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文儒雅的宋人筆下,大山大水盡顯雄獷壯麗,崇高偉大

隨著近日《清平樂》的熱播,大宋王朝又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掀起了一陣熱議。


宋朝立國三百餘年,這是一個眾說紛紜的朝代。宋朝興文教,"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宋真宗在《勸學詩》也描述"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同時,宋明理學,儒學在宋朝也得到了大力的發揚。

文人在宋朝享受了優厚待遇,然後武將卻長期得不到重視。重文教,抑武事,致使宋朝屢受遼,金,甚至弱小的西夏的攪擾,而無還擊之力。

宋雖弱,但是宋人的畫風卻雄獷豪邁,王希夢、李成、范寬、趙伯駒等,大山大水,哪一個不是漠然威嚴,崇高偉大?

山水有無間,寄情懷,顯本色,令人嘆,令人思。


溫文儒雅的宋人筆下,大山大水盡顯雄獷壯麗,崇高偉大

《千里江山圖》王希夢


溫文儒雅的宋人筆下,大山大水盡顯雄獷壯麗,崇高偉大

《千里江山圖》局部 王希孟


王希孟,生卒年不詳。原為畫院學生,後被召入禁中文書庫,得徽宗親自指授,畫藝大進,可惜英年早逝。《千里江山圖》全長將近12米,用整幅絹畫成。

《千里江山圖》是王希孟唯一的傳世作品,同時也是王希孟的野心。

綿延無盡的山川大地,千里江山,雄壯瑰麗。
靜觀時,時而如行走山徑,"山重水複疑無路",時而又如立足山巍"一覽眾山小"。山川萬姿千態,歎為觀止。

《千里江山圖》煌煌其華,雖經歷時移世易,卻是青山依舊,碧水如初。江山如此多嬌,風景這邊獨好!


溫文儒雅的宋人筆下,大山大水盡顯雄獷壯麗,崇高偉大

《晴巒蕭寺圖》李成

李成,字鹹熙,今山東青州人。唐代皇族後裔,擅畫山水,多作平遠寒林。畫法簡練,和關仝、范寬形成北方山水畫的三個主要流派。其時畫名甚重,北宋譽其"山水第一"。

李成的這幅《晴巒蕭寺圖》,平遠和高遠相結合,山石細勁清潤,流水潺潺,屋舍儼然,人群閒逸。使人有種足不出戶,便可置身於山水間之感。
山水畫,顧名思義,有山,有水,有人。天、地、人,這三者的背後便是畫者的心境,也是他的道。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李成"掃千里於咫尺,寫萬趣於指下"。雖寄情于山水天地之間,放意於詩酒書畫之中,但是也能感受到他身處亂世中的無奈。


溫文儒雅的宋人筆下,大山大水盡顯雄獷壯麗,崇高偉大

《江山秋色圖》趙伯駒

溫文儒雅的宋人筆下,大山大水盡顯雄獷壯麗,崇高偉大

《江山秋色圖》局部 趙伯駒

趙伯駒,字千里,宋朝宗室。擅畫青綠山水,遠師李思訓,筆法秀勁,擅工細之妙。明董其昌盛讚其"精工之極,又有士氣。後人得其工,不能得其雅"。

趙伯駒的這幅《江山秋色圖》,千巖競秀、氣勢宏偉、開闊壯麗。整幅畫面靈動而神秘,使人見之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趙伯駒筆下的山川奔走繚繞,在那回旋的走勢中彷彿看到了他內心的動盪不安。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那曾經是自己深愛的故土,如今也是自己日夜思念的故土呀。


清人戴熙有言:"畫令人驚,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

山水畫,看的是山、是水、是人。而讀的卻是他們的"情"、 他們的"道"、 他們的"人生"。


朝書夕畫,恬淡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