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抗疫”財政救助各顯神通,有望緩解企業現金流壓力

自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以來,一系列防疫措施在控制疫情的同時也抑制了經濟增長,全球各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下滑。疫情下,僅靠降息、“放水”等貨幣政策已經難以奏效,亟需財政政策發揮更大作用。

“通過對各國家和地區的財政救助政策進行梳理分析,我們發現,美國的財政救助力度較大,速度較快;歐盟成員國內部依然缺乏財政風險分擔機制,導致成員國政策加碼但空間受限。”中金宏觀分析員張夢雲在報告中指出。

全球“抗疫”财政救助各显神通,有望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

財政救助各顯神通

自疫情快速發展以來,海外主要國家和地區已經出臺了相應的財政救助計劃,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企業和家庭現金流壓力。據中金宏觀統計,目前海外主要經濟體(包括美國、歐元區、日本、英國、加拿大等主要發達經濟體,以及印度,巴西俄羅斯等主要新興市場國家)救助包中包含的主動性赤字規模約為3.1萬億美元(佔對應國家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2%)。

整體來看,美國在這一輪財政救助政策上,無論從反應速度還是規模上,都明顯好於其他海外國家。

3月6日,美國宣佈發放83億美元救助,用於疫苗開發及協助州和地方政府應對疫情;3月18日,美國通過1000億美元的經濟救助案;3月27日,美國國會通過2.4萬億美元經濟救助,用於家庭現金髮放,政府直接支出、小企業貸款、大企業貸款和股權注入。截至目前,美國快速推出的3輪救助案,總規模約為2.5萬億美元。

據當地媒體報道,週二美國參議院就4840億美元財政救濟法案達成原則性一致。

據悉,這一最新的救濟法案將會為薪酬保障計劃(PPP)提供3220億美元的撥款,其中600億美元將被用於支持小型機構。此外,該法案還包括了給醫療機構的750億美元撥款、6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賑災貸款(包含100億美元的贈款),以及用於病毒檢測的250億美元撥款和小企業管理局的21億美元行政費用撥款。

在美國不斷加大財政救助力度的同時,歐元區各成員國之間發展不均衡、經濟實力懸殊的“頑疾”在此次疫情救助中再次被放大。

經濟實力較強的成員國紛紛推出各自紓困計劃。其中,財力相對雄厚的德國通過2020年補充財政預算1560億歐元,並向經濟穩定基金(WSF)注入6000億歐元用於股權注入、貸款及擔保;法國宣佈規模約1100億歐元的救助案。政府債務較高的意大利助規模有限,宣佈約250億歐元救助,併為7500億歐元貸款擔保;西班牙也宣佈了總價值2000億歐元的救助案。

在歐洲層面,目前為止共通過了規模為5400億歐元的三項應對措施:一方面, 歐盟委員會向成員國提供1000億歐元貸款加強失業保險(SURE); 另一方面,歐洲投資銀行(EIB)為 2000億歐元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最後,歐洲穩定機制(ESM)向成員國提供不超過其GDP 2%的貸款以加強醫療系統,總規模約2400億歐元。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成員國之間關於是否發行以歐盟為信用主體、成員國共同承擔還債責任的“新冠疫情債券”產生分歧,由於德國、荷蘭等國的反對,這一提議並未獲得通過。張夢雲認為,由此可以看出歐盟成員國內部依然缺乏財政風險分擔機制,未來風險分擔的重擔仍將繼續壓在歐洲央行的肩上。

4月7日,日本政府宣佈了總規模達到108萬億日元(約合1萬億美元)的救助案,佔日本2019年名義GDP比例約19%,令市場頗為震驚。然而,中金宏觀在報告中提出,這一救助案初看規模相當大,但細看其中有相當部分“水分”。

首先,108 萬億日元中,稱得上是財政救助的僅為39.5萬億,其餘為政府估計的所謂“乘數效應”。其次,在39.5萬億日元財政救助中,部分已包含在去年12月及今年2月提出的財政補充預算案中,新增部分僅29萬億日元。最後,除去如財政投融資(FILP)等項目,此次救助案中純粹新增救助僅為15.2萬億日元,佔2019年GDP比例為2.7%。

“雖然2.7%也不算小,但相比19%顯著縮水。歷史上看,日本經濟刺激案往往先宣佈一個非常大的數字震撼市場,但投資者需注意擠‘水分’。”張夢雲表示。

在其他實施財政救助的國家中,規模較大的還有英國以及加拿大。3月份,英國先後通過3輪救助案,總規模約為1200億英鎊。同時,英國還宣佈為3300億英鎊企業貸款擔保;加拿大方面,3月27日,該國國會通過了總額為1070億加元的救助案, 其中720億加元為對家庭工資補貼及失業救濟。

及時救助降低衰退風險

自疫情快速發展以來,各國及時出臺的定向救助方案包括為企業和家庭提供更多的收入補助、增加失業救濟金、推遲社保稅繳納,以及各類“救急”性的貸款及貸款擔保,一定程度上幫助企業和家庭渡過短期的流動性壓力考驗。

此前,市場普遍擔憂疫情會導致2008年金融危機捲土重來,影響可能更大。從金融穩定角度來看,一旦企業和家庭因為現金流斷裂而發生技術性違約,那麼疫情衝擊所導致的衰退,將轉變為家庭和企業資產負債表的衰退,並可能進一步威脅銀行及金融體系資產負債表而轉變為金融危機。中金宏觀認為,這種情況一旦發生,不僅處理更加困難,且即使危機結束,後續復甦也會非常緩慢。及時的財政救助有助於降低這一尾部風險。

摩根大通對美國60萬家小企業的統計顯示,小企業現金流動性僅能支撐27天運營。其中,餐飲企業在手現金僅能支撐16天。家庭層面,工作量的下降導致收入減少,甚至可能因為失業而失去工資這一主要收入來源。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4月11日的過去四周,美國首次申請失業救濟的人數累計達到2200萬人,遠高於2009年金融危機時期66.5萬人的高峰。

聖路易斯聯儲主席布拉德(James Bullard)預計,美國失業率有可能短期上行至 30%,而自二戰以來,美國失業率最高點為1982年11月的10.8%。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有較大規模的救助方案,目前市場普遍認為今年全球經濟依然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 疫情期間,很多經濟活動因為人們避免社會接觸而下降,雖然財政刺激有望提振中期尤其是疫情穩定後的需求,但對物理隔離造成的需求和生產下降對沖效果相對有限。

京東數字科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認為,目前疫情衝擊是否會蔓延至金融領域,引發新一輪金融危機尚待觀察,疫情持續的時間、紓困政策是否到位是關鍵。“從這個角度來說,當前的首要任務仍是各國通力協作、加強疫情的防範與控制。通過採取有效隔離和擴大檢測等措施,加大科研力量研製疫苗,將外部衝擊影響經濟的時間控制到最短。同時,採取必要配套社會公共政策、財政貨幣政策,避免危機向金融領域傳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