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武帝筮伐匈奴看《易》之占卜

從漢武帝筮伐匈奴看《易》之占卜

《周易》本是一部用以占卜的卜筮之書,相傳為西周文王姬昌所作,主要被用來佔問吉凶,預測未來之事。

一、卜筮的方法

第一階段,在《周易》之前,人們主要通過灼燒龜甲或獸骨來占卜吉凶。“卜”即用火來灼燒龜甲或者獸骨,通過觀察它們灼開的裂紋來預測事情的好壞。將占卜結果用文字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就是現在大家廣為知道的甲骨文。

第二階段,隨著《易》的產生,占卜的工具也以蓍草代之——將五十根蓍草,按照揲蓍之法(大衍筮法)特定的規則,推出九、六、八、七的陰陽之數,依數而推卦,以卦來推吉凶。在春秋時代,揲蓍占卜是由專門的人員即太史來掌管的。關於蓍草占筮的記載如今也多已失傳,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占筮故事還保留在《左傳》中,使得後人有幸得見其端始本末,從而能夠將其占筮之法進一步流傳.

二、卜筮是《周易》的主要功用

卜筮、象數、義理歷來被視為《周易》的三大要素。利用《周易》進行占筮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春秋時代,太史的察象以斷吉凶法;東周後期依據卦爻辭來論斷吉凶,同時參以卦象的占筮之法;西漢時期依據卦爻辭來推斷吉凶禍福,同時在卦中又納入五行,占筮之法至此而發展完備。在五行出現之前,占卦或重卦象或依據卦爻辭,只侷限於卦本身,後來在卦中納入天干五行,筮法得以豐富和改善,但又流於迷信,為先儒所不齒。

三、尚秉和先生對占卜的意見

在我國的古典文獻中,保留了很多關於古人占驗的小故事。尚秉和先生以其博大精深的易學造詣,對《左傳》、《國語》、《郭氏洞林》、《乾鑿度》、《太平廣記》等文獻中的古人筮案和卜筮方法進行了整理和歸納,並對卦的象加以考訂和推衍,提出了自己的卦象說,著就《周易古筮考》。 下面,一起看尚秉和先生《漢武帝筮伐匈奴》的分析:

漢武帝伐匈奴,筮之,得大過之九五。太卜謂匈奴不久當破,佔用“何可久也”一語。乃遣貳師伐匈奴。後巫蠱事發,貳師降匈奴。武帝咎卦兆反謬。

從漢武帝筮伐匈奴看《易》之占卜

(此亦專推動爻辭。)

《仲氏易》曰:當時既失周史之佔,如《春秋傳》所記。而後儒籠統論理,則又謂佔者有德則吉在我,無德則吉在彼。如此則但修德而已,用五、用二、筮人、太卜一切可廢。今按春秋傳佔法,則象辭觀玩,休咎瞭然。大過為大坎,而五當重乾之未進,承坤上龍戰玄黃,正在此際。幸乾、坎二位皆居北方,我以南向北,則我南為凱,彼北為敗。所以能破匈奴兵,乘勝追北至範夫人城者,此也。奈身在坎中,尚未出險。而兌為口舌,又為毀折,非因令誤,當以間敗。乃咀咒事發,而脫身降矣。兌者,脫也。夫“枯楊之華”,不入寒地;身為士夫,敵醜非偶。乃既降單于,則身已為人所得,而單于又妻之以女,此正匹配反常,一若老婦之得士夫者。亦可謂奇驗矣。

從漢武帝筮伐匈奴看《易》之占卜

李剛主曰:乾與大坎皆北方,乾為健,坎為弓輪,北伐之象。乾為君居中,為中國之帝,四陽中實,故北伐而勝。但終之以兌缺,則收局敗耳。

四、編者曰:

對於如何看待這些占驗故事的問題,我們需要做出的說明是,敘述和解說故事只是為了闡明易理,使人們能夠更好地知曉占卦和釋卦的過程,瞭解古代筮法,感受《周易》的經典文化魅力,而非宣揚或神化《周易》的占卜功能。故事只是一個途徑和形式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