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博览】寺村塬革命委员会的建立

【党史博览】寺村塬革命委员会的建立

【党史博览】寺村塬革命委员会的建立

寺村塬革命委员会的建立

一、首攻山河镇与组建赤卫军

在陕甘游击队成立前后,甘肃及陇东的局势出现了波动。1931年12月,第十七路军第十七师师长孙蔚如奉命入甘平定新编第十八师师长雷中田的叛乱。驻防平凉的新编第十三师师长陈珪璋也率部西进。经定西一战,十七师击败了雷中田的主力。12月10日,第十七师完全占领兰州,甘肃之乱得以平定。12月15日,南京政府任命孙蔚如兼任甘肃宣慰使。此后,第十七师第四十九旅旅长杨子恒被委任为皋兰警备司令。

1932年2月19日,杨子恒以新编第十三师师长陈珪璋有“异动”为由,在兰州将其秘密处决。此举在甘肃各界引起强烈反响。陈珪璋的残部在陇东到处骚扰,或结伙为匪,打家劫舍;或派粮派捐,急如星火。新编的第十三师警卫团副官与正宁县官府勾结,狼狈为奸,竟然向全县民众摊派10万元银洋的款项,并派人四处催款。正宁各村镇民众义愤填膺,纷纷组织自卫武装,实行武装抗粮抗捐,并准备围攻正宁县政府所在地山河镇。

【党史博览】寺村塬革命委员会的建立

山河镇旧址

陕甘游击队回师正宁后,决定支援群众斗争,进而开展陕甘边及陇东各县的游击战争。谢子长派出骑兵,与各路民军联系,定于3月19日拂晓前军民联合攻城。

山河镇南临深沟,其余三面筑有城墙,辟有东、西两个城门,地势险要。城内驻有陈珪璋残部两个步兵连和正宁县民团,并配备有一门迫击炮。但其中的二三十名士兵已约定准备作为攻城军民的内应。

3月19日凌晨,陕甘游击队从月明塬出发。但由于大风飞扬,雾气弥漫,加之积雪初融,泥泞不堪,行军速度较为缓慢。当部队前进至九龙畔时,带路的向导迷路,又延误了时间。部队赶到山河镇城外时,已是当天拂晓。而各路民军也不能如约聚集,形成陕甘游击队孤军作战之势。在不利的情况下,游击队向山河镇发起强攻,但因守敌顽抗,内应士兵又无法发挥作用,游击队攻城失利,当晚被迫撤出战斗,转移至寺村塬一带。约定内应士兵因事机泄露而被捕。

陕甘游击队撤至寺村塬后,立即召开队委会,总结了攻打山河镇失利的教训,并制订了新的计划。

随后,陕甘游击队各大队配合寺村塬地方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开展群众工作,在各村镇普遍刷写张贴标语,主要内容包括:“打土豪,分田地,分牛羊,分财产”,“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摧毁豪绅在乡村中的一切政权机关”,等等。

3月20日,正宁县农民赤卫队正式成立,杜兴邦任总指挥,巩世信、张进选任副总指挥。随后,各村镇农民赤卫队也相继成立。

正宁县农民赤卫军的成立,为建立革命委员会这一红色政权机构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二、寺村塬革命委员会成立

陕甘游击队通过开展游击战争和广泛发动群众,在正宁县的72个村开辟了红色区域。这72个村位于正宁县的东部和北部,包括今正宁县西坡、湫头、三嘉等乡镇所辖区域。这里地处子午岭山区,海拔1500米左右,水源充足,宜农宜林,便于游击队活动。同时,这一区域又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由此南下,可直通渭北,出关中平原;由此北进,可出击陇东。如遇强攻,则可以子午岭为依托,回旋余地较大。

4月上旬,陕甘游击队在寺村塬新庄子召开有正宁县72村1000多人参加的群众大会,宣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斗争纲领,号召农民参加土地革命,为建立苏维埃政权而斗争。大会期间,72村各推选农民代表1名,共选出代表70余名,其中贫农40余名,雇农10余名,其余为中农。这些代表随即与游击队代表举行了工农兵代表会议,宣布推翻正宁县的地方政权,选举成立了寺村塬革命委员会。寺村塬革命委员会由15名委员组成,其中农民委员10名,游击队委员5名,陕甘游击队政委、中共队委会书记高维翰兼任主席,张静元和唐桂荣任副主席。革命委员会下设土地、肃反、财政、食粮等委员会。这次大会还处决了当地罪大恶极的大土豪赵元亨、龚得功。

【党史博览】寺村塬革命委员会的建立

寺村塬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旧址

当时担任寺村塬革命委员会文书的李志和在1985年回忆说:“赤卫军总指挥部成立后,游击队就着手筹备成立寺村塬72村革命委员会,物色革命委员会主席。当时提出革命委员会主席的条件是要家穷,有威信。为找一个最穷的人,把全寺村塬的人几乎都考虑遍了,结果找到车家沟张进元。这个人家里很穷,有父母和兄弟五个。弟兄三个常年给地主拉长工,都是单身汉。张静元人穷志气大,又会说理,语言流利,做事有胆量。因此就选准了他。唐桂荣家里是中农(西城人),很老实、敦厚,在群众中有威信,也被选为对象。”

李志和回忆说:“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就积极发动群众,宣传革命,打土豪劣绅。此间先后没收了西城村豪绅刘西昆、徐家庄豪绅赵元亨、琴宅豪绅赵秉义的粮食和牛、羊,分给了当地的贫苦农民。”

寺村塬革命委员会成立前后,正宁县72村也分别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大村由五名委员组成,小村由三名委员组成。同时,对赤卫军进行了整顿,禁止豪绅地主和富农参加赤卫军,使赤卫军成为雇农、贫农、中农和劳苦群众的武装组织。赤卫军的编制以村为单位成立分队,以乡(约七八个村)为单位成立大队,分队长和大队长由群众选出,各乡联合组成总队部,总队部在边区革命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

三、再攻山河镇与攻克旬邑城

在寺村塬革命委员会成立前后,陕甘游击队再次发起了攻打山河镇的战斗。寺村塬1000多名农民赤卫军配合攻城。

陕甘游击队再次攻打山河镇的作战部署是:由步兵担任主攻任务,骑兵在山河镇以西集结隐蔽,以阻击由庆阳西峰镇前来增援的敌兵,赤卫军则布置在二线以做接应。

4月1日拂晓,再攻山河镇的战斗打响。由于缺乏攻坚火力,陕甘游击队攻城两日未克,遂撤出战斗,撤往山河镇东十余公里的西坡村休整。4月3日上午,陕甘游击队在西坡坳伏击增援之敌,击毙四五十人。战后,游击队返回寺村塬。

陕甘游击队再攻山河镇失利后,一直在捕捉战机。这时,中共旬邑地下组织送来情报:旬邑城只有一个连驻军,并有民团五六十人及警察20余人,防守空虚。游击队总指挥部决定乘机奔袭旬邑县城。

4月12日,陕甘游击队撤离寺村塬,前往旬邑。新成立的寺村塬革命委员会由于失去依托而停止活动。

寺村塬革命委员会从酝酿、诞生到解体,虽然仅有很短的时间,但却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这一地区成为陕甘边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史博览】寺村塬革命委员会的建立

旬邑县城旧址

4月13日拂晓,陕甘游击队兵分两路,向旬邑城发起进攻。在中共旬邑地下组织的策应下,陕甘游击队经激战后攻进旬邑城,消灭了部分驻军、民团及监狱狱警数十人。一部分守敌逃走,另一部分守敌退守至城东北山上的魁星楼内。因魁星楼地势险要,难以强攻,游击队遂将这里包围,没有发起强攻。龟缩在魁星楼内的守敌也不敢放枪。

陕甘游击队攻克旬邑城后,立即刷写张贴标语,宣传革命主张,并召开群众大会,号召群众打土豪,分粮食,分财物。旬邑城内的群众群情振奋,很快就分掉城内几家劣绅的粮食、财物。被关押的无辜群众得到释放后,奔走相告,纷纷参加斗豪绅的群众斗争。陕甘游击队还当众处决了旬邑县的警察局长。

当天黄昏,陕甘游击队主动撤出旬邑县城,前往马家堡。这次战斗共缴枪20多支、子弹1500余发和手榴弹7箱。

攻克旬邑县城是陕甘游击队成立后第一次攻克县城。这一战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陕甘边境地区革命群众的斗争热情,也给国民陕西当局以强烈震撼。此后,旬邑县政府被迫将旬邑县治迁往张洪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