,那麼,如何產生更大的社會影響?怎麼才樣成為更多人踐行的生活方式?我從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第一,從定位來講,到底是信仰,還是情懷,還是產品?


當天年會上,大家都在說“不應該因為我們是素食主義者而去進行道德綁架。”有些餐廳從一開始就打上了濃郁的宗教主義色彩,是不利於它的發展的。所以要去宗教化,不能把過多的信仰元素放到素食行業中,這樣可能會失去大多數人。


素食也不是情懷,光靠情懷去影響,做不大的,也做不好。如果把素食做成一個一個成功的產品,素食的大眾化會更容易些。當天還有很多產品可以品嚐,有個來自西藏的燕麥即食粥,我嚐了下,真心覺得產品特別好,所以也願意繼續買。這樣的素食產品,通過一個人的好體驗,人傳人,就會有更大的影響。所以,對於開素食餐館的來講,最重要的就是產品,要讓大家願意吃。這就是產品思維,素食創業和整個創業的理念是一致的。


很多素食餐廳的成了老年人餐廳,這裡沒有肉,比較健康,做的比較爛,老人喜歡吃,再加價格比較低,甚至有雨花齋這樣的免費的素餐,導致老年人來的特別多。素食業者認為不能把它做成老年人行業,而是得年輕人者得天下,得女性者得天下。這一方面和社會創新的項目是一致的。比如說像公共閱讀,不能只是說我有情懷,你應該加入志願者,我也不收費,就能夠吸引更多人來,而應該明白,最關鍵是推出來的項目能夠吸引大家參加。


大家覺得最高的境界是,我做了一個餐廳,有人願意加盟,或者有的投資基金要投資,快簽約了,才回味過來,你這個做得特別好,但怎麼就覺得怪怪的,你這餐廳怎麼沒有肉!


“素食”還是“蔬食”——素食行業的社會創新之徑


第二方面,談一談素食空間,也就是素餐廳。


關鍵就是素餐廳不應該成為低價、免費的代名詞。雨花齋做的是免費的,有宗教色彩,但絕大多數的素餐廳應該是市場化的,有很好的運營,很好的收益,才能夠開得更多更大。當然大家也不主張高端化,像上海有一個素餐廳叫“福和慧”,已經是米其林餐廳,人均消費800,這就有點高高在上,脫離大眾認可的消費範圍了。


我認為的一個方向是:素餐廳要做成生活方式集成店,是生活方式展示,多種素食業態彙集、集合、集聚的空間。素食餐廳也可以成為公共空間,可以進行國學、健康等講座,可以做社群活動。就像蔦屋書屋的創始人增田宗昭所說,日本社會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戰後的極度匱乏時代,二是經濟騰飛後,產品氾濫的平臺時代,三是個性化的生活方式時代。今天日本已經進入到了生活方式的消費時代。中國大城市也進入了這個時代,素食餐廳更多的不應再聚焦於怎麼樣充裕的供給素食,而是應該售賣一種生活方式,是健康、極簡生活方式的集中展示、消費體驗。如果素食餐廳朝這個方向發展,我相信會取得更好的業績。


“素食”還是“蔬食”——素食行業的社會創新之徑

第三個方面聊一聊素食文化。


我總體感覺就是,素食的推廣在不停的做,像“環保加素度”就在大力推進“週一吃素”活動,但是素食文化的推廣並沒有形成現象級的影響。


有個臺灣嘉賓分享,臺灣很多年前倡導的是素食,但後來,從業者推動了一件事,把素食改了一個字,改成蔬菜的蔬,蔬食,自從這麼一改,臺灣的素食行業取得了大的發展。素食某種程度上還代表了宗教信仰、情懷或者小眾文化,但是“蔬食”這個概念就是非常大眾的啦。


素食文化到底怎麼樣才能更好地傳播?要把素食文化打造成一個現象級的文化現象,把它做成成功的社會倡導項目。現在總體上是有項目但沒大影響,當天有個導演要拍素食主題電影,當然也可以通過素食文化的手勢,名人效應,自媒體傳播等等,形成集聚效應,共同打造一個主題,打造現象級的內容,像“關燈一小時”,拒食魚翅,“零皮草”等等概念一樣的影響力。


“素食”還是“蔬食”——素食行業的社會創新之徑


像“週一吃素”要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品牌,做成一個非常好的社會倡導項目。當然這是一個社會創新的過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經過“知、學、建、創、想”的過程,要在日常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中體現這些內容,素食文化的倡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素食”還是“蔬食”——素食行業的社會創新之徑


最後一點討論一下素食事業。


素食這個事業,完全可以做成公益事業,素食本身的公益色彩是極其濃郁的,既環保又健康,倡導極簡的生活方式,倡導與人和善、對動物友善的人文精神。做公益的話,可以成立素食行業聯盟。


如果作為商業,素食是一個很大的產業,有人可以做平臺,有人可以做媒體,有人可以做投資,有人可以專門做餐廳,有人還可以專門做專業諮詢、專業策劃等等,這些都是可以做的。


但是,如果推動的是素食這個事業的話,我還是覺得,通過社會企業的方式去推動是特別好的。既有社會價值優先,還有可盈利性,才能把這個事情做下去,才能吸引一流人才來做這個事情,一流導演願意來拍這樣的電影,一流歌手願意去唱素食推廣的歌曲,那麼這樣才有可能使素食事業做得更大。


“環保加素度”的陸俊豪在分享中說,現在是冬天,但是春天已經快要來臨了;對於素食行業也是這樣,現在可能還是冬天,但是春天還會遠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