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啊!請你放過佛教吧!

繼續拉仇恨。。。練習八週正念或者現代非宗教正念的佛教徒會恨我的。

正念啊!請你放過佛教吧!

2018年曾經跟一位德國女士聊禪修,是我讀心理學碩士時期的同學。她聽我說我比較推崇正念禪修,她說自己禪修有9-10年之久了,現在也練習正念禪修。她從練習瑜伽開始對東方的精神修行感到興趣,開始的時候練習的是西方很流行的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超覺靜坐/冥想),近年來開始學習正念(Mindfulness)。在她口中,正念和超覺冥想沒有太大區別,她也知道正念有佛教的根源,所以佛教的禪修在她眼裡也不外如是。認識她的人都知道她為人比較不讓人喜歡,比較喜歡沒事就抬槓,教授也不放過,比較愛批評別人的不是,也總覺得別人非常不行。同學間可能跟她聊上多過十句的也就是我了,所以也因此變成她找人閒談的對象。這一個小時聊下來,我發現她已經把所學的正念課程和導師所說的當成佛教修行最核心的精華了。

當然,這位朋友所體會到的,只是佛教修行的皮毛和極其簡化版。甚至還參雜了她以前所學的帶有印度教根源的超覺靜坐的一些體會在裡面。當我向她指出一些她沿用的方式(如:在難以安靜觀呼吸的時候她會念咒將專注力集中)是超覺靜坐的方式,這些在一些佛教修行也有類似的手段,她就更加肯定自己懂佛教修行的一切了。

大家可能覺得,這個只是一位無知西方人對於佛教的誤解。其實,很多在國內練習正念的人,也會帶有這樣的想法。

何以故?

因為大家都認定了因為正念練習的源頭是佛教,所以只要練習正念技巧,瞭解正念的理念,也就瞭解佛教了。佛教不是也在說活在當下嗎?不是也是一直要人時刻保持正念嗎?佛教不是也整天說佛法非宗教非哲學嗎?佛教不是也教人放下執著,不去分別揀擇嗎?正念鼻祖卡巴金老人家也會跟大家講解過禪宗三祖僧璨祖師的《信心銘》呢!這不是佛教禪宗的重要典籍嗎?鼻祖卡巴金老人家還跟過韓國曹溪宗的崇山禪師學禪法呢!你們佛教的《金剛經》最出名的句式不就是「佛說XX,即非XX,是名XX」嗎?不正是說:「正念練習其實只作他名,若執於名相之異,可錯過其法之同」嗎?


正念啊!請你放過佛教吧!

《金剛經》


其實,佛教裡的「正念」定義跟你們正念練習常用的定義是有區別的,根基也很不一樣。

首先,先從根基上來說,佛教的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定,正念,正精進,正語,正業,正命)是一種修行的手段,而八正道也就是四聖諦(苦、集、滅、道)中的道諦踐行的具體範疇。在此就不對「四聖諦」展開細說了。但是,更重要的是,四聖諦是一個整體。其中“苦諦”和“集諦”的根本,就是我們在娑婆輪迴的機制。


正念啊!請你放過佛教吧!

輪迴轉世(Reincarnation)


這裡談到輪迴,就要明白十二緣起(亦作十二有支,即: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十二支),五蘊(色、受、想、行、識,亦稱五陰),基於“根、塵、色”的十八界(於塵:色聲香味觸法等六界;於根: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界;於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界),也會談到業力,更加會有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之說,以及因緣果報等佛法基礎。就這些基礎,現代的非宗教正念課程和教導裡面就不會涉及。也就是說,在根本上,其實現代非宗教的正念系統中,已經脫離了佛教的根本。


戒律的缺失

正念啊!請你放過佛教吧!

藍毗尼佛陀誕生地的英文五戒石刻


再就是佛教修行的三大支柱又稱三無漏學的“戒、定、慧”之一的「戒」,就算是在家居士,對於修行上也要嚴守五戒,戒“殺、盜、淫、妄、酒”這些助長貪念執著的部份,也是使人喪失清明的部份。但是,非宗教正念卻沒有戒律的規範。就戒律在非宗教正念中的缺失,幾年前已經有一次佛學界和現代正念學者們的精彩討論了(Monteiro, Musten & Compson, 2014)。就算回到八正道的範疇裡來看,其中「正語」,「正業」,以及「正命」的要求,就蘊含從“身、語、意”三方面的“殺、盜、淫、妄、酒”等五戒在內。從佛教的角度來說,如果只專注在正念而忽略這三道的話,也就是缺乏「戒律」在避免娑婆輪迴上的止惡功用。也就是跟佛教教導的解脫無關了。

雖然,卡巴金老師在其中一份文獻中說到正念的老師其實需要有對佛法精髓有足夠的瞭解,但是老人家也說明了,對於佛法部份,不應該用佛教的名詞直接放在課程中,就連一點也最好別摻入(Kabat-Zinn, 2011)。但是,若果沒有戒律介入的話,那麼目前非宗教的「正念」練習,其實跟真正的佛教搭不上界。


非正見為導

正念啊!請你放過佛教吧!

再就是佛教的修行講求智慧的培養。八正道里面有「正見」和「正思惟」,這裡面需要的是對於佛法宇宙觀的理解。解脫的是從娑婆世界輪迴的出離,也就是對四聖諦的深入認識以及時常思惟。這是屬於「慧」的範疇。雖然沒有明確說明四聖諦,但是現在的正念為基礎的非宗教練習,在講解的時候,的確也涉及到「苦,集,滅,道」在心理機制上的講解,這也無可厚非。只是,這個「苦」的核心其實應奠基在“此有彼有”的緣起法為關鍵,在缺乏對於緣起法的瞭解下,「苦」就純粹變成“快樂”的相反面。也就是說,現代非宗教正念其實更多是在教導通往“快樂”的手段。雖然,很多非宗教正念導師也會強調學習正念並非為了快樂,也不是為了放鬆心情,這個還是跟佛教的四聖諦以及平常心的出發點大相徑庭。再者,在八正道中,「正見」是領導修行的關鍵。這個「正見」的缺失,也就意味著,現代非宗教正念只是一個精神心理健康的干預以及練習手段。所以,請切勿往正統佛教靠攏。


缺乏奢摩他的修行

正念啊!請你放過佛教吧!

從八正道整體修行來說,在三大修行支柱“戒、定、慧”方面,前面已經交代了戒和慧,在修行的實際理路上,「定」的修行其實是需要兩個關鍵的,一個就是「止」或者叫做「奢摩他」(Samatha),另外一個就是「觀」或者叫做「毗缽舍那」(Vipassana)。這個在南傳佛教也好,漢傳佛教也好,藏傳佛教也好,「止、觀」都是根本修行「定」的關鍵方式。但是現代非宗教正念的源頭有很重的德國籍的南傳比丘向智尊者(Nyanaponika Thera)的影響(Kabat-Zinn, 2011),而向智尊者是南傳馬哈希尊者的禪法傳承,這也代表這注重「觀」而對於「止」上的關注不夠(Bodhi, 2013)。加上現代非宗教的正念練習並沒有對時長有任何要求,不像佛教的修行對於每一坐的時長那樣要求嚴格。雖然也有五天的密集正念課,以及一日的止語,但是與佛法修行的深入程度和嚴峻要求相差甚遠。拿內觀禪修來說,全程止語,而且一次就是十天的密集修習。而且,在八正道中,負責「定」這一個支柱的有「正定」、「正念」、以及「正精進」。可能對於八週以及密集五天正念營來說,加上一些週末的正念練習鞏固課,這可能可以歸入「正精進」,但是「正定」的缺失,對於修行來說就如缺了一條腿。


佛教的「正念」包含“憶念”和“善”“不善”分別

再加上,就算對「正念」本身的定義上,佛教界的定義跟非宗教正念的定義也是有差異。這差異在於非宗教正念關注的是純粹的覺察,而且是當下,不去涉及過去及未來唸,更加要不批判分別。但是真正的佛教正念意思包含憶念善法,對於唸的正確判斷,何為善何為不善。這個分別是根植於佛法倫理以及出輪迴的根基上的(Bodhi, 2013; Véliz, 2010)。所以,在這個練習中,對於純粹當下的覺知,以及非批判的著重點,在佛教正統看來,其實又是與解脫無關的。


正念啊!請你放過佛教吧!

宗薩仁波切

借藏傳大德宗薩仁波切在某次採訪中舉的一個例子來說,如果有人以現代方式演繹貝多芬的樂曲,同樣的旋律,但是編曲樂器節奏有所變動,使得更加現代,那麼雖然這個是貝多芬樂曲的旋律,可是已經不是貝多芬的作品了。也不應該跟原創相提並論。下面可見宗薩仁波切的採訪中這段問答的原文:

採訪者:您想和奧修、克里希那穆提那樣擁有更廣泛的讀者而不僅僅攝受佛教徒嗎?


仁波切:我知道有很多老師在教佛法時,將所有的佛教術語都去掉,以非傳統的方式來表達,我有時也這麼做。然而,這麼做有其危險性,這有點像,你為了要讓年輕人聽貝多芬,而在貝多芬的音樂裡面加上搖滾節拍,因為年輕人都喜歡舞動身體,但是這樣一來,真正的貝多芬就消失了。這時,你突然聽到的是配合著搖滾節拍彈奏出來的第五交響曲,這是我們必須注意的,因為貝多芬有他的特質,你應當嘗試去聽貝多芬,而不是嘗試去聽你想要聽的東西。同樣,當現代非宗教的正念已經在根本處與佛教不同的時候,就算有著佛教的根源,還是請你們不要把自己等同佛教,也不要讓你們的學員認為練習了你們的方式,他們就懂得佛法和佛教的修行。

從佛教的角度來說,沒有內學的核心,也就是佛法根基的支持,充其量,任何類似佛法的修行,甚至借用佛教名相的修行,只不過是屬於附佛外道而已。


上一篇:


參考文獻:

Bodhi, B. (2013), What does mindfulness really mean? A canonical perspective. In J. M. G. Williams, & J. Kabat-Zinn (Eds.). Mindfulness: Diverse perspectives on its meaning,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pp. 19-39). Oxon, UK: Routledge.

Kabat-Zinn, J. (2011).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s of MBSR, skillful means, and the trouble with maps. Contemporary Buddhism, 12(1), 281-306. doi:10.1080/14639947.2011.564844

Monteiro, L. M., Musten, R. F., & Compson, J. (2014). Traditional and contemporary mindfulness: Finding the middle p[ath in the tangle of concerns. Mindfulness, 6(1), 1-13. doi:10.1007/s12671-014-0301-7

Véliz, C. (2010). Equivocalities of the definition and practice of mindfulness: Comparing the modern and traditional notions of the ter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3rd World Conference on Buddhism and Science, Bangkok, Thailand. http://www.crs.mahidol.ac.th/news/conference3/SectionPresentation/Section%20II/13Equivocalities%20of%20the%20term%20mindfulness.(Carissa%20Veliz)doc.do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