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滋年味‖做客人

吾詩曰:正月初一靜悄悄,清早不放開門炮。捂在床裡困蠶花,新年裡面弗熱鬧。詩說當今年代講究環保,政府規定節假日不準放煙花爆竹,所以城裡人聽不到鞭炮聲了,連鄉下也難得聽到爆竹聲。這真是應了鄉下人一句老話:悶聲大發財。看來大家今年都要發財了。禁放煙花,空氣清朗了,但年味也淡了不少。從前過了年三十,正月初一困蠶花,期望這年蠶花來個廿四分。醒來時吃點糕點,寓意新年生活甜蜜蜜事業步步高昇。

小辰光的春節,天氣似乎比現在冷多了。正月裡做客人一早就要出發走路。那個時候都是泥路,不像現在交通方便,連部腳踏車都沒有。如果過年前連續陰雨,做客人走路就很不方便。“熬食狗,帶凍走。”意思是趁一早凍霜樣未開,一家人就去做客人了。

年滋年味‖做客人

有一年正月裡,天氣非常冷,年前雨雪連連,到正月裡朝北灘上的積雪還沒全部融化。正月初二這天,我們一家人到杜井舅公家做客。這天太陽溫和明亮,但路上還是凍得邦邦硬,我穿著卡其布做的新衣裳,腳上穿著姆媽做的新鞋子,走在邦邦硬的路上。那路不平坦,前一天走路的人穿著套鞋,腳窩潭潭裡還有著套鞋底的印子。那凸起的泥巴被凍的硬邦邦的。踩在上面有點咯吱咯吱響。弟弟調皮,走路往往去踩高墩,結果摔了一跤。阿婆笑著說:“走路弗要踏高墩,攀親弗要攀高親。”原來踏高墩是要摔跤的。攀個高親是門不當戶不對。

走過含山頭,往南再走過魚橋壩,太陽越來越大,氣溫隨之升高。路上的冬霜樣開始化了,原本硬邦邦的路面變得泥濘不堪。腳上的新鞋子踩在上面,鞋子底上粘滿了爛汙泥。這下可好,走幾步就把鞋子上的爛汙泥擦在桑樹蔀頭上,一雙新鞋子變成一雙蒲鞋了。大家嫌天嫌地,也嫌自己出門做客人出發的太晚了。

年滋年味‖做客人

天空是湛藍的,道路是泥濘的,前途是光明的。在路上或走或跳或在路邊的草上擦一下鞋底,這已不像走路,倒像是舞蹈演員跳芭蕾舞。終於到了舅公家,大家在廊屋頭拼命踩著腳,或在石頭上擦去鞋子上的爛汙泥,可憐這新鞋已面目全非。舅公舅婆出來迎客,首先每人一碗鍋餈湯,這是正月裡招待客人的甜茶,寓意生活甜甜蜜蜜。舅公比我爸大不了幾歲,我的二表叔與我同歲,三表叔四表叔都比我小。所以到舅公家做客,玩伴還是有的。中午吃飯,八仙桌上九個菜,不像現在動輒十幾個二十個菜。有些菜是不可以吃的,像那條魚,只能看不能吃,俗稱“看瞪魚”。醬煨蛋也是不能隨便吃,你想要吃,要先看看蛋,再看看阿嗲阿婆阿爸姆媽,要是他們稍微點下頭,你可以吃一個,吃了一個後就不能再吃了。如果每人吃個蛋,一碗蛋就沒了。你想那個時候,家裡就那幾只雞,平時的蛋都要拿去供銷社賣了換幾個錢的。過年的醬煨蛋那時年前積賺下來的。正月頭上你把醬煨蛋都吃了,那後面的客人怎麼辦。除了這兩個菜,其它的菜你都可以吃,但不能多吃。

吃好中飯,大人們打牌的打牌,小孩子們玩自己喜歡的遊戲。到下午兩點多鐘模樣,又要吃了,用現在時髦的語言講就叫下午茶,吾鄉叫噝餐(點心)。吃什麼呢?吃大圓子或糖炒年糕。其實這個時候肚子還不那麼餓,糖年糕香糯可口,上面還粘著一粒粒白芝麻。其味香甜久遠,回味無窮。雖不餓,但吃還是要吃點的。等吃好夜飯,一家人就打道回府。回家的路上,路已不泥濘了,腳窩潭潭裡變得幹了。俗話說:春天弗問路。地氣已轉暖,走路的人多了,路也被踏得平坦,回家順順利利。

年滋年味‖做客人

正月裡做客人先要到孃舅阿婆(阿讀第四聲,婆讀第二聲,就是外婆的意思)家。小夫妻當然去丈母孃家。那個時候做客人不像現在帶好多禮品,最多拿個酥糖包裹。孃舅到外甥家可能不帶禮品。所以經常有人調侃孃舅:孃舅孃舅,趟趟空手,吃起酒來酒瓫酒漏斗,吃起肉來就像火燒搬磚頭。調侃歸調侃,孃舅外甥間還是很親的。

現如今,做客人已沒有那時的場景。現在交通方便,通訊溝通更方便。年前年後幾家親戚聚在一起或在家或在酒店吃一餐了事。鍋餈已沒人做了,糖年糕也沒人吃了,怕血糖升高。當然,路比以前好多了。村村通公路,戶戶門前都可以停汽車。新鞋子都不是自己做的,布鞋子也沒人穿了。趁凍霜樣未開走路做客人已成過往,只留存在人們的記憶中。

年滋年味‖做客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