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同一件事栽跟頭?你可能掉入思維盲點和自我意識障礙的陷阱

前段時間朋友和我訴苦:“老闆一點都不理解我,我做了這麼多事,為他創造多少收益,但他卻將這些都不放在眼裡。”

“我為公司談了幾個大單子,那幾個客戶都是我拿下來的,但是我的老闆卻說,這些客戶你給他讓步了太多,後面不容易維繫,可能會對公司造成麻煩。”

“老闆不僅沒有表揚我,反而將我的缺點數落了一遍,我知道我可能有這些缺點,但是我的優點他就看不見嗎?”

“他難道看不見我的努力嗎?他一點都不理解我!”

我等朋友冷靜下來對他說:“你如果站在老闆的角度想一想,你會不會也看到這些不好的地方呢?”

朋友的業績能力很強,但是往往在談成一筆單之後,或多或少的會出現一些岔子。

朋友說:“我可能是有些地方做的不好,但是,這就是我自己啊,我不可能每方面都做得很好。而且我不認為他說的那些缺點那麼嚴重。”

過了一段時間,朋友談的一個客戶以產品質量為理由,將所訂的貨物退回公司,公司因此承擔了一筆損失。

我記得,曾經他在上一家公司的時候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他也在抱怨自己的上司不理解自己。

而換了一家公司後,又重蹈覆轍,栽在了同一件事上。


我們是不是遇到過這種情況?

想換一個好的工作,卻總是遇到爛公司。想遇到一個好的愛人,卻總是遇到渣男。孩子每次犯同一個錯誤,用盡各種方法,孩子卻屢教不改。

問題真的出在別人身上嗎?是別人真的不理解自己嗎?

其實,我們可能是掉入了自我意識障礙和思維盲點的陷阱。


一直在同一件事栽跟頭?你可能掉入思維盲點和自我意識障礙的陷阱

下面有五個問題,請你自己檢測一下,你的答案是“是”還是“否”。

  1. 有爭執時。你很難持有兩種想法。你會讓自己的觀點擠掉別人的觀點。
  2. 經常在和別人聊天的時候說,我認為,我覺得。
  3. 總是覺得自己不被理解。
  4. 經常說類似的話:我可能錯了,但是這是我的觀點
  5. 喜歡去表達自己,很少去提問。

如果你的很多答案是“是”的話,你很可能正處於陷阱中卻沒有發覺。


01

什麼是自我意識障礙和思維盲點

影響合理決策的最大兩個阻礙是你的自我意識障礙和思維盲點,它們讓你難以客觀的看到你和你所處的環境的真相,難以通過最大限度的利用他人的幫助來做出最佳決策。


1).自我意識障礙

自我意識障礙是我們潛意識裡的防禦機制,它使我們難以接受自己的錯誤和弱點。

我們的大腦是自下而上進化的。下層大腦保留著一些動物性的本能。

我們下層大腦中有一部分叫做顳葉的區域。


一直在同一件事栽跟頭?你可能掉入思維盲點和自我意識障礙的陷阱

顳葉


一些原始的最基本的需求如,渴望被愛,害怕失去愛,渴望生存,害怕死亡,等這些情緒,都是由這一區域所控制的。

每當外界的刺激發生時,顳葉的區域就會做出本能的戰或逃的反應。

這一區域並不受我們的控制。它會簡單化的處理事務,做出本能的反應。它喜歡被表揚,害怕被批評。

就算高層級大腦明白建設性的批評是對你有利的,你的低層級大腦仍會在你接受批評時,產生戒備心理。


回想一下是不是有過這種情況,在工作中你和同事的意見不合,同事質疑你的想法並讓你去解釋你的觀點。

你本想心平氣和的去向他解釋,用事實去說服他,但是在交流過程中,你逐漸開始激動和憤怒,於是溝通變成了爭吵。

對方明明說的是這個做法不行,但是你總感覺對方是在說你的人不行。

事後去回想,如果當時你仔細的去聽他那個想法,讓他解釋清楚,採納對方的觀點,可能會得出更好的方案,但是當時你就是想要去反駁對方。

這就是觸發了大腦的自我防禦機制,下層大腦在聽到否定的信號後立馬興奮起來,進入了戰鬥狀態。


一直在同一件事栽跟頭?你可能掉入思維盲點和自我意識障礙的陷阱


這個狀態是大腦在無意識的水平進行的。其目的在於保護自己,使我們不至於因為焦慮和挫折產生疾病 。這是大腦從遠古時期進化過來的機制。

其實這並不是我們的錯。就算再聰明的人,也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們的大腦構造決定了我們在被否定時,會本能的做出防禦的反應。

所以我們經常覺得自己在別人爭吵時,憤怒時就失去了理智,這個時候就是我們的低層級大腦,接管了我們高層大腦的控制權,而低層級大腦做出的一些行為和決策都是情緒化的,簡單直接的。


2).思維盲點

思維盲點這個概念是,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提出的。

思維盲點產生於人對各個領域的思考中,它同時也對各個領域產生影響,例如思維盲點會導致人無知,這是對人認知所產生的影響,思維盲點可能會改變人的內心情感,這是對人心理情感產生的影響,思維盲點可能使人的生活陷入困境,這是對人生活的影響。


一直在同一件事栽跟頭?你可能掉入思維盲點和自我意識障礙的陷阱

我們生活中有很多因為考慮不周而產生的心理盲點。

我們曾經因為一件事形成錯誤的認知,以錯誤的認知解釋了當時的現象。

但是,我們卻把這種錯誤的認知當作真理,把錯的觀念紮根於腦海,並用錯的觀念去解釋類似的現象。導致偏離正確的答案越來越遠。

講一個故事。

曾經有三個英國人來到蘇格蘭。

第1個英國人在山坡上看到一隻黑色的山羊,於是他得出結論,原來蘇格蘭的山羊都是黑色的。

第2個英國人說:“我們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在蘇格蘭有一些山羊是黑色的,而不是全部。”

第3個英國人說:“你們兩個人的說法並不嚴謹,我們在這個時候真正有把握的只是在蘇格蘭的這一片區域裡,我們看到的一隻山羊,有一面是黑色的。”

一直在同一件事栽跟頭?你可能掉入思維盲點和自我意識障礙的陷阱

第1個英國人就是因為只看到一隻羊,這個片面的信息,就草率的得出結論:在蘇格蘭所有的羊都是黑色的。

我們再假設一下後續結果,如果他將蘇格蘭的羊都是黑色的,這個結論當做真理。

那麼他在蘇格蘭的其他地方,遇到白色的山羊,他就會想辦法為自己解釋,以證明自己之前那個錯誤的觀點。

這隻山羊是從別的地方運過來的,不是蘇格蘭的本土山羊。

這隻山羊是黑色的,被別人用白色顏料染了色。

甚至自我欺騙:這不是一隻山羊,它是一個新的物種。

因為蘇格蘭黑山羊的概念已經在他頭腦中形成了思維盲點。

聽起來是不是很可笑,但是我們可能像他一樣,在日常生活中也形成了各種思維盲點,自己卻沒有意識。

思維盲點一旦產生,並形成思維定勢,人就會不斷的在同一件事上犯錯誤,並不斷的為自己錯誤的行為找各種各樣的理由去解釋,不願意正視自己的缺點。


曾經我與一個朋友聊到教育孩子的話題,朋友的主張是,要去約束孩子,樹立孩子的紀律。

我的主張是,儘量讓孩子獨立完成,少去管教孩子,讓孩子釋放自己的天性。

於是我們之間的爭吵就開始了,朋友說:你這樣教出來的孩子不會聽你的話,態度非常散漫。

而我反駁說:太嚴的管教教出來的孩子沒有自己的思想,表現的很規矩,但是缺乏創造力。

後來我們的討論變成了爭論,爭論下去的結果就是我們雙方各自更堅持自己的觀點。

然而在後面對孩子的教育中。我發現自己教的孩子確實有他所說的那些問題,不聽話,比較散漫。

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自己欺騙自己:雖然孩子現在的表現不盡如人意,但是他長大後,一定會有自覺性,且非常有創造力。

這就是我陷入了思維盲點之中,我一心只想證明我是對的。

直到有第3個人,第4個人跟我說了同樣的問題,我才開始思考,是不是真的是我的方式出現了問題?

後來我嘗試做出一些改變,聽取別人的看法和建議,在保留自己的風格上,吸取了別人優秀的經驗。

孩子們果然改掉了很多壞毛病,並且也沒有影響孩子的創造力和積極性。


02.

為什麼要破除思維盲點和自我意識障礙


封閉的頭腦也會使我們陷入不斷在同一件事上栽跟頭的境地。使我們無法從失敗中汲取教訓。

當其他人向我們展示各種美妙的可能和可怕的威脅時,我們會視而不見,當其他人提出建設性的批評,甚至能救命的批評時,我們也不能領會。

一直在同一件事栽跟頭?你可能掉入思維盲點和自我意識障礙的陷阱

在2000年,美國羅德島醫院因為一件醫療事故出名。

一位86歲的患有硬腦膜下血腫的病人,被送進急診室。

神志不清的老人被安置在手術檯上,醫生準備對他進行開顱手術。

護士對醫生說:“手術同意書上沒有指出顱內血腫的位置。我們應該讓病人家屬籤一個手術同意書。”

醫生不願意聽護士的建議,他對護士說:“我看了病人的腦部掃描,血腫位於大腦的右側,我們需要儘快實施手術。”

護士建議醫生再仔細看一看掃描圖,但是醫生說:“我們沒時間了,老人的情況很危急,我們必須儘快降低顱內壓。”

護士又建議:“要不我們找家屬問一下?”

醫生大發雷霆:“如果你真的這樣想,那就去該死的急診室找他的家屬!這段時間我負責救他的命!”

說罷一聲奪過知情書,在上面草草簽了個同意。

手術開始,醫生用鋸子在病人頭骨上開了一個三角形的窗口,將鑽頭緩緩推入。然而鑽頭到達位置後,卻並沒有發現血腫。

醫生把三角形的頭骨放回原位,並用金屬板固定,將頭皮縫合起來,接著將病人的頭部轉到另一側。

接著重複剛從的程序,消毒,拋開,鑽孔。

這一次,一個黑色的腫塊露了出來,醫生抽乾淤血,病人的顱內壓立刻下降。

但是,這次本該一個小時完成的手術花了近兩倍的時間。

病人送進重症監護房後,就再也沒有醒來,兩週後病人就去世了。

病人的家屬告了醫院,醫院向家屬支付賠償,而主刀醫生被永遠的開除出了羅德島醫院。

護士曾經三次對醫生提出建議。而醫生頭腦封閉,固執己見,對救命的建議視而不見,甚至對她發怒。

後果就是一個生命的消失和自己職業生涯的斷送。


頭腦封閉的另一面是頭腦開放。

《原則》的作者雷達里奧,在他的書中提出了“頭腦開放”的原則。

一直在同一件事栽跟頭?你可能掉入思維盲點和自我意識障礙的陷阱

雷達里奧

這是對他一生影響最大的原則。

他一生中都奉行這個原則,憑藉這一原則,使他創辦的橋水對沖基金公司日益強大。

2011年橋水基金憑藉1,200億美元的資產,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傑出的對沖基金公司。

他的公司的員工也因為這個原則,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能從別人的批評中吸取經驗教訓,不斷成長。


03

如何破除思維盲點和自我意識障礙,實現頭腦開放?


  • 成長等於痛苦加思考

《原則》的作者雷達里奧認為,他所養成的最好的習慣,就是利用痛苦來引導自己,進行高質量的思考。

一直在同一件事栽跟頭?你可能掉入思維盲點和自我意識障礙的陷阱


雷達里奧把憤怒感挫折感作為提醒自己的跡象,每當這種情緒出現時,他就會讓自己冷靜下來,慢下來,以深思熟慮的方式看待眼前的問題。

這個習慣,逐漸的讓他的負面情緒出現的頻率大大下降。

如果你過於堅持一件事或一個觀點,當某人或某事挑戰該觀點時,你經常會產生心理痛苦,尤其是涉及到你的某種缺點時。

這個痛苦的時候,就是你的高級大腦在和低層級的大腦做鬥爭,你的級層級大腦隱約意識到自己可能是錯的。

但是你的低層級大腦,固執的認為自己是對的,在爭奪和高層大腦的控制權。

於是你會產生憤怒,懊惱,不服氣的情緒。這些都是頭腦封閉的跡象。

意識到這些跡象之後,你就可以將它作為線索來控制自己的行為。

每當痛苦的時候,就去逼自己去思考,告訴自己,這是一個重新審視自身的機會。

經常去下意識練習控制這種情緒,高層次的大腦就會始終處於控制地位,你做出正確決策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強。


  • 正確的獨立思考,全方位的尋找答案
一直在同一件事栽跟頭?你可能掉入思維盲點和自我意識障礙的陷阱

有時候我們會獨立思考產生一些誤解。

到底什麼是獨立思考呢?

獨立思考只是一個過程,我們通過獨立思考,來達到更好的結果。

然而開始獨立思考這個過程的前提是,你在這一領域已經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與閱歷。

就像烹飪,首先得保證你有豐富的原材料,其次有好的烹飪技巧。最後,做出來美味可口的的佳餚就是必然結果。

有些人的思維能力很強,但就是容易陷入誤區,容易在自己的腦海中去用已知的東西得出結論。

於是就算思維能力再強,邏輯再嚴謹,難免會得出片面錯誤的結論,這其實就是頭腦封閉。

你是否還保留著學生時代的習慣?遇到事情喜歡在自己頭腦中用已知的東西去想出答案。

學生時代的題目是固定的,答案也是固定的,我們已經擁有足夠的解答題目的知識,才去做題目。

而進入社會之後,我們遇到的問題更多是開放的,多角度的。所以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多方位的去看待問題,最大化的利用資源去尋找答案。

去多去尋求他人的幫助,尋求那些在領域中可信度高的人的幫助。特別是自己在想不出來的時候,不要苦思冥想,閉門造車,更不要妄下結論。

一定要向外界去尋求,從多角度的事實來分析。


  • 懸置判斷,避免達克效應


一直在同一件事栽跟頭?你可能掉入思維盲點和自我意識障礙的陷阱


達克效應是心理學中的一個觀點,它是指一個人越是無知越是容易自大

我有一個朋友聊天聊到CBA,朋友是籃球專業的碩士學位。

我們就聊到這樣一個話題,業餘籃球愛好者總是認為CBA的球員動作遲鈍不協調。教練佈置的戰術愚蠢。甚至經常有人會誇下海口,自己能隨便吊打某某CBA職業球員。

然而在真正的職業球員對戰業餘球員的比賽中,幾乎最弱的職業球員都能碾壓大部分業餘球員。

朋友帶隊征戰過CUBA,他說,比賽中那種心理壓力,身體素質的差距,場上的氛圍真的上過場才知道。

你在電視上看到CBA比賽中某個球員的突破和投籃,覺得這個好簡單,我也能做,但是你要明白他是在那種比賽的壓力下,對方強大的身體素質與嚴密的防守下所做出的表現。

場外的人只能看到球員所做出的表現,卻不能感受到球員所經歷的氛圍。

這就造成了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對稱使人產生思維盲點,思維盲點使人盲目自信產生達克效應。

工作中,應該警惕達克效應。

因為你盲目自信的表現,會讓你的同事覺得,這個錯誤和你說了也是白說。

而同事之間相處又多礙於情面,同事會覺得不給你提出來是給你面子,對你提出來反而吃力不討好。

這樣下去,除非你的上司因為你,觸及到了公司的利益,而將你的錯誤點出來批評。否則達克效應將繼續持續下去。

一直在同一件事栽跟頭?你可能掉入思維盲點和自我意識障礙的陷阱

而一旦上司批評你,事情就比較嚴重了,所以說我們應該盡力去避免達克效應。

那麼怎麼樣去避免它的效應呢?對於我們不瞭解的事物,要懸置判斷。

懸置判斷是指避免先入為主的給某件事貼標籤,避免不經考量就憑感覺決定,某個做法是最好的。

你必須先在心裡,接受自己有錯的可能,你的行為才會鼓勵別人,告訴你錯在哪裡。

也就是對事情不瞭解的情況下保持謙遜。

我們可能會擔心懸置判斷會損害我們的信心和獨立思考能力。

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懸置判斷會讓我們保持頭腦開放,讓我們有得到更好結果的可能。


4. 克服懼怕衝突的心理


一直在同一件事栽跟頭?你可能掉入思維盲點和自我意識障礙的陷阱


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要把分歧當作是衝突。

分歧只是雙方的觀點不同,而觀點的碰撞,會帶來靈感的火花。

良好的關係需要有分歧和爭論,來使之前進。它不僅包括親子關係,婚姻關係,更體現在團隊合作上。

在關係中,我們要大膽的向對方表示觀點,也要鼓勵對方向自己表達觀點。

在表達觀點時可以試著以下2個方式開頭。

“你更願意我坦率表達想法的問題,還是把它們埋在心裡?”

“你是在和我爭論,還是在尋求理解我的觀點?”

在溝通時,要讓對方覺得你是在試圖理解對方。

多使用提問,而不是單單陳述自己的想法。

時刻提醒自己和對方。你們是在探求事實,而不是在爭吵。

總結

最後總結一下,在工作和生活中,想要做一個頭腦開放的人需要:

1.需要利用痛苦作為線索去讓自己進行高質量的思考。

2.正確的獨立思考:獲得足夠的多維度的信息,從外界尋找答案,而不是在頭腦中想答案。

3.保持謙遜,懸置判斷,避免達克效應,越無知,越自信。

4.鼓勵自己和周圍的人交流觀點,多去問對方的想法,而不是陳述自己的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