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旭的發言,令人猛然發醒

戴旭的發言,令人猛然發醒

戴旭

多年來中國媒體上一直都在議論GDP超越誰誰誰,像喝了燒酒的猴子一樣興奮不已。在戴旭看來這簡直就是莫名其妙。

在國內某大報組織的一次關於未來中國發展的研討會上,戴旭的發言是這樣的:

“現在學者也好,官員也好,就愛用兩個氣泡迷惑大眾,一個是GDP。認為中國GDP趕上了日本,趕上了美國,中國就現代化了,中國就崛起了。所以,為了這個GDP,中國要忍氣吞聲忍辱負重,韜光養晦。GDP是大國的標誌嗎?讓我們看看:1840年,中國GDP佔世界的三分之一,等於歐洲加美國的總和多少倍,那麼中國為什麼被歐洲瓜分了呢?中國為什麼不去瓜分歐洲?1894年甲午戰爭的時候,中國的GDP是日本的5倍,中國怎麼不打敗日本,把琉球割回來,而是把臺灣割給日本了呢?為什麼歷史上中國GDP那麼高反而失敗?這裡就要看GDP的質量和構成了。

1840年歐洲、日本和美國的GDP構成是什麼?是鐵甲艦,是機器,是大炮,清朝呢?是瓷器,是茶葉,是絲綢。這個情況到甲午戰爭時也沒有改變,所以,清朝的GDP和日本的GDP一碰撞,稀里嘩啦被打碎了。中國賠給日本的白銀相當於日本GDP的7倍,一下子給你奪完了。今天中國的GDP佔世界第二,但這個第二是什麼構成的?是房地產、玩具和菸酒,8億條褲子換一架飛機。而日本、美國他們的GDP是由機械、電子、造船、航天、汽車製造等傳統產業和現代產業構成的,本質上和清朝時期中外GDP質量對比的情況差不多。GDP總量這個東西一百多年前年就已經證明是不行了,當時的GDP沒有用,現在的GDP就有用嗎?為什麼我們現在的學者和官員,仍然對這個不看構成的GDP這麼痴迷?這個東西只能騙自己,騙不了別人。肥大不等於強大,重量不等於力量。”

可是,不管戴旭怎麼聲嘶力竭地抨擊GDP,所謂主流專家的口中依然老和尚唸經一樣重複著GDP。繼中國社科院將中國軍力“強大”到世界第二之後,在“清華——環球論壇”上,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王緝思認為,“未來十年中國將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強國”,中國現代國際關係學院院長崔立如先生也認為,“中美之間就是一號和二號這麼一個關係”。怎麼得出這個結論的呢?王院長的依據是“我們很快就會超過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崔院長也說“從GDP看中國排到最前面了”。兩位國際關係方面的重量級專家,認定中國已經強大到世界第二的標準,都是中國當下和未來的GDP數值排名。

於是,戴旭又不厭其煩地寫下一文《工業化水平才是強國標誌》,發在《中國國防報》上。在此文中,戴旭模仿那些專業學者,也開始引經據典。他詳細引用當代最偉大的經濟歷史數據考證與分析專家麥迪森的考證:1700年到1820年,中國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在世界的比例也從22.3%增長到32.9%。與此同時,中國人口從佔世界總量的22.9%增長到36.6%。

這個數字比今天美國還要優越得多,美國GDP雖然佔世界三分之一,但人口只佔世界的二十分之一。可是,麥迪森並沒有從GDP總量第一得出中國是強國的結論。麥迪森在說完中國在18世紀到十九世紀初GDP世界第一之後,接著指出: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英國率先進行工業革命,並擴展到法美等國,而中國仍停留在農業和手工業時代,經濟呈現出粗放型增長(2010年的中國經濟,按晚明自己的說法,也是“粗放型增長”)。

中國與世界的真正差距就從此時急轉直下:從1840年開始,作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中國卻在對外戰爭中連續失敗,喪失了約12%的國土,國際影響力一落千丈。具有世界GDP第一的晚清,不僅不是一個強國,還成為一個屢遭侵略、屢屢割地賠款的弱國,最後成為一個主權不完整的半殖民地國家。

如果GDP數值等於強國,世界和中國的近代史應該倒過來寫才對。可嘆的是,不過百年的慘痛記憶歷歷在目,今天竟又有人染上歷史的瘧疾,說出GDP數值等於強國的話來。

戴旭說:今天中國是所有大國中唯一沒有實現統一的。大量的海域、島嶼被侵佔,這是世界第二強國的樣子嗎?從另一個指標看,民富則國強。據社科院的統計,當今中國有很多人買不起房。戴旭在文章的後面質問兩位院長和眾多將GDP等同於強國的人:如果我們是僅次於美國的強國,我們的人民居住條件也應該僅次於美國才對,我們的軍隊也應該僅次於美軍才對,我們的航空母艦集群、我們的民用客機、我們的汽車業等等,都應該和美國媲美才對。我們是嗎?

在抨擊了不分青紅皂白的GDP之後,戴旭筆鋒一轉,指出:總體工業化水平和人均工業化水平,才是現代強國的標準。

在這裡,戴旭引述了風靡國際關係界的《大國的興衰》一書作者保羅·肯尼迪的觀點:整個19世紀和20世紀上半葉,中國都不被看作大國,只有在朝鮮戰爭之後,中國才真正被國際社會看作大國。可是,朝鮮戰爭中中國的GDP僅是美國的18%,中國卻戰而勝之。20世紀中後期,中國GDP總量佔世界第四,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的排名都靠後,但擁有兩彈一星等尖端國防科技的中國,是當時影響世界格局的“大三角”之一。

以下是戴旭文章中的原話:根據《大國的興衰》一書的計算,1860年英國的生鐵產量,煤和褐煤的產量及現代工業的生產能力,都相當於全世界的一半,人均工業化水平是中國的15倍。1820年中國的GDP約為英國的7倍,卻在20年後的鴉片戰爭中被英國擊敗;1890年中國的GDP約為日本的5倍,但中國軍隊卻在4年後的甲午戰爭中一敗塗地。原因在於清朝缺乏近代工業和交通運輸,其GDP中很多是皇家園林及貯藏其中的價值連城的藝術品。清朝統治者把本可投資於近代工業的人力、物力、財力,大部分用於奢侈活動。圓明園和頤和園兩個房地產項目,在世界上無與倫比。這些財富不僅沒有成為清朝抵抗侵略的戰爭資源,反而讓清朝統治者更容易對外投降。1895年,慈禧太后沒能把對日戰爭堅持到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擔心日本軍隊打進北京城,重演火燒圓明園的一幕。龐大的GDP反而讓自己更軟弱。

進入工業革命以來,強國的唯一標誌,就是國家工業化水平。戴旭引用了蘇聯的例子:列寧逝世後,蘇聯仍然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並且處在帝國主義國家包圍之中。斯大林將工業化作為發展的第一要務。他說:“沒有重工業,那我們就不會有一切現代化國防武器,那時我們的地位就會和目前中國所處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國沒有自己的重工業,沒有自己的軍事工業,現在只要誰高興,誰就可以蹂躪它。”1928年,蘇聯的工業產值還不到德國的一半,美國的八分之一,99%的耕種要靠畜力和人力來完成。1937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已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位。這讓蘇聯有足夠的坦克和飛機迎接希特勒的閃電戰。日本為什麼以60多萬軍隊,造成中國3000多萬傷亡?這就是工業實力較量的結果。二戰中,中國抗擊日本關東軍用了很多年,蘇聯消滅關東軍只用一個多星期,靠的就是工業提供的機械化裝備。

近代以來,大國的強國地位都是靠戰爭來確立的,而決定戰爭勝負的物質基礎,就是工業和交通運輸。《大國的興衰》一書認為:經濟總量本身並無太大意義,“數億農民的物質產量可以使500萬工人的產量相形失色,但由於他們生產的大部分都被消費了,所以遠不可能形成剩餘財富或決定性的軍事打擊力量。英國在1850年是強大的,它強就強在擁有現代的、創造財富的工業和由此產生的一切利益”。

換句話說,沒有軍事轉化能力的GDP一文不值。而要轉化為軍事能力,主要要看GDP中的現代製造業。這在近代四場中國對外戰爭中,體現得一覽無遺。鴉片戰爭時,清朝現代工業佔GDP的比例為0,英軍在海上迅疾如飛,清軍從四川調到廣東,陸路要走兩個多月。故百萬大軍無奈數千之眾;甲午戰爭時,儘管經過了30多年“改革開放”,中國現代製造業仍然只佔GDP的0.1%。中國鐵路只有10公里,日本已近2500公里。中國大多數武器嚴重依賴進口。正是這種極其落後的經濟結構,導致中國陸海戰場全面失敗,所謂的大國地位也被摧枯拉朽般推倒。

戴旭甚至還提出,GDP是工業化時代的指標,並不適合半工業、半農業時代的中國,中國的社會發展,應該採納更科學的社會發展綜合指數。

戴旭看待中國的經濟,是從現代化強國的視角審視的,因此可以高瞻遠矚,一針見血。他最早從國家戰略角度質疑、抨擊房地產是在2007年。當時戴旭幾乎是用一種近乎激烈的嚴厲語氣,指出“房地產支撐不了大國崛起”。

發在《環球時報》上的這篇文章,引起的轟動十分巨大,網易一個論壇上一天的跟帖就達五千多,所有大網站,無不在熱烈討論這篇文章。這篇文章的觀點十分鮮明:那就是技術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戰略製造業支撐的工業化,才是現代化的根本。今天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是國內壟斷資本和國外資本聯合打劫中國人民財富的戰場!這個戰場只能製造腐敗、社會矛盾,毀壞環境和資源,不會誕生高技術,不會誕生現代文明的強國。

真的佩服戴旭的膽量,這樣的話也敢說!還要佩服《環球時報》的勇氣,這樣的文章也敢登!

戴旭說,他為什麼要寫這些事關國際、國內形勢的文章?主要就在於一切危機都正在迫近底線!我相信這位正直的學者型的中國軍人,一定是看到了房地產對於國家和民族未來發展的風險,才如此不顧一切地大聲疾呼;就像他一定是看到了國家安全的危機,所以才大聲報告敵情一樣。

在一次談話中,戴旭說:現在的以房地產為核心的GDP,是能富民呢,還是能強兵?這樣的GDP只能富官、“窮”民、“弱”兵。因為房地產不僅把當代的民眾財富涸澤而漁,還讓後面幾代都成為“奴隸”,看看之前熱播的《蝸居》,把一切都說明了。房地產不能為老百姓增加財富,它只能耗盡老百姓的財富;房地產型的經濟,更不可能為軍隊提供信息化和飛行化武器裝備,只能裝備一支鑽碉堡的軍隊。因為房地產只能作為掩體,而鑽碉堡的軍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就被證明是無效的。

因此,這樣的房地產經濟也不可能支持中國軍隊的現代化。所以,我一看見中國軍隊高喊信息化的口號就擔心:國家經濟是房地產形態,怎麼可能給你提供信息化的裝備體系?所以只能買別人的裝備,買人家的零件自己組裝,然後稱其為“國產”。正像房子所形象代表的一樣,中國的經濟、中國的國力其實是空的。我們看一看天上的民航飛機都是歐美造,自己最先進的軍機都是買俄羅斯,或依靠外國重要部件自己組裝;看看海上,中國是唯一沒有航空母艦的大國,大型軍艦發動機也基本上不是自己製造的;地面上,哪個汽車是我們自己完全的知識產權?陸軍,人家都飛起來了幾十年了,我們自己的專業武裝直升機在哪裡正是因為直升機太少,汶川大地震救災中,中國軍隊機動能力嚴重受限。

這種“空心”的經濟形態,怎麼可能製造出“實力”?在那個著名的《2030肢解中國》的演講中,戴旭拿他比較熟悉的中國航空工業做解剖:航空工業提出十年GDP萬億的目標,而不是提出技術指標和建造中國的波音,莫名其妙。你一萬個億從哪掙?你能造中國的波音,才能造中國的F-22。你30年能造出F22嗎?你怎麼不敢這麼吹?過去30年,中國航空工業連一臺自己的發動機都沒有造出來。未來30年,能造出自己的發動機,比十萬億都有用!中國各個行業都有這樣的企業政客在吹氣球。其實,扎破它只需要一根針:向美國和日本的企業看齊就行了。現在從汽車、到飛機、到軍艦,哪個發動機是中國自己產的?攝像機、手機、電腦,哪個核心技術是你的?由此可以看出GDP概念,已經完全毒化了一些身居高位的人的意識。

戴旭說:瘋狂追逐GDP是國家發展戰略迷失的表現。正是由於盲目奉行GDP主義,導致很多地方經濟以急功近利的房地產為中心。由於暴利的誘惑,金融行業全力以赴投入房地產推波助瀾;軍工、化工、糧油等幾乎所有國家經濟建設的“主力軍團”,也奮不顧身加入塵土飛揚的房地產大戰,誰都不去認真發展事關國家前途的戰略產業。這又多米諾骨牌式地帶來如下結果:中國戰略產業全面空心化,無法為軍事現代化提供批量高技術裝備,急劇拉大與世界軍事水平的差距。混亂無序幾近失控的情景,導致房地產業成為國際資本和國內投機資本,聯合打劫中國人民財富的戰場;在財富的巨浪中腐敗繼續滔天,進而引發諸如唐福珍類的悲劇和官民對立……凡此種種,都是十分危險的不祥之兆。

GDP崇拜和房地產型經濟已成為一對畸形連體嬰兒。房地產綁架了中國經濟,因此也綁架了中國的未來。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私利二字掛在一些官員和學者的心頭和眼前,或盲目鼓吹無意誤導、或見利忘路如貪吃的驢子只看胡蘿蔔而不看懸崖,最終合力導致國家現代化發展戰略整體迷失甚至挫敗。洋務運動的夭折不是如此嗎?

可以預計,只要GDP大旗不倒,中國房地產的熱潮從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再到農村,將會像越野車行進在沙地上一樣,掀起一陣又一陣大躍進的黃塵,直到徹底消失在茫茫的荒野。

當年,舉國追求財富而失去強大方向的洋務運動,導致“大清全民都腐敗”,結果外敵入侵,內部動亂,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今天,瘋狂的GDP主義正帶來國民不顧一切追逐財富的社會風氣。無疑,這又是一種嚴重的病態。

把GDP數值當強國,以此錯覺周旋於國際關係之中,如同把肥大當強大、把重量當力量的一個人登上大級別拳擊臺,是很危險的。美國拳打腳踢一百多年,用盡各種資本主義的手段,才把國家建設到今天的樣子;新中國成立才六十年,中國摸著石頭過河才三十年,只是剛部分解決溫飽而已,哪來比肩美國的實力?20世紀20年代,有中國知識分子誇耀中國“地大物博”時,魯迅就毫不客氣的指出:“倘是獅子,誇說怎樣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頭豬或一隻羊,肥大倒不是好兆頭。”

那些自以為中國已經強大的人有必要自言自語問問自己:今天的中國,是獅子嗎?怎樣才能成為真正的獅子?該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