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金平:“庭院經濟”撬動“大發展”格局

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在開展直過民族脫貧攻堅工作過程中,致力探索脫貧新路徑,充分利用村寨周邊土地資源,消除村寨中亂搭亂建現象,同時,開發房前屋後的庭院空地以及周圍的閒散土地,引導帶領村民發展庭院經濟,倡導牲畜家禽集中化和規模化養殖,實現廢料循環利用。

通過努力,拉祜族、布朗族兩個直過民族村寨人居環境不斷提升,群眾內生動力有效激發,逐漸引導群眾革除“等、靠、要”陋習,經濟收入明顯增加,實現“庭院經濟”撬動“大發展”格局。

利用資源做“加法”

金平縣直過民族大多生活在高海拔地區,土地資源稀缺。為充分利用直過民族村土地資源,政府免費給村民發放各類蔬菜種子,帶動全體村民進行庭院改造,調動剩餘勞動力,利用閒置庭院進行種植、養殖,進一步拓寬了農民致富的門路。

為確保“兩不愁”落到實處,者米鄉打破原有的“以獎代補”方法,採取“先建後補”“發展庭院經濟”實現穩定增收。農戶根據市場需求自主選擇栽種產業,政府派出工作組對種植的經濟作物進行測量,按照農作物的畝積補助項目資金。充分利用門口庭院,在庭院裡種植蔬菜、水果,保障自家需求的同時可利用趕集天外售增加收入。

整治髒亂做“減法”

針對部分直過民族村存在的“髒亂差臭”現象,金平縣嚴格實行分片包乾負責制,分區域包乾,整治私搭亂建、佔道經營、河道溝渠和陳年垃圾等“頑疾”,充分發揮駐村工作隊員、村組幹部、保潔員、巾幗志願服務隊的先鋒作用,團結帶領直過民族群眾主動參與庭院村莊清潔行動,使人居環境得到有效提升。

者米鄉老白寨村民利用門前空地,種植包菜、芹菜、豐收瓜等蔬菜,村裡沒有一塊閒置土地,讓雜草叢生、坑窪不平的農家小院,變成綠色滿園的生態家園。

產業發展做“乘法”

在培育直過民族特色扶貧產業上,金水河鎮採取了“分類指導、因村施策、因戶施法”的特色產業培育和發展措施。通過建立“運營公司+政府出資+貧困戶”的“家庭互助農場”的扶貧模式,老佰寨、母雞衝兩個村寨建檔立卡戶參與龍頭企業百香果種植500畝,實現政府扶持資金“撥改投”“投轉股”“利到戶”的持續扶貧,循環精準扶貧,提升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益,有效帶動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

同時,鼓勵貧困群眾通過“土地入股”“勞力入股”“企業代養”等多種形式與有實力的龍頭企業合作,採用訂單種植模式、組織貧困群眾發展種植養殖業,優化產業結構,增加農戶經濟收入,帶動地方產業發展,著力培育“直過民族”聚居區貧困村村集體經濟。

革除陋習做“除法”

當地有針對性地實施“輸血”式扶貧與“造血”式扶貧相結合,激活貧困戶內在動力,增強“造血”功能。

今年2月,金平縣脫貧攻堅指揮部動員幹部職工積極參與消費扶貧,發起對者米鄉蘇魯村的“愛心認購”活動,採購生豬一頭、土雞85只、青菜190斤,累計消費並幫助蘇魯村群眾增收12128.5元。

庭院經濟以“投資小、時間短、見效快”的優勢,有效激發村民的熱情,主動參與。駐村工作隊員通過召開院壩會議,組織種植能手、養殖專業戶根據自身經驗,為村民講解種養殖實用技術,促使更多村民增產增收。現在,牆角街邊少了喝酒睡覺的懶漢,田間地頭多了忙碌勞作的身影,直過民族族群眾“等、靠、要”思想逐漸轉變,精神面貌得到極大提升。

在庭院經濟“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下,直過民族村房前屋後的“泥窪地”變成了蔬菜瓜果飄香的“金土地”,集中養殖的家禽牲畜為菜地提供源源不斷的肥料,菜葉廢料成了家禽牲畜的“美餐”。村民在學到種養殖技術之後,積極主動參與到更大規模的產業發展中來,內生動力不斷增強。庭院綠了、村莊美了、群眾富了,紅紅火火的日子跟著就來了。

雲南網通訊員 楊雪婷 官倍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