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洛陽八景今何在

史書上所講洛陽八大景主要涵蓋:龍門山色、 馬寺鐘聲、金谷春晴 、洛浦秋風、天津曉月、平泉朝遊、邙山晚眺、銅駝暮雨。這些景色主要是泛指隋唐王朝,洛陽繁盛時期,洛陽城區及周邊產生的一些人文景觀和自然風景,有的現在依然可尋,有的早已湮滅於歷史的塵埃裡。

古代洛陽八景今何在

1、龍門山色

洛陽城南龍門山和香山兩山夾峙,形若門闕,伊水流經其中,宛如一條長龍穿門而過。古稱伊闕,隋唐以後始稱“龍門”。龍門兩邊分別是著名的龍門石窟,香山白園──白居易葬於此地。白居易曾說過“洛陽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山色”很早便被譽為洛陽八大景之首。現在是5A級景區,風光依然美不勝收。

古代洛陽八景今何在

2、馬寺鐘聲

由洛陽市東13公里的白馬寺傳來的早晨鳴鐘之聲,這口鐘與洛陽東大街鐘樓上的一口鐘音律一致,遂產生共鳴。人們往往在聽到白馬寺鐘聲的之後,緊接著洛陽老城鐘樓上的鐘也跟著響了,民間也流傳著“東邊撞鐘西邊響,西邊撞鐘東邊鳴”的佳話。白馬寺始創於東漢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8年),是中國最早的官辦佛教寺院,有1900多年的歷史,號稱“釋源祖庭”。現在白馬寺依然香火鼎盛,四方信眾頗多。

古代洛陽八景今何在

3、金谷春晴

特指洛陽城金谷園的美景,如今不復存在。名園早已無跡可尋,位置據考證在洛陽市東北(魏晉洛陽城西)。如今洛陽火車站之金谷園路只是託名,而非故址。相傳為西晉權臣石崇於元康八年(公元296年)在洛陽金谷澗營建別墅,與當時名士陸機、潘岳、左思等23人結為詩社,號金谷24友,並廣收天下奇花異石於園中,名“金谷園”,為洛陽名園。

古代洛陽八景今何在

4、洛浦秋風

洛浦秋風自隋唐直至北宋五百餘年,經過千百萬勞動人民的治理,既有舟楫之便,又有風景之勝。那時的洛河,桃李夾岸,楊柳成蔭,長橋臥波,一年四季風景如畫。特別是“金風消夏”“半月橫秋”的時節,更是充滿詩情畫意。千餘年來,洛賓景色便使許多詩人流連忘返。

如今沿著洛河兩岸新修建的洛浦公園,規模宏大,水域開闊,是融園林綠化、園林建築、園林景觀、園林文化於一爐的新型開放公園,再現‘天下名園重洛陽’的盛景。

古代洛陽八景今何在

5、天津曉月

天津曉月為隋唐時期洛陽古景之一,今古橋不在,遺址尚在。史書記載隋煬帝於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在洛陽舊城南洛水渡口上建一橋,以鐵索構連洛水南北,並隔江對築四樓。古時皇帝尊為“天子”,渡口稱“津”,故名曰“天津橋”,為都城之勝。

橋上設一亭,每逢皓月當空,於黎明前登橋臨亭俯望,四周碧水皆能見月,乃洛陽八景之一“天津曉月”。

古代洛陽八景今何在

6、平泉朝遊

在洛陽市南郊15公里伊川縣梁村溝,有一平泉山莊,為唐朝時期宰相李德裕的私家別墅,規模宏大,方圓10裡。內築亭臺樓榭100餘處,遍植奇花異草,廣集珍木怪石。有鳴皋山、瀑泉亭、雙碧潭、垂釣臺、叢竹幽徑、醒酒石等景點。每當旭日東昇,整個山莊披上了金色霞衣,悠揚的牧童笛聲在空中迴盪,一派田園風光令人心曠神怡。可惜隨著李德裕被貶,平泉別墅也日趨荒廢。如今已不復存在,亦無舊址可尋。

古代洛陽八景今何在

7、邙山晚眺

邙山又名平逢山,太平山,郟山。它像一條長龍蜿蜒橫臥洛陽之北,東西橫亙數百里,海拔約250米,是洛陽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古人把氣勢雄偉,土質深厚的北邙當作死後長眠的好地方,這裡有許多東漢諸陵和王公大臣們的墓葬地。特別是城北的翠雲峰,唐宋時代古木森列,蒼翠如雲,是人們登高遊玩的聖地。

每當夕陽西下,暮色茫茫,萬盞華燈初上,萬戶炊煙裊裊,人們站在峰頂遠望,但見周圍群巒起伏,山川秀美,城郭巍峨,宮殿宏麗,頓覺心曠神怡。這就是洛陽八大景之一的“邙山晚眺”的寫照。

古代洛陽八景今何在

8、銅駝暮雨

“銅駝暮雨”是洛陽八大景的最後一景。洛陽春水揚春柳,銅駝陌上桃花紅。銅駝陌是隋唐東都城東城區內的一個裡坊。它南襟洛水,西傍瀍河,北邊隔一個裡坊就是東都內三大熱鬧市場之一的北市。唐宋時代,這裡廣植桃李,高樓瓦屋,紅綠相映。每當陽春時節,桃花點點爭豔,李花朵朵芬芳,柳絲嫋嫋風展,蝴蝶翩翩起舞,鶯啼煙柳,燕剪碧波,遊人結隊而行,熙熙攘攘。其景色之美,別有洞天。隋唐時代這裡人煙稠密,每當暮色茫茫,家家炊煙裊裊上升,猶如濛濛煙雨,紛紛揚揚,這就是人們讚不絕口的“銅駝暮雨”的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