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岡中山堂:四大建築特色成就“紅色經典”

武冈中山堂:四大建筑特色成就“红色经典”

武岡中山堂正面圖

紅網時刻記者 陳綱 通訊員 傅勇 何群豔 整理報道

武岡中山堂建於1943年7月,系磚木結構單簷廡殿頂建築,由正廳、左右廂房、花園等組成,佔地1300餘平方米。是湖南省保存完整的紀念孫中山先生的建築物。1996年1月4日,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10月,被評為湖南百景之一。締造這一“紅色經典”的主要人物是當時的黃埔軍校第二分校主任李明灝將軍。對於李明灝將軍來說,修建中山堂是他的重頭政治任務,也是他表達自己對孫中山先生無限敬仰的最好方式。

1938年秋至1939年春,李明灝率軍校師生完成了中正樓等三座建築的建設工程,中山堂是他用三年時間完成的壓軸作品。一年三棟,三年一棟,這其間的時間差別,體現在中山堂的建築風格和建築質量上。

前二後三,這是該建築的獨特之一。此處原為一個小山坡,地勢南高北低,李明灝將軍因地制宜,依山而建。從正面粗略看去,地上為兩層,但從東西兩側和背面看,則可見其原本為三層的樓房。走近正面仔細一看,卻還發現原本“地下”層也是不完全隱於地下,上面還露出了三分之一的高度,設置了採光窗。整個地基就地取材,皆以原地的花崗岩條石鋪墊,是它永葆堅固的基礎。

整個建築佔地面積約400平方米,基本為正四邊形佈局。建築正面中間設尖山牌樓、四角各有一個攢尖頂角樓,再加上拱窗設計,使得整棟樓的造型凸顯西方教堂神聖風格。沿兩側臺階下,入後花園,可見完整的三層風貌。與正面相比,它的樓梯設計也讓人眼前一亮。正面通過十二級石階直上二樓長廊,長廊可進正廳和東西廂房,通過東西廂房可達背面二樓的長廊。背面長廊設有左右木樓梯,通過木樓梯可上下三層和一層。於是前後上下互為聯通,方便通行成為該建築的第二大特色。

武岡中山堂建築的第三大特色在於它的單簷廡殿頂設計。廡殿頂又稱五脊頂,在商代的甲骨文、周代銅器、漢畫像石與明器、北朝石窟中都有反映。實物則以漢代闕樓和唐代佛光寺大殿為早。它比歇山頂出現得早,後來成為古代建築中最高級的屋頂形式。一般用於皇宮、寺廟中最主要的大殿。中山堂採用廡殿頂,又與四角樓結合,整個屋頂出現了二十八脊,在我國建築史上尤為少見。

武岡中山堂的第四大特色在於其木結構選材上乘,據武岡頭塘雙峰山下的老人講,黃埔軍校的木料大部分來自原洪覺寺周圍山林。這裡曾為武岡第二大禪林,古樹參天。這裡山勢比雲山平緩,運輸方便,成為黃埔軍校建築用材的首選地。該建築的樓層均以木料鋪就。正廳內兩根大梁直徑超過40釐米,橫樑也相當密集,間距不超過50釐米,整個大廳就用了54根。樑上鋪的樓板厚度也達4釐米以上,不得不佩服李明灝將軍做事的紮實程度。

武冈中山堂:四大建筑特色成就“红色经典”

武岡中山堂背面圖。

武冈中山堂:四大建筑特色成就“红色经典”

武岡中山堂二十八脊單簷廡殿頂示意圖。

武冈中山堂:四大建筑特色成就“红色经典”

武岡中山堂附屬建築——耳放。

武冈中山堂:四大建筑特色成就“红色经典”

武岡中山堂背面三樓樓道。

武冈中山堂:四大建筑特色成就“红色经典”

綠樹掩映下的武岡中山堂前廣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