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沙之味》:瀝去苦澀的紅豆餡,裹著生活最甜蜜的深情

01

日本電影的魅力在於,不管現實多麼聒噪,它總是有辦法使人沉靜,把故事娓娓道來。

沒有濃烈的色調和激烈的戲劇衝突,情緒溫吞而緩慢地積累,在某一處節點緩緩溢出,於無聲處聽驚雷。

《澄沙之味》就是這樣一部電影。

《澄沙之味》:瀝去苦澀的紅豆餡,裹著生活最甜蜜的深情

一間小小的銅鑼燒店,有人來了又走,有人從此駐足,在彼此的生命留下痕跡。

不愛甜食卻每天製作銅鑼燒的店長,渴望擁有正常生活的老婆婆,敏感寡言的單親少女。

看似毫無交集的三個人,因為這間小店,建立起一份惺惺相惜的信任與依賴。

《澄沙之味》:瀝去苦澀的紅豆餡,裹著生活最甜蜜的深情

每一顆豆子都有故事,宛如各懷秘密的人生。

總有一天,我們會遇見這樣一個人,願意分享彼此不堪的過往與孤寂。

人世涼薄,可仍有溫情化開心底的柔軟,告訴我們善良的理由。

就像銅鑼燒裡的紅豆餡,被師傅的雙手輕柔淘洗,小火慢煮,再耐心瀝去汁水中的苦澀,散發出軟糯香甜的豆香。

委屈和孤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懂得它們的跋涉與艱辛。

《澄沙之味》:瀝去苦澀的紅豆餡,裹著生活最甜蜜的深情

02

電影是以一段很喪的鏡頭開場的。

天矇矇亮,男人極不情願地起床,晃盪,趿拉著木屐走下樓梯,準備銅鑼燒店新一天的食材備料。

無奈,懶散,卻又不得不日日重複,討一個勉強餬口的生活。

小店開在一所學校附近,每到中午,總有三三兩兩的學生湊在這裡,點一份銅鑼燒,邊吃邊開彼此的玩笑,聊著青春裡那些不變的話題。

這些人中,有一個日日都來店裡的女學生。不同於其他中學女孩的吵鬧,她總是獨來獨往,謹慎而疏離。

《澄沙之味》:瀝去苦澀的紅豆餡,裹著生活最甜蜜的深情

日子波瀾不驚地往前推,直到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婆婆偶然出現,一臉誠懇地想來打工。

她戴著一頂圓圓的帽子,衣著樸素乾淨,一雙手有些不安地攪動。

你也瞧見了,我的手指有些不太靈便,所以不需要付我多貴的薪資,一小時200日元就好。

200日元,相當於12元人民幣。

對一個年過七十,看起來也不貧困的老人來說,人們實在想不通這樣一份工作,有什麼值得爭取的理由。

店長也是如此。他回絕了婆婆的請求,送了她一個銅鑼燒,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澄沙之味》:瀝去苦澀的紅豆餡,裹著生活最甜蜜的深情

誰也沒想到,這位老婆婆會再次回來,還帶著她親手做的豆餡。

我一直在做豆餡,做了五十年了,有半個世紀那麼長。

做豆餡,是需要感覺的。

我叫德江,吶,這是我名字的漢字寫法。

原本不以為意的店長,在嘗過婆婆的豆餡之後,不可置信地瞪大了眼睛,那神色分明在說,原來世上還會有這麼好吃的豆餡。

與其說店長破例僱傭了德江婆婆,倒不如說他虛心求教,想成為婆婆的關門弟子。

《澄沙之味》:瀝去苦澀的紅豆餡,裹著生活最甜蜜的深情

他按照婆婆的說法,在“太陽先生”起床之前早早來到店裡,這一次,畫面中第一次出現彩色的窗欞。

從這一刻開始,終日在渾渾噩噩中過活的店長,開始感受到生活中斑斕的色彩。

03

德江婆婆製作豆餡的一場戲,是全片最誘人,也最有禪意的一個橋段。

從她繫上圍裙、戴上帽子的那一刻起,畫面就變得細膩而溫馨。

《澄沙之味》:瀝去苦澀的紅豆餡,裹著生活最甜蜜的深情

騰騰白氣之中,那個連轉身都略顯逼仄的小店,開始氤氳出某種微妙的變化。

她笑眯眯地端詳那些泡在水裡的紅豆,從淘洗開始,細緻耐心地完成每一道工序,用心“招待”這些遠道而來的豆子們。

德江婆婆始終一副不疾不徐的樣子,好不容易把豆子下了鍋,倒入白糖,又樂呵呵地守在一旁,因為“直接煮就太失禮了,我們要讓豆子適應這些糖。”

面對店主的不解,她略有羞澀地解釋道,就好比兩人第一次約會,年輕人要花時間親近一下。

《澄沙之味》:瀝去苦澀的紅豆餡,裹著生活最甜蜜的深情

她聆聽豆子們在水中翻滾的聲音,小心翼翼地瀝去表層苦澀的汁水,如同對待一樣嬌柔脆弱的珍寶。

經由她手製作的豆餡,也因為如此高規格的禮遇,散發出令人幸福的甜香。

婆婆的手藝令小店門前排起了長隊,再不像從前那般門可羅雀。

《澄沙之味》:瀝去苦澀的紅豆餡,裹著生活最甜蜜的深情

德江婆婆懷著虔誠之心製作豆餡的過程,被許多人稱之為日本特有的匠人精神。

事實上,當我們瞭解了她的身世,就會感悟出一些新的、更為深遠的含義。

她喜歡櫻花,認為世間萬物皆有靈性,每天對著太陽先生揮揮手,向小店門前的櫻花樹問好,善待每一顆因煮熟而倍顯脆弱的紅豆……

那是對生活懷有的感恩與敬畏,因為活著,所以美好。

而她自己,從小未被善待過。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人們開始注意到婆婆的手。扭曲變形,斑斑點點,手指無法完全伸直。

《澄沙之味》:瀝去苦澀的紅豆餡,裹著生活最甜蜜的深情

又不知是誰最先意識到,這是一雙麻風病人的手。

傳言中,患有麻風病的人,手指和鼻子都會爛掉,還有強烈的傳染性。

流言在小鎮裡飛速傳播,再沒有人敢來買婆婆做出的銅鑼燒。

世人的愚昧與驚恐,德江已經看了一輩子。

她帶著謎一樣的身世離開小店,回到那個樹林深處的療養院,守著她最愛的櫻花樹,度過生命最後的時光。

《澄沙之味》:瀝去苦澀的紅豆餡,裹著生活最甜蜜的深情

影片賦予德江婆婆生命的意義,更像是一種神性的光輝。

她從小患病,被家人拋棄,在療養院裡從少女走到垂垂暮年。她在這裡遇到愛情,又因為患病,被迫打掉了自己的孩子。

她渴望和千千萬萬的世人一樣,在陽光下坦蕩地生活,度過安穩平凡的餘生。

可是她還活著。

經歷了無法想象的病痛,看遍一場又一場的生死,艱難活了下來。

她從未怨懟命運不公,溫暖而柔軟,彷彿一縷從窗欞漏進的陽光,照亮了店長久未放晴的心靈。

《澄沙之味》:瀝去苦澀的紅豆餡,裹著生活最甜蜜的深情

04

這是一個悲傷而治癒的故事。

三個毫不相關的陌生人,三個被生活禁錮的囚徒,因為一間小小的店鋪,成為打開彼此心結的那把鑰匙。

在婆婆故去的療養院裡,三人的秘密依次揭曉。

幾乎一生都在與病痛抗爭的德江婆婆,在療養院裡過著與世隔絕的孤苦歲月;

《澄沙之味》:瀝去苦澀的紅豆餡,裹著生活最甜蜜的深情

不喜甜食的店長,因為打架鋃鐺入獄,沒能見到母親生前最後一面;

《澄沙之味》:瀝去苦澀的紅豆餡,裹著生活最甜蜜的深情

還有那個寡言少語,常常光臨小店的少女,父母離異,與毫無責任感的母親一起生活,唯一的陪伴是囚於籠中的一隻小鳥。

《澄沙之味》:瀝去苦澀的紅豆餡,裹著生活最甜蜜的深情

老人失去了兒子,男人思念母親,少女渴望父親的關愛……三人心底的缺口與傷疤,神奇地被彼此互相治癒。

他們互相救贖,成為了精神上的一家人。

《澄沙之味》:瀝去苦澀的紅豆餡,裹著生活最甜蜜的深情

在電影中,德江婆婆留下一封信和一盤錄音帶,導演藉由德江之口,將麻風病人難以言說的苦痛與心願訴諸世人。

店長先生,我們想要遠離是非,過自己的生活,但有時會被這個社會的愚昧所傷害。

你知道的,我們被生到這個世界上,去看,去聽,因為如此,我們不用去成為某個人。我們自己有自己生存的意義。

《澄沙之味》:瀝去苦澀的紅豆餡,裹著生活最甜蜜的深情

德江去世後,療養院裡多了一棵櫻花樹。

麻風病人不能立墓碑,當他們之中有人去世,就會種下一棵樹。

她終於從困住自己的疾病中解脫,就像那隻被她放飛的籠中鳥,在飛翔中回到心靈真正的歸屬。

影片結尾,女孩考入理想的高中,在漫天飛舞的櫻花叢中,店長在樹下支起小攤,製作著飽蘸情感的銅鑼燒,勇敢地吆喝起來。

《澄沙之味》:瀝去苦澀的紅豆餡,裹著生活最甜蜜的深情

香甜軟糯的銅鑼燒,承載著一份虔誠的熱愛與期冀。它溫溫軟軟地掃走店長的喪氣,治癒少女的憂鬱。

而這一切,緣起於那年初春,德江婆婆偶然路過小店,看到店長時的心念一動。

如果我的孩子生下來了,大概就像店長你這麼大了吧。

河瀨直美的電影,素來靜美如畫。大段低飽和度的空鏡,輔以靜謐空靈的鋼琴曲,如同一首娓娓道來的短詩,擷取世間事,定格人間情。

《澄沙之味》:瀝去苦澀的紅豆餡,裹著生活最甜蜜的深情

在艱難苦澀的歲月裡,那一鍋悉心熬製的紅豆沙,或許是生活最甜美的味道。

《澄沙之味》:瀝去苦澀的紅豆餡,裹著生活最甜蜜的深情

【關於作者】
笙笙不兮,文藝水瓶女,心向暖陽,謀生,亦謀愛。
如果喜歡我的文字,歡迎點擊上方頭像關注,我們評論區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