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鵬:壯大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興產業

新冠肺炎疫情是對中國經濟社會的一次重大考驗。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無人配送、在線消費等新興產業極大地幫助了中國的抗疫鬥爭,展現了其在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上的巨大潛力。總的來看,新興產業在疫情中不僅展現出了經濟上的“效率”,更展現出了在公共危機下的“韌性”。

新興產業在疫情防控中快速發展

從消費層面來看,“無接觸”成為疫情期間居民日常生活的優先選擇。從無人配送機器人在隔離區為醫生傳遞醫療物資、為患者送藥送餐,到日常生活中為大眾送快遞、送外賣等,“無接觸配送”“無接觸點餐”等新業態需求迫切,也使得這類機器和服務以破竹之勢在餐飲、醫療等行業風生水起。在生產層面,遠程辦公平臺成為企業復工復產的主要手段。數據顯示,2020年新春期間,國內開展遠程辦公的企業超過1800萬家,遠程辦公人員超過3億人。從社會治理層面來看,電子政務成為城市治理和國家應急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國家電子政務辦的指導下,“健康碼”隨著返程復工的錯峰開展而推廣開來,通過實時彙總信息到數據管理員側進行監控管理,打通了疫情防控和復產復工中的人流、物流堵點。

新興產業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極端背景下不僅未受到嚴重影響,反而得到了快速發展。分析其背後的原因,是因為疫情防控助推線下服務線上化、數字化、智能化進程加速前進,新產業新業態對傳統業態產生了巨大的替代效應。疫情發生後,傳統零售、餐飲、酒店、娛樂、交通、旅遊、教育等線下場景幾乎全面停滯。而這些傳統行業的各類線上服務新業態異軍突起,相較於傳統產業的蕭條,各類線上消費場景並沒有因為疫情衝擊而發生質的改變,反而還穩中有漲。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前沿科技應用在醫療診斷、遠程配送、便民服務等領域多點開花,無人零售、數字營銷、智能城市等新興業態蓬勃湧現。

新興產業加快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上半場”,新興產業展現了自身巨大的潛力,獲得了飛速發展。進入全面推進復工復產的新階段,穩投資保增長的經濟發展需求,也要求新興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首先,中國經濟社會穩定健康運行存在穩投資保增長的現實需要。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影響,居民消費需求遇冷、企業復工復產緩慢,使2020年一季度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結合2月PMI、非製造業PMI出現斷崖式回落,在供需雙弱的情形下2020年經濟增速壓力進一步加深。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穩投資保增長的政策需求有所提高。

其次,發展新興產業與中國經濟長期轉型升級相匹配。發展新興產業一方面可以帶動民間投資,另一方面也將衍生出一批更有價值的企業,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築現代化經濟體系,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重要舉措,也是增強國家綜合國力,提升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方略。

最後,發展新興產業有利於中國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當前美國、歐盟、日韓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力爭搶佔全球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潮頭,謀求未來國際競爭優勢地位。2018年以來的中美貿易摩擦更印證了中國同樣需要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培育發展新興產業,以全面應對國際上的各類經濟政治突發因素。

以培育新興產業助推中國經濟轉型

復工復產後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挑戰更加艱鉅,要如何變壓力為動力、化危為機,是各級黨委、政府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疫情對產業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一些傳統行業受衝擊較大,而智能製造、無人配送、在線消費、醫療健康等新興產業展現出強大成長潛力……要以此為契機,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培育新興產業,推動中國經濟轉型,核心在於新理念、新基建和新場景。

培育新興產業要樹立新理念。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發展新興產業要區別於過去傳統產業的發展路徑,要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論述了新發展理念。要在深入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新發展理念的基礎上,持續改革創新。一是強調需求導向。過去發展產業強調供給,主要手段是通過大批量生產提高規模經濟效益。現在發展新興產業要強調需求導向,對供給側需求端同步進行結構性改革,講究通過個性化、定製化快速精準滿足客戶需求。二是強調產業生態。過去產業發展強調扶持大企業,通過“大招商、招大商”引進龍頭企業。現在發展新興產業要強調大企業和中小企業之間分工細化,一方面要推動大企業集成化、平臺化發展,一方面要支持中小企業在自己細分領域形成核心競爭力,構建大小企業融合發展的產業生態。三是強調創新驅動。過去產業發展模式是以勞動力和資源能源驅動,技術上以追趕、模仿為主,缺少原始創新。現在發展新興產業要強調技術創新引領,要聚焦高技術含量的戰略新興產業領域,加大對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產業重點領域共性關鍵技術的攻關力度,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培育新興產業要重視“新基建”。新興產業的發展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息息相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抓住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賦予的機遇,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抓緊佈局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新基建”是指發力於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包含特高壓、新能源汽車充電樁、5G基站建設、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七大領域。“新基建”是培育新興產業的土壤,新冠肺炎疫情更凸顯其在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基礎性作用。具體來看,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的新型電商支撐消費方式進一步線上化;以5G、人工智能為基礎設施的智能化產業快速湧現,為無接觸、智能化的服務開闢了市場空間;以互聯網、雲平臺為基礎設施的遠程辦公加速生產恢復和整合;以大數據等為基礎的政府應急管理體系加速建設。適度超前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不僅能夠加快新興產業的發展,進一步推動產業生態構建,新興產業的發展也會持續拉動更大範圍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形成國民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目前,大數據、雲計算、5G等新興產業領域對“新基建”需求旺盛,地方政府應加快補足短板。

培育新興產業要打造新場景。新場景是指由新興技術催生的新的生產生活模式,場景能夠為企業提供真實試驗環境,進而推動新興產業發展。新冠肺炎疫情客觀上為新興產業提供了大量的應用場景,全面復工復產新階段,地方政府更應該推動場景建設。一是要發佈“城市機會清單”,供給新場景,引導市場上優秀的要素聚集到新興產業領域。場景的打造需要抓住兩個重點,一方面,場景供給的領域應從具有高顯示度的產業、高頻次環境、熱點活動開始。另一方面,場景建設應該以企業為核心。新興企業需要場景擴大市場和影響力的階段。場景通過提供新型基礎設施、廣闊應用新市場、真實驗證環境,能夠快速助力新興企業壯大。二是要制定發展新經濟新場景配套政策體系,打造創新產業生態系統。新興產業的發展必然會涉及到現有政策監管體系未能明確的領域,伴隨著一定的政策風險。因此,打造新興產業的應用場景,一定要有配套的政策體系。地方政府可以通過打造“監管沙箱”的方式創造一個“安全區域”, 適當放鬆參與實驗的創新產品和服務的監管約束,不但可以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同時也能夠幫助政府進行監管政策的制定或完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