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髖關置換新進展(What’s New in Hip Replacement)


2019年全髖關置換新進展(What’s New in Hip Replacement)


美國版JBJS於2019年9月,報道2018年以來,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新進展,現節選如下。


一、骨水泥與生物型假體

早期併發症比較,老年患者骨水泥型假體療效優於生物型假體。2018年澳大利亞骨科協會全國關節置換註冊中心(AOANJRR)的年度報告指出,年齡>75歲的THA患者,相比骨水泥型假體,生物型假體早期(術後30天以內)翻修率更高,主要原因是骨折和鬆動,而90天后,則兩種假體翻修率相似。


二、摩擦界面

1、金對聚乙烯

年輕患者,金對高交聯聚乙烯假體生存率明顯高於金對普通聚乙烯。有學者報道,年齡<50歲患者採用金對普通聚乙烯,隨訪15-20年,因磨損導致的翻修高達12.9%;而相比之下,年齡<50歲患者採用金對高交聯聚乙烯,15年隨訪,未出現與磨損相關的翻修。澳大利亞骨科協會全國關節置換註冊中心一項觀察性研究指出,隨訪16年,不考慮股骨頭材料,高交聯內襯術後翻修率明顯低於普通聚乙烯內襯。


2、陶瓷對陶瓷與陶瓷對聚乙烯

陶瓷對陶瓷摩擦界面中仍有很小部分患者出現異響(咔嗒聲或吱吱聲)。有學者報道即使使用第四代陶瓷,術後仍有6.4%的患者出現異響,但是無一例患者因異響而選擇翻修。目前,美國THA中,選擇陶對聚乙烯比率已經超過金對聚乙烯,成為美國THA中使用最廣泛的摩擦界面(注:聚乙烯為高交聯聚乙烯)。


3、金對金

韓國學者報道,114髖採用金對金摩擦界面(頭直徑28mm),隨訪17-23年,臼杯無菌鬆動率10.5%,股骨柄鬆動率6.1%。考慮到金對金界面鬆動率高以及金屬離子引起不良局部組織反應,目前此類界面基本棄用。


三、假體表面處理

一項前瞻性多中心研究顯示,相比等離子噴塗,多孔塗層臼杯術後臼杯-骨界面間隙/放射學透亮線發生比率較高(23%vs.5%),多孔塗層患者術後疼痛發生率也更多,但是沒有患者因鬆動而翻修。


四、短柄與標準股骨柄

一項雙盲隨機對照研究顯示,經中期隨訪,相比短柄【Collum Femoris Preserving,FFP,(LINK)】,標準長度股骨柄【Alloclassic Zweymuller (Zimmer)】術後大腿中段疼痛發生率較低(7% vs.19%);但是兩種股骨柄術後內翻畸形發生率較高(CFP為14%,Alloclassic Zweymuller為16%),因此,這兩種股骨柄的大腿疼痛發生率可能不能類推到其他股骨柄。


一項研究比較股骨假體周圍骨折與股骨柄長度/幾何形態的關係,觀察5090例,採用直接前方入路,假體為相同廠家的單錐度楔形設計股骨柄,長度/幾何形態分為四種(標準長度/標準形態柄、標準長度/遠端形態縮小柄、短柄/標準形態柄、短柄/遠端形態縮小柄),發現短柄/標準形態柄股骨假體周圍骨折發生率較高,但不清楚其他入路是否有相同趨勢。


五、股骨頭直徑

北歐人工關節置換協會登記系統,比較採用28mm、32mm、36mm金對聚乙烯THA,發現相比28mm,32mm患者術後脫位率降低,但總翻修率相似。令人意外的是,從36mm總體翻修率較高,包括脫位。基於這一結果,我們建議採用金對聚乙烯摩擦界面時採用32mm股骨頭。


六、雙動全髖

採用高交聯設計的雙動全髖,其股骨頭穿透以及磨損是固定內襯的2倍,但是術後2年與固定內襯相似,未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觀察長期療效。有學者研究顯示,雙動全髖相比金對聚乙烯/陶對聚乙烯,總體翻修率相似,但是因脫位導致的翻修率較低。作者推測可能因為選擇的偏倚,選擇雙動全髖的患者術後感染率較高,進而影響總體翻修率。


七、患者因素相關的療效

1、合併疾病

研究顯示,透析依賴,是患者術後30天不良事件、需要重症監護、住院時間延長以及需要康復護理的獨立危險因素。對於丙肝患者,術前接受干擾素及抗病毒藥物治療,可降低術後併發症,尤其是假體周圍感染。


2、股骨髓腔Dorr分型

相比B型,A型髓腔使用雙錐楔形股骨柄,股骨柄相關的併發症發生率更高(主要為股骨骨折)。有學者比較股骨近端形態與腿長的關係,發現Dorr A型且股骨皮質指數較高的患者,術後腿延長風險增加,而Dorr C型,術後腿縮短風險增加。


3、體重指數

多項研究相似,與體型正常者相比,病態肥胖患者THA術後併發症風險增加3倍。病態肥胖(BMI為40至60 kg / m2)者,10年後THA需要翻修的可能性更高(為低體重者的2倍)。然而,術後90天死亡率,低體重者明顯高於比正常體重者,而輕度肥胖(BMI為25至40 kg / m2)者死亡率最低。與非肥胖者相比,超級肥胖(BMI≥45 kg / m2)者術後再次入院的風險更高,90天費用也更高,但是他們生活質量均得到明顯改善。


病態肥胖患者THA術前接受減重手術,可降低THA術後併發症,但是需要翻修的風險並未減低。


八、術前阿片類藥物使用

THA術前三個月內使用阿片類藥物是早期翻修的獨立預測因素,肥胖和焦慮/抑鬱也可預測早期失敗。THA/TKA術前長期使用阿片類藥物,患者30天再入院率和翻修率顯著增高。關節置換術後,患者自我療效評分較低,住院時間較長以及更多的可能需要康復治療。


九、菸草使用

相比不吸菸患者,吸菸患者翻修手術後再入院率顯著增加,且高於初次置換患者。相比以前吸菸患者,正在吸菸患者術後切口併發症以及假體周圍感染風險明顯增加,因此強烈建議THA術前需要戒菸。 另外,吸菸史還可增加THA患者神經損傷的風險。


十、手術入路

初次THA最佳手術入路還存在爭議。系統評價以及薈萃分析顯示,相比後入路,直接前方入路可降低90天疼痛程度,功能較好。但是,DAA易導致與股骨柄鬆動相關的早期(術後5年內)翻修,而後入路易導致與不穩相關的早期翻修。無論採用哪種入路,均不影響患者步態。有學者報道,DAA如果損傷股外側皮神經,術後6-8年仍有11%的患者持續存在神經症狀,最常見為麻木(37%),但是不影響關節功能。


十一、靜脈血栓栓塞症(VTE)和抗凝

系統評價發現,有商家資助預防血栓的研究,其報告的肺栓塞、大出血和死亡率患者少於無資助的研究。在5個國家進行的一項橫斷面研究,發現加拿大髖關節置換術後醫院內VTE發生率為0.16%,法國為1.41%,新西蘭為0.84%,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為0.66%,瑞士為0.37%。法國的數據顯示較高的發生率,可能是由於超聲系統使用,可能導致深靜脈血栓形成(DVT)過度檢測,但未檢測到肺栓塞。


對2008-2016年美國外科醫師學會國家外科手術質量改善計劃數據進行回顧分析,發現THA患者術後DVT的風險與肥胖無關。但是,BMI≥35kg/m2患者肺栓塞風險增加。作者認為,目前藥物抗凝治療方案可以降低DVT發生率,但尚未證明可以降低肺栓塞或死亡的發生率,因此不支持對肥胖患者增加抗凝治療。


十二、脫位

脊柱-骨盆關係目前在THA術後脫位報道中占主導地位,主要研究集中在脊柱-骨盆-髖矢狀面平衡與THA功能安全區的關係。

有學者建議在THA術前將脊柱-骨盆關係分成4類(1A:脊柱-骨盆力線和柔韌性正常;1B:脊柱-骨盆力線正常,但脊柱僵硬;2A:平背畸形,但脊柱柔韌性正常;2B:平背畸形,同時脊柱僵硬)。作者提醒要特別注意2B型患者,THA時建議採用雙動全髖,同時採用功能性骨盆平面確定臼杯前傾(即根據站立位骨盆前後位片,而不是仰臥位),目標前傾角為30°。


有學者發現,相比THA術後5年行腰椎融合者,有腰椎融合史的患者,THA術後100%增加脫位風險。如果融合到骶椎或長節段融合,則顯著增加初次THA患者脫位風險。原本穩定THA患者接受腰椎融合,不增加其圍手術期脫位風險,但是與沒有行腰椎融合患者(每年0.4%)相比,其隨訪期間脫位風險持續升高(每年0.7%)


十三、假體周圍感染

在過去10年中,人們付出了巨大努力,以致力於預防假體周圍感染,但是其1年和5年發生率仍高達0.69%和1.09%,而且隨著時間推移,假體周圍感染沒有下降,假體周圍感染髮生後,患者1年死亡率為4.22%,5年死亡率為21.1%,表面假體周圍感染災難性後果。


2018年根據新的循證證據及經過驗證的假體周圍感染診斷標準推出,其根據術前及術中次要和主要標準組成的評分構成。最新研究表明,僅符合次要標準的患者與符合主要標準的假體周圍感染患者,治療成功率沒有差異。


一般認為開放手術、藥物濫用、翻修以及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後天免疫缺陷綜合症(AIDS)被認為是導致假體周圍感染的最有影響力的因素。但最近在一項基於人群的回顧性隊列研究中,對113061例接受THA或TKA患者(年齡≥66歲)術後假體周圍感染分析,發現與尿路感染呈正相關,而與術後急性尿瀦留無關。


假體周圍感染1期翻修還是分期翻修,仍未形成共識。來自丹麥的一項研究,顯示採用生物型假體1期翻修THA術後假體周圍感染,隨訪2年,91%的患者獲得成功。


十四、術後尿瀦留

研究顯示術後尿瀦留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60歲、術中輸液>1350ml以及術中留置導尿管,這一結果表明與術後尿瀦留相關因素中,2個是醫源性的,因此應儘可能避免。


十五、股骨假體周圍骨折

儘管生物型股骨柄,10年假體周圍骨折累計發生率僅為1.6%,但是初次THA術後29年時,其發生率急劇增加,高達13.2%。

根據瑞典國家註冊數據研究發現,在2001年至2011年間,初次THA首次出現發生假體周圍骨折年發生率從0.1%增至0.14%,其中溫哥華C型發生率是以前報道的4倍,且在骨水泥型股骨柄中更常見。


十六、錐部磨損

金對聚乙烯假體錐部磨損估計發生率小於1%,平均需要5年才能呈現出來。與金對金錐部磨損(1:1到2:1)相比,金對聚乙烯錐部磨損(5:1或更高)中血清金屬離子,特別是鈷鉻比值更高。最近研究認為,血清鈷水平> 1 ng / mL(1 ppb),鈷鉻比值> 2是金對聚乙烯發生錐部磨損的臨界閾值。


十七、神經損傷

直接前入路THA中,撬板放在髖臼前壁時,術後77.3%(17/22)的患者出現股神經的經顱運動誘發電位(MEP)振幅異常,但這種異常是可逆的。因此,有學者建議將撬板放在高於12點的位置,以避免神經血管損傷。


十八、科技

最近一項研究,完全使用醫療保險A款索賠數據集進行Ⅲ級回顧性隊列研究,發現計算機導航THA可以降低術後脫位率及翻修率。儘管於此,但作者建議謹慎對待這一結果,因為一些未測變量可能造成統計學上的偏倚。

英國一項前瞻性,隨機,雙盲對照研究,納入2,546例接受選擇性THA或TKA的患者,使用塗有抗菌和抗真菌劑三氯生縫合線,未能降低手術部位感染率。


十九、醫生手術容量

大量證據表明,大容量手術醫生,THA術後療效更穩定。儘管大多數初次THA在高容量醫院進行,但是這些患者大多數是有低容量手術醫生完成的。紐約州住院數據集的187,557名患者進一步證實了這種量效關係。相比大容量手術醫生,低容量手術醫生(<1臺/月)THA術後併發症、死亡率和翻修風險增加2-2.5倍,同時小容量醫院(<1臺/周)THA術後併發症增加1.5倍,死亡率增加4-6倍。


二十、當前趨勢和爭議

最近一項基於人群比較分析,過去十年,門診(當日出院)和住院THA率均有所上升。建立風險分層模型以及開發機構程序,可以形成門診THA及THA快速出院的治療路徑,以使門診THA及THA快速出院患者獲得成功,同時提高患者滿意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