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溪飛鯉鎮:“蝦稻共養”扛起脫貧“大旗”

凌晨兩點鐘,在郎溪縣飛鯉鎮塘梗村龍蝦田裡,貧困戶徐平平開始忙碌起來。他打著礦燈,穿著水褲在自家田裡收地籠裡的龍蝦。忙了兩個多小時,天邊開始泛起魚肚白,徐平平已經完成龍蝦的初步篩選,像往常一樣,他騎著三輪車將龍蝦送到村委會對面的旺龍港龍蝦集散市場。這裡早已擠滿了賣龍蝦的養殖戶,一筐筐小龍蝦堆積如山,運往滬蘇浙地區的車輛整裝待發,工作人員將徐平平的龍蝦稱量分裝,然後將700多元的賣蝦款交到徐平平手上。

  “今天賣了50多斤龍蝦,掙了700多塊錢呢。這幾年就是靠養龍蝦脫了貧。”記者看到徐平平的時候,他已經賣完了當天捕撈的龍蝦,又來到了自家的蝦塘邊忙碌。徐平平告訴記者,之前因為家屬患了重病,自己東奔西走地帶著家屬看病,不僅掏空了家底,還欠上了不少外債,被村裡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家庭醫療花費大量減少,這才讓家裡人鬆了一口氣。2015年為了方便照顧家人,他也結束了在外打工的生活,在村裡的幫助下,開始發展蝦稻共養,現在的日子也越過越好。“現在種稻子的收入基本可以保證土地的租金,養龍蝦掙的錢基本上就算是純收入了。”

  “塘埂村最豐富的就是水資源,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村裡依靠龍蝦養殖和蝦稻連作不但幫很多貧困戶脫了貧,也讓很多村民實現了增產增收。”塘埂村村幹部徐日秀告訴記者,位於飛鯉鎮幸福圩西部的塘埂村,東與王村村接壤,南與新法村、北與橫閘村相鄰,西臨美麗富饒的南漪湖,屬幸福圩區的最低窪部,由原塘埂、夾河、富村三個村合併而成。在脫貧攻堅過程中,該村緊密結合豐富的水產資源,建立蝦稻連作示範養殖基地,建成了龍蝦交易中心、龍蝦飼料加工廠、12噸冷庫,帶動周邊農戶發展蝦稻養殖,目前已經帶動200多戶龍蝦養殖戶,龍蝦養殖面積達4500畝,同時該基地採取經營主體+合作社+貧困戶的運營機制,因戶制宜,通過“四帶一自”模式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目前該村從事稻蝦種養的貧困戶達到了25戶。

  “蝦稻共養是一種新型的套養模式,在小龍蝦生長過程中,不運用化學肥料、農藥,最終達到綠色種植、生態養殖的效果,這樣產出的稻米更香甜、品質更安全,龍蝦更潔淨、肉質更美味。目前全鎮蝦稻共養面積已經達到了2萬畝以上。”飛狸鎮人大主席李天亮告訴記者,為了引導發展好蝦稻聯種,該鎮制定“稻蝦連作”養殖區規劃,落實扶持政策,實現連片和規模化種養,突出核心區,加強核心示範區環境、水、電、道路等田間工程以及溝、渠、函、閘等配套設施標準,實現公共基礎設施共享,引導蝦稻種植集中發展,建設一批符合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標準化示範種養基地,對田間開挖溝渠和水、電、路等投入,可以出臺“以獎代補”政策,通過申報、職能部門驗收,達到一定標準的給予一定的補助,有利於種養區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

  據悉,近年來,飛鯉鎮大力發展“蝦稻共養”,以加強品牌建設,搭建網絡平臺,發佈農業信息,擴大市場影響力,成立專業龍蝦養殖合作社,對苗種、技術標準、生產飼料、品牌和銷售實現“五統一”,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小龍蝦品質,暢通了銷售渠道,消除惡意競爭,穩定市場價格;同時相關技術人員還經常深入養殖區,加強對養殖戶的技術培訓和指導,努力提升種養戶種養技術;建設水產品集散服務中心,通過集散中心開展招商引資,引進大戶能人,搭建網絡服務平臺,通過線上線下,擴大產銷,實現產供銷一體化,實現養殖戶增產增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