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跟明白人打一架,不和糊塗人說句話

我們需要的是邏輯思維,不是詭辯


寧跟明白人打一架,不和糊塗人說句話

遺憾的是,邏輯學在中國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由於邏輯知識和邏輯訓練的缺乏,中國人的思維在邏輯上具有明顯的三大缺陷!由於缺乏邏輯思維,中國人就特別善於詭辯…… 我們需要的是邏輯思維,不是詭辯 文/佚名 邏輯,指的是思維的規律和規則,是對思維過程的抽象。 邏輯學是研究思維規律的學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它列為7門基礎學科中的第二門,僅次於數學,《大英百科全書》把它列為5門基礎學科之一,可見邏輯學的重要性。 邏輯能夠對人的思維起到規範作用,讓人的思維更加全面、深刻和理性,對世界的認識更加正確,對問題的處理也會更加合適。 遺憾的是,邏輯學在中國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由於邏輯知識和邏輯訓練的缺乏,中國人的思維在邏輯上具有明顯的三大缺陷!

▋概念模糊 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單位。 明確概念是判斷與推理的前提和基礎,如果沒有清晰的概念的界定,由此而來的判斷和推理就也就很難保證其正確性。 中國人不善於,或者說是不屑於去辨析概念,中國人對於概念的定義一向是模糊的。 在中國古代史上,能不能找到一個明晰、全面、準確、嚴格的定義? 幾乎沒有。 中國的哲學家極少下定義,儒家講仁?什麼是仁? 眾說紛紜。 老莊講道,什麼是道? 沒有定義。 《墨子》中有一點,有對“同”、“異”等抽象概念的定義,非常難得,墨子很偉大。 但是,辨析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馮友蘭先生說:“蓋一名必有一名之定義,此定義所指,即此名所指之物之所以為此物者,亦即此之要素或概念也。” 同樣的一個詞,可以表達或者說是對應多個不同的概念。 討論問題之前,必須首先弄清這個詞所表達的概念的定義,即一個概念的內涵。 概念不清則造成表述模糊,漏洞百出。

寧跟明白人打一架,不和糊塗人說句話


▋類比推理 我們常說的一些諺語,比如“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蒼蠅不叮無縫的蛋”等等,都是用的類比推理,這些話真的很有道理嗎? 類比推理是根據兩個(或兩類)相關對象的某些屬性相同或相似,從而推出它們在另外的屬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 類比推理的結論是或然性的,即可能是真,也可能是假。 因為相比較的兩類事物本來是沒有什麼關係的,只是人類通過思維將它們聯繫在了一起。 比如由狗的忠誠推出人也應該忠誠,人和狗是不同的動物,怎麼能確定有一樣的品質呢? 我們這裡的類比僅指在議論中的類比推理,而不是指語法學上的修辭方法。西方人也會用類比,我並不認為中國人在使用類比方面比西方人要高明。 中國人之所以使用類比,是因為他們思辨能力差,不善於純粹地說理,不善於運用其他的推理方法。 西方人用得少,是因為西方的邏輯學產生的早,他們很早就意識到了類比推理結論的或然性(不確定性),所以,他們在一些討論中就會有意地去避免類比。 值得中國人注意的是,中國人在生活中使用類比時,經常會忘記了類比推理的或然性,經常把類比的結論當成了必然。 甚至生拉硬扯,亂比一氣,其實是沒有說服力的,是不可能說服別人的,只能顯示自己思辨力的低下。

寧跟明白人打一架,不和糊塗人說句話


▋二元思維 郎鹹平一次在某大學演講中說,我們的企業不要追求做大做強,大學的高材生就問他:“難道要做小做弱嗎?” 這是推論錯誤,不要追求做大做強並不一定就是做小做弱。 這就是典型的二元思維、好壞人思維、非黑即白思維,這種思維只看到了事物的相反的兩面或兩端,忽視了其他方面或兩個極端之間的中間情況,而其他方面可能很多,中間情況也往往是最普遍的。 二元思維是中國人常見的思維,這是一種很簡單的思維,小孩就會的好壞人思維,很多中國人上了這麼多年的學,思維還處在小學生水平。 在對待歷史問題上,中國人的這種思維比較明顯,很多中國人把歷史人物分成明顯的好與壞兩類,將好的神聖化。 如孔子、孟子、唐太宗、諸葛亮等,似乎他們是沒有缺點的完人;將壞的妖魔化,如一些奸臣、暴君等,似乎他們一無是處。 這種思維是片面的,沒有認清人性的複雜性與多面性。 在二元思維下,政治思想界的左與右,也往往走向極端,我們的歷史上有不少這樣的教訓。 由於缺乏邏輯思維,中國人就特別善於詭辯,南開大學張曉芒教授在他的《邏輯思維與詭辯》一書中講到這樣一個故事。 鄰居家通宵達旦打麻將,影響到了你。 你上門討公道說:“你們這樣通宵達旦、吵吵嚷嚷地打麻將,影響別人休息。” 鄰居卻說:“影響別人,又不影響你!” “怎麼不影響,你們深更半夜吵吵嚷嚷,吵得人睡不著。” 鄰居卻反說:“你們家孩子能不能半夜不要哭?也吵得人睡不著。還有你們家廁所的水管流水聲太大,能不能把水關上?或者不用廁所?” 生活中處處充斥著這樣的詭辯,讓人無可奈何,有時候雖然生氣,又覺得好笑。我們需要識破詭辯,避免讓邏輯陷入詭辯的陷阱,培養真正的邏輯思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