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鄧世昌作為艦長,指揮著自己的士兵開著已經沒有彈藥的軍艦去撞“吉野號”;北京城裡,趙登禹佟麟閣兩條以軍人命名的道路人來人往;河南人楊靖宇四川人趙一曼在東北黑土地為國捐軀;邱少雲羅盛教在朝鮮的冰與火中以身殉國……還有更多的和平時代奉獻者。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下圖的主人公名叫張良善,他還有一個身份:中國人民解放軍阿里高原部隊汽車兵。張良善雙腿黃土之下,埋著他妻子的靈魂。他的妻子難產分娩之時,他正在執行任務。妻子去世以後,每年張良善都帶上自己的軍功章,來給妻子掃墓。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著名電影《英雄女兒》中王成的原型——蔣慶泉亦是如此,隱姓埋名50年,才被公眾認知。當戰爭來臨時,他們奮勇衝鋒,一心報國,不懼犧牲,戰功卓著。當戰爭結束,他們不求名、不求利、回到家鄉,隱姓埋名,只求過完平凡的一生。對於現在這個功利的社會而言,也許很多都無法理解。但對於他們那一代軍人而言,去時滿腔報國志,歸來何須功與名?

普通一兵 陳昌華

風煙滾滾,唱響了

多少英雄的讚歌

向我開炮,震撼了

無數觀眾的心靈

但是,你可瞭解

英雄戰友的遭遇

你可知道王成

原型的命運

無名高地上他孤軍奮戰

引導炮擊被炮彈震暈

醒來後他成為一名戰俘

並沒有和敵人同歸於盡

在飽受摧殘和折磨之後

他在敵人的魔掌下倖存

然而悲劇並沒有結束

更大的不幸開始降臨

戰俘的無形枷鎖

幾乎鎖定了他的一生

他流的血無聲無息

他受的傷難以呻吟

從遣返回國那天開始

他就再沒走出人生的陰影

當戰友們披紅戴花

榮歸故里

他卻被層層審查後

回到家鄉隱姓埋名

沒有了志願軍頭頂的光環

只能當一個種地的農民

沒有一分錢的傷殘補助

只能靠工分維持生存

他獨自吞嚥著

不公正的苦果

無依無靠,孤苦伶仃

直到那場動亂結束之後

撥亂反正,才為他們

這批戰俘恢復了身份

方圓幾十裡的山村異常震驚

相處幾十年的鄉親如夢初醒

這位沉默寡言的老人

原來是抗美援朝的英雄

原來是向我開炮的王成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面對著優厚的補償

和特殊的待遇

老人只提了一個要求

是那樣從容淡定

他只希望得到

一枚抗美援朝紀念章

以此來證明,他從未辱沒

志願軍的稱號和神聖

總政為老人專門

特製了一枚紀念章

總參派一位首長

親自給老人授勳

身著戎裝的蔣慶良老人

登上聚光燈下的主席臺

迎接他的,是當年的

23軍政委,已年逾百歲的

裴周玉將軍

戰爭與和平就這樣交錯

將軍和士兵就這樣重逢

歷史和現實就這樣銜接

熱淚和歡笑就這樣共鳴

蔣慶良行上標誰的軍禮

他以一個老兵的身份

向將軍立正

報告首長,我是23軍戰士

我的團長和營長已經犧牲

我的連長和排長也已犧牲

現在戰士蔣慶良向你報到

那一刻山呼海嘯的會場

剎那間陷入一片寂靜

耳旁,又飄來英雄的讚歌

眼前,又浮現戰友的身影

老將軍顫顫巍巍將紀念章

戴到蔣慶良胸前

兩位耄耋老人相擁而泣

全場觀眾頓時一片哭聲

誰是最可愛的人呵

不僅僅是魏巍

筆下的志願軍

也不僅僅是電影

英雄兒女裡的王成

是和蔣慶良一樣

赴湯蹈火的中國軍人

是和蔣慶良一樣

默默無聞的普通一兵

2016年9月21日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在朝鮮長津湖下碣隅裡東南面的小高嶺,奉命堅守在這裡的是172團3連,連長楊根思帶領三排戰士,連續打退美軍陸戰第一師連續10次瘋狂進攻,美陸戰第一師號稱“王牌中的王牌”,成立以來未嘗敗績,卻在這小高嶺陣地被志願軍阻擊得寸步難行。惱羞成怒的第一師動用了最強大的火力,不計一切代價試圖拿下小高嶺。在小高嶺戰鬥的最後時刻,陣地上只剩下楊根思和一名機槍手,為了不讓機槍留給敵人,楊根思就命令機槍手帶著機槍迅速撤離陣地,自己蟄伏在高地上,當美國兵快到山頂時,楊根思卻平靜地抱起10公斤重的炸藥包,拉響導火索,毅然地衝向敵群,與40多個敵人同歸於盡。一聲巨響,敵人腐爛變泥土,勇士輝煌化金星!楊根思用生命信守了自己“人在陣地在”的誓言,志願軍也由此誕生了第一位特級戰鬥英雄——楊根思。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在松骨峰,我軍沒有坦克戰機和火炮的支援,面對戰機滿天飛,坦克遍地走,動動身子有火炮的20000聯合國王牌部隊,愣是扛住了多次進攻。

守在山頭的中國軍隊僅僅只有一個剛從其它戰場撤出來的半個連。也就是這麼一個連,在經受汽油彈,燃燒彈,大口徑榴彈和直射火力多重打擊下,扛住了急於撤退的敵軍整整一個白天。也因為這場堅持,主力得以在入夜趕到戰場並對敵軍進行了反擊。

這場戰役,中國軍隊與敵軍的單兵交換比,達到了驚人的1:7.6。通俗的說,一箇中國大兵,殺死了7.6個敵軍。這場不成比例的戰鬥叫“松骨峰戰役”,後來被美國奉為戰役教材,是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軍官學校必學科目。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用手雷、爆破筒與敵同歸於盡和捨身炸地堡、堵槍眼的烈士不計其數,僅15軍留下姓名的就有38人。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可能很多人都不明白,特級戰鬥英雄的具體含義。特級戰鬥英雄,就意味著身經百戰,九死一生,在槍林彈雨中,在漫天炮火中,奮勇抗敵,並於死生之地中,頑強抗擊敵軍,立下卓越功勳。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只有“黃繼光”和“楊根思”獲得了“特級戰鬥英雄”稱號。其中,黃繼光還是在犧牲之後,追認的“特級戰鬥英雄”稱號。而楊根思也在後來阻擊美軍的行動中,不幸犧牲。

“中國今天還這樣站立著,是因為黃繼光在前面,是因為中國當年在上甘嶺站立著。我們今天每時每刻都在感受到他們的尊嚴。

邱少雲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1952年10月12日12時美軍盲目發送燃燒彈,其中有一發落到邱少雲潛伏點附近,他身著棉衣,火已經蔓延到了他身上。但為了不暴露目標,確保全體潛伏人員的安全和攻擊任務的完成。他咬緊牙關,放棄了自救,任憑烈火燒焦頭髮和皮肉,堅持30多分鐘,直至壯烈犧牲。

當晚,在邱少雲偉大獻身精神鼓舞下,反擊部隊勝利攻佔了391高地,全殲美軍1個加強連。

而長津湖戰役中許多志願軍戰士因裝備差凍死在陣地上。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上甘嶺戰役是是一場讓所有美國人和中國人永生難忘的一場戰鬥。在一個只能放兩個連的小山頭上,志願軍和美國為首的十六國聯合軍在此展開了一場血腥的廝殺。美軍調集大炮300餘門,坦克170多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在上甘嶺這個只有3.7平方公里的小山頭上共傾瀉炮彈190餘萬發。

鏖戰43天,志願軍共擊退敵人900多次衝鋒。戰役的激烈程度舉世罕見,炮火的密集程度甚至超過了二戰的最高值。在攻打上甘嶺之前,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範弗裡特自大的說,只需要200人就能拿下上甘嶺。結果這場戰役的態勢發展完全脫離了美軍司令部預想的軌道,成為了美軍的“傷心嶺”。

上甘嶺戰役聯合國軍死亡11300人,傷殘13600人,其中美軍傷亡5000人。很顯然,上甘嶺戰役的精神意義是遠大於戰略意義的,戰役後期,戰士們更是為軍人和國家的榮譽而戰。遠在臺灣的蔣介石聽到上甘嶺的消息,沉思良久後說了一句話,他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是毛澤東的對手!”作為一個較量數十年的老對手,蔣介石能如此評價毛主席,無疑讓所有中國人感到自豪。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整個抗美援朝期間,同時獲得朝鮮英雄稱號、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勳章的志願軍將士極為罕見,僅十二位,分別是——

彭德懷(1898~1974),志願軍司令兼政治委員;回國後任國防部長、三線建設副總指揮;

楊根思(1922~1950),第二次戰役中斷敵逃路,彈盡後拉響炸藥包與四十餘敵同歸於盡;

黃繼光(1931~1952),上甘嶺戰役期間捨命飛身堵槍眼,為戰友消滅敵火力點創造條件;

孫佔元(1925~1952),上甘嶺戰役期間雙腿被炸斷,滾入敵群、拉響手雷與敵同歸於盡;

楊連弟(1919~1952),清川江大橋指揮架橋時,被敵機投下的定時炸彈彈片擊中而犧牲;

邱少雲(1926~1952),解放戰士,攻擊潛伏中不幸被中敵燃燒彈,放棄自救,光榮犧牲;

伍先華(1927~1952),解放戰士,江原道金城郡戰鬥中拉響炸藥包與敵火力點同歸於盡;

許家朋(1931~1953),石硯洞北山反擊戰中炸藥包淋雨未響,毅然以身體堵槍眼而犧牲;

李家發(1934~1953),金城戰役反擊南朝鮮的轎巖山戰鬥中,七處負傷後堵槍眼而犧牲;

胡修道(1931~2002),上甘嶺戰役中,一個人一天內打退敵人41次進攻,殲敵280餘人;

楊春増(1929~1952),江原道金城座首洞戰鬥中,彈盡後拉響手雷與三十餘敵同歸於盡;

楊育才(1926~1999),金城戰役中率部消滅敵精銳白虎團團部,《奇襲白虎團》主角原型。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68年前朝鮮戰爭,我們贏了,

但是197653名同胞沒能回來;

他們犧牲在異國他鄉,卻無怨無悔。

他們只有青山埋忠骨,

卻無人再相識……而我們,

更沒有資格拿著前輩的犧牲,流血,

去享受著原諒帶來的心安理得!!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雷鋒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但在這種平凡中卻蘊藏著偉大,他之所以願意無怨無悔地為國為民做好事,兢兢業業地幹好每一份工作,付出每一份心血,歸根結底是由於他內心深處有著報效國家的崇高理想。從一箇舊社會孤苦無依的孤兒,到新中國幸福成長的戰士。他完成了從苦到甜的蛻變,並對黨和人民的恩情牢記不忘。正是因為此,在他的一生中,始終將個人前途和國家前途命運緊緊維繫在一起。

每當面對得與失的考驗,雷鋒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有利於國家的一面:離開每月36元錢工資的鞍鋼焦化廠的工作崗位,毅然參軍入伍,做一名每月僅有6元津貼的戰士;面對生與死的考驗,只要祖國需要,哪裡最危險他就出現在哪裡。

翻開《雷鋒日記》,我們會發現在他的心目中,祖國是第一位的,人民是第一位的,報效國家、為黨和人民無私奉獻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從我參加革命那天起,就時刻準備著為了黨和階級的最高利益犧牲個人的一切,直至最寶貴的生命。”

“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深閨夢裡人”。從軍者,自古“忠愛/忠孝”兩難全。但張良善從不未後悔,因為他每年身著一身戎裝與勳章去看望已故的妻子,就已經告訴了我們:他既深愛著這份軍裝上的擔當,也深愛黃土之下的亡妻。

誰能告訴閉目不語的張良善,軍人,對他僅僅是一種職業?!

軍隊,是用來打仗的,打仗,就要死人,這算哪門子職業?!

中國真的是和平太久了,以至於這些自私的人都忘了,軍人,他們乾的是什麼?他們忘記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是戰爭時期拋頭顱、灑熱血,和平年代,捨己救人的守護神!因為他們忘記了,或者說,他們選擇性的忘記了軍人是一個怎麼樣的存在。所以,在抹黑他們的時候,這群人形同牲口肆無忌憚、毫無底線可言。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是的,我們都沒有經歷過戰爭,我們都沒有上過戰場,我們對戰爭的理解僅僅來源於電影、美術作品,這份老兵打下的江山,安定的讓我們在安逸中忘記了曾經的恥辱,甚至有些認不清前路。

你在嘲笑當兵的傻,你在嫌棄當兵的結婚是兩地分居生活苦,你在抗議著老兵、軍人憑什麼受到優待,你在質疑軍嫂們、軍屬們哪有那麼多擔心的時候,你可曾想過,即使國無戰事,他們還要時刻準備著,他們要不斷按實戰標準訓練,為的就是一有戰事像訓練一樣打仗。

1988年,共和國窮得不可思議。大多數家庭連肉都吃不起,溫飽問題和飢餓折磨著好幾億人。而當時在離這片連溫飽都沒能徹底解決的土地千里之外的汪洋大海上,孤零零地突兀著幾座礁石。

那個千里之外的地方,叫做南海。

以當時中國的海上運輸實力,我們要去到這些島礁比今天的中國海軍去到亞丁灣護航還要難很多。對當時的將士們而言,這些島礁是一個比南蘇丹還要遙遠得多的地方。但他們還是義無反顧地去了,拋下妻兒老小。在周圍千里只有一片汪洋的孤島上,將士們要對抗的不止是颱風和海浪或者是難以排遣的寂寞以及惡劣的生存環境,還要面對的是隨時可能到來的死亡。

以當時中國的綜合國力,他們肯定想不到,在幾十年後這些島礁就可以被建設成海上工程奇蹟,承擔起整片海域的交通和安全責任,成為全世界最繁忙的海上貿易通道之一。

儘管到今天都有人在不停地反對稱:“幾個破島而已,花那麼多代價,犧牲這些人去守它幹嘛?” ,但是有一天,當你覺得死亡和犧牲離我們越來越遙遠時,你一定要知道這種安全感不是從在家裡躺著就能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由一群鐵血男兒,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在千里之外給你掙回來的。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我們在海外遇到戰亂時,他們執槍開闢安全區,為我們站崗,接我們回家。

國內地震時,他們赤手空拳,扒開瓦礫堆,搶救我們孩子的生命。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我的戰友,有的倒在衝鋒陷陣的路上;有的負傷,得不到及時救治,為國捐軀;有的身陷敵營,堅貞不屈,英勇就義。這些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即罷是打遍世界的美國大兵,也無法做到。不怕死,是敢於犧牲生命,是敢於永別父母妻兒,是敢於拋棄生活享受。不怕死,不是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們懂得奉獻大愛,是為了更多人的生存和生活美好。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對很多中國人來說,1998年的特大洪水是刻骨銘心的記憶。

1998年,夏天入汛以來,長江流域暴雨頻繁,最終釀成了自1954年以來的又一次全流域性特大洪水。

長江,松花江,珠江,嫩江……八次洪峰接踵而來,石首告急,武漢告急,荊州告急,九江告急,大慶告急,哈爾濱告急……

面對滔滔洪水,人民解放軍衝到抗洪第一線,以血肉之軀和鋼鐵般的意志,築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防洪大堤”。

20年前的那個夏天,那段抗洪歲月,你還記得嗎?面對滔滔洪水,數十萬中國人民解放軍奔赴前線,直撲滾滾洪流。

為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解放軍戰士與時間賽跑,與洪水搏鬥,湧現出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事蹟。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將士們紛紛立下生死牌:人在堤在,誓與大堤共存亡。

他們把生的希望讓給了群眾,把死的危險留給了自己。很多人會說,和平年代軍人有何用?答案很簡單:關鍵時候能救你的命。

20年了,許多抗洪的人早已不在,那段抗洪往事也已漸行漸遠,可有些人和事不該被遺忘。

請回答1998 : 因為你,我多活了20年,我卻叫不出你的名字……。

死亡的戰士不會說話,但活著的良知,永遠不會說謊。

是否還記得那些因抗洪犧牲的官兵們,他們用自己年輕的生命,保衛了千千萬萬老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安全,自己卻再也沒有回家。誰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可貴?可抗洪戰士們更覺得,人民的生命更寶貴。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車站都有“軍人優先”的通道標誌

然而

巡邏站崗,他們優先。

抗洪搶險,他們優先。

抗震救災,他們優先。

捨身衛國,他們優先。

……

到了走方便通道的時候

到了有便捷服務的時候

他們卻把優先“特權”留給了人民

把席地而坐的“特權”留給了自己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平常乘地鐵出任務時,他們列隊站得整整齊齊,讓我們先上車,他們再上車。

國家國防法明確規定,車站、港口、機場、道路等交通設施的管理單位應當為現役軍人和軍用車輛、船舶的通行提供優先服務,按照規定給予優待。

國家兵役法明確規定,現役軍人、殘疾軍人參觀遊覽公園、博物館、展覽館、名勝古蹟享受優待;優先購票乘坐境內運行的火車、輪船、長途汽車以及民航班機;其中,殘疾軍人按照規定享受減收正常票價的優待,免費乘坐市內公共汽車、電車和軌道交通工具。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影片《集結號》講述了47名戰士犧牲、被遺忘、尋找他們遺體以及承認他們價值的過程。

1948年解放汶河的戰爭中,中原野戰軍139團三營九連的47名戰士,在連長谷子地的帶領下,英勇作戰,一次次粉碎了從人數到裝備都遠勝於我軍的敵人的猛攻,完成任務、撤出陣地的命令是團部司號員吹響的集結號。但集結號遲遲不響,敵人的進攻又連續不斷,九連的戰士先後壯烈犧牲,連長谷子地撿了一條身負重傷、眼睛半瞎的命。

戰爭結束,犧牲陣亡的戰士實在太多,原有部隊的建制被取消,戰友的遺體找不到,為國捐軀烈士的名分都叫“失蹤”,待遇是一年200斤小米,遠遠少於烈士的700斤小米。作為九連唯一倖存者的穀子地心痛不已,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尋找戰友遺體、落實戰友價值的追問和尋找之路。

本來都是烈士,怎麼就成了失蹤者呢?對於一個戰士來說,從踏上戰場的那一刻起,就已準備隨時被當作獻祭的犧牲送上死神的香案,然而,對於他們來說,也許生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死後的尊嚴與榮譽。正因如此,穀子地在戰後,用畢生的精力與時間去為自己的戰友(當然也包括他自己)正名。

歷經千辛萬苦,47名戰友被追認為烈士。1958年汶河大水,原來的舊礦址被沖毀,47名犧牲的烈士屍體浮出水面。

警衛員兼司號員小梁告訴穀子地:“團長沒叫我吹響集結號,怕大部隊被敵人咬上。”團長的意圖是保證大部隊的安全,穀子地琢磨的是九連的弟兄怎麼活。

當軍首長將解放胸章戴在穀子地的胸前,當為47名犧牲者吹響致敬的集結號,時間已經是上世紀的七十年代末。

穀子地,為了查明當年集結號是否吹響,千里迢迢,千辛萬苦,硬要找團長問個明白,幾乎成了瘋子。穀子地的原型是誰呢?歷史上,還真有這麼一位,他就是常孟蘭。

1948年11月19日,時任晉察冀軍區四縱十旅三十團三營八連二排排長的常孟蘭,所在的團在轉移過程中碰到國民黨主力,由於敵強我弱,必須撤離。

斷後的任務交給了八連,而連長又把吸引敵人主力的任務交給了常孟蘭,只要能拖到天黑,就完成了任務。什麼時候撤退?號聲響起時!

拖到了天黑,8個人只剩了6個,已經完成了任務,但遲遲沒有聽到號聲,一直到敵人已經攻上來了,幾個人才各自突圍。

突圍後,他開始找尋部隊,但因為戰亂多,部隊行程也不定,所以一直沒能找到,常孟蘭只得回到老家。

回到家的常孟蘭,並沒有安心,牽掛、少許愧疚以及永遠的心結——集結號到底有沒有響,一直在他心頭縈繞。

新中國成立後,他去了北京,沒有找到;第二次去北京還是沒有找到……40多年過去了,心結始終沒能解開。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直到1996年,才在王定慶少將的幫助下,找到當年的晉察冀軍區第四縱隊,而常孟蘭所在的三十團已經成了遼寧本溪的一個地炮團。

此時,距當初已經48年了,他已經72歲。

但根據團史,他所在連隊之人均已犧牲在朝鮮戰場。當時連長為何沒有按照約定吹響撤退的軍號,已成一個永遠的謎。

他行走坐臥都保持著軍姿;他只穿軍服;他特別喜歡當兵的;他在別人眼裡是異類……

沒有人能懂得軍人的心,沒人能體會他,即便是親人。2004年農曆十月二十九,常孟蘭老人安詳辭世。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夜晚,連長谷子地一身戎裝,右手高擎火把,火光映紅了漆黑的夜,映照著穀子地冷峻的臉,他向我們看了看,一轉身就跟上了前進中的部隊。

這是電影《集結號》的結尾,手法平常,甚至平淡,但穀子地的眼神卻印在我的腦海裡,久久的……。

平淡的故事,渺小的人物,沒有帥哥靚妹,不見裸露上床,只有慘烈的犧牲和壓抑的情感。

穀子地最後的眼神裡,是否還潛藏著犧牲的含義、價值的體現、人性的追問、戰爭的目的等等許許多多個問號。

去年8月31日,全國人大通過決定,以法律形式將每年的9月30日設立為烈士紀念日。今天早上,天安門廣場舉行了公祭儀式,黨和國家領導人向人民英雄敬獻了花圈,向所有烈士致敬!

據不完全統計,約有2000萬名烈士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英勇犧牲。然而,由於戰爭年代條件有限,許多先烈沒有留下姓名,他們的家人也沒有收到親人犧牲的消息。

中國新上任的退役軍人事務部部長孫紹騁在7月31日舉行的記者會上發誓要進一步加大對5000多萬退役軍人的補貼力度。他還表示要集中精力為退役軍人提供在政府機構和國有企業中需要軍事專業知識的相應工作機會。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在抗日戰爭中四川承擔了全國30%的財政稅收和40%的抗戰兵力。重慶抗日勝利紀功碑書寫著川軍這一華彩樂章,李宗仁將軍曾評價道:“八年抗戰,川軍之功,殊不可沒。”川軍確實是了不起,抗日敢衝在最前線,武器裝備落後,穿著草鞋去打仗。算是一隻靠著“精神武器”去殺敵的部隊。

這種精神也感染了樊建川傾家蕩產要建抗戰博物館!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1864年,當時的中國正處於風雨飄搖中,外有強敵,內存憂患。一位52的老人站在城牆外望著遠處的漫漫戈壁灘,長嘆了一口氣說:“把棺材帶上吧。”然後,就帶領著這一支隊伍義無反顧地一路向西出征。

他們要去的地方,是新疆。那個抬著棺材出征的男人,叫左宗棠。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轉眼百年時光匆匆流去,攤開今天的版圖我們會發現,如果當初沒有左宗棠的抬棺出征,那麼印度或者別的什麼國家就可以把導彈部署在離嘉峪關只有200公里遠的地方。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嗎?不,有一群青春女性的場合怎麼可能靜悄悄呢?截然不同於閨密聊天熱鬧景象的是死亡絕殺和殘酷戰鬥!

五位女兵——羞怯的麗莎、內斂的麗達、機智的熱妮婭、文弱的索妮婭、童真的嘉莉婭。有的魅力逼人,有的相貌平平,有的乾癟瘦小,有的活潑健壯。她們雖為軍人,也愛美愛八卦,也任性偷懶,也會膽小怯懦,她們個性迥異,有血有肉,但戰爭無情地葬送了她們的愛情和夢想。女兵、槍戰、割喉、逃亡、廝殺……她們一個個犧牲在廣袤森林和蒼茫無聲沼澤中!殘酷的戰爭割下了人類溫暖的乳房,讓這個世界的美好赤裸裸地坦露在最殘酷的戰爭機器面前。戰爭與這些有血有肉的女兵形象形成強烈的矛盾衝突,五朵金花,都在這場不期而遇的遭遇戰中凋零。

“這兒沒有媽媽,只有戰爭,還有德國人,誰能挺過戰爭,誰就有媽媽”。與戰爭時期相比,如今,活著,就是一件幸運的事了。就像靜悄悄的黎明一樣,在戰亂叢生的地方,沒有孕育新生。沒有朝陽和鳥鳴,那裡一片寂靜。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他們作為軍人,對你來說或許是千千萬萬子弟兵中的一個,有他沒他都無所謂的渺小存在,甚至在面對軍隊發生的訓練事故、人員傷亡,抱著冷嘲熱諷的吃瓜心態對待,在網絡上罵他們是倒黴兵,質疑軍隊的戰鬥力……我想說作為軍嫂、軍屬來說,他們是唯一的家人。

或許你從未經歷過至親至愛之人突然消失,如同人間蒸發,你感受不到那份牽掛,那份焦急,那份想盡辦法想要得到消息的迫切心情,感受不到用盡辦法卻終沒有信息的失落。猶記得,那年老公休假回家,聽到他輕描淡寫一句話“我們當時在救山火,差點把自己交代在那裡”時自己的心驚膽戰。

如果換成是拿你的生命去置換,如果是你的親人在前線,你是否還會再說那種雲淡風輕國無戰事無需軍人犧牲的話,是否還會再質疑為何要提升軍人的優待,為什麼要尊重那些抗戰老兵?!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楊靖宇犧牲後,敵人把他的遺體運下山後,殘忍地用鍘刀鍘下頭顱,又令濛江民眾醫院醫生剖腹檢查。結果發現他的胃餓得變了形,裡面一粒糧食也沒有,只有尚未消化的草根、樹皮和棉絮。

看著眼前情景,不僅在場的中國醫生流下了眼淚,就連殘暴的侵略者也震驚了。當年參與“圍剿”的偽通化省警備廳長岸谷隆一郎不得不承認:“雖為敵人,睹其壯烈亦為之感嘆:大大的英雄!”他特意為楊靖宇舉行了“慰靈祭”。

楊靖宇,原名馬尚德,河南確山人,東北抗聯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殉國時年僅35歲。

軍人是一種職業嗎?是。軍人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嗎?不是。


在血雨腥風的戰爭中,趙尚志的經歷極為坎坷。在對敵鬥爭中,他三次被捕入獄,三次身負重傷;而在內部,他還曾兩次被錯誤的開除黨籍,三次被撤銷職權。無論是在對敵鬥爭中遭受失敗挫折,還是遭遇錯誤處分,他都堅持信念,堅持抗戰,毫不動搖。“黨的一切工作,就是我一生的任務”,這是趙尚志一切言行的座右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