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人的難題:地鐵中的社會隔離

他們讓看起來過於擁擠的火車通過。如果他們決定登機,他們會尋找空車來乘車。然後在選擇最安全的地點(可能持續一個小時或更長時間)後,他們會選擇其他乘客,然後選擇合適的座位。

紐約人的難題:地鐵中的社會隔離

人們每天都要進行這種安靜的演算,這些人必須在冠狀病毒大流行期間繼續工作,並說所需的社交距離幾乎不可能在紐約市公共交通系統的封閉空間中進行。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表示,人們應該保持6英尺(2米)的距離。但是,儘管城市的乘車人數急劇下降,使擁擠的火車和公共汽車成為例外而不是常規,但即使是6英寸(15釐米)的乘客也不一定能得到保證。

“每個人都非常害怕,”乘坐地鐵去上班的衛生保健診所接待員沙德拉·阿姆斯特德(Shaderra Armstead)本週說。“他們試圖保持彼此的距離,但這是不可能的。”

她說:“這使我根本不想上火車。” “我每天都很緊張,但我仍然得走了。”

本週在布魯克林和皇后區的一些火車上,騎手坐著或站在彼此相距不超過幾英尺的某些車廂中,有些車廂的臉露出來,同時與營地的無家可歸者保持距離。同時,有圖像顯示地鐵站臺通常在擁擠的時候大多是空的。

紐約人的難題:地鐵中的社會隔離

運輸官員說,在一場大流行中,他們在短短几周內致死了7,000多名紐約人,主要是在城市及其郊區。新澤西州和康涅狄格州的幾個郊區縣也錄得大量死亡。

該病毒還奪走了大都會運輸局41名僱員的性命,該局經營著城市的公共汽車和地鐵以及許多通勤列車。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新的冠狀病毒會引起輕度或中度症狀,但是對於某些人,尤其是老年人和存在健康問題的人,它可能導致更嚴重的疾病並導致死亡。

MTA主席帕特里克·弗耶(Patrick Foye)在週二的電臺採訪中說:“我們希望儘可能少的社交密度和儘可能多的社交距離。”

紐約人的難題:地鐵中的社會隔離

弗耶(Foye)也感染了這種病毒,但狀況很好,他稱火車上的人群擁擠場面“分散”,他說安全措施運行得很好,以至於最近幾天車手對擁擠情況的抱怨逐漸消失。

市長比爾·德布拉西奧(Bill de Blasio)週五在WNYC廣播中說,他認為問題尚未解決。

民主黨人說:“我不知道他怎麼能說當我整週聽到這些報告時。”

紐約人的難題:地鐵中的社會隔離

他說,他將問弗耶,火車是否可以更頻繁地行駛或增加公共汽車。市長說,他一直在派遣警察到特別擁擠的車站,將人們趕出去,並告訴他們不要坐擁擠的火車。

弗耶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MTA“正在積極監視任何報告的擁擠問題”,並已部署警官協助這些工作。

挑戰並非紐約獨有。在費城,至少三名運輸工人死於COVID-19,賓夕法尼亞州東南部運輸管理局表示,它將在週四轉為“生命線”服務,關閉部分車站,並將鐵路和公共汽車服務限制在核心路線上。

倫敦,巴黎和韓國也努力保持公共交通暢通。

紐約人的難題:地鐵中的社會隔離

在倫敦,乘客人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93%,社交媒體上發佈的圖像顯示,某些高峰時段的火車擁擠,原因是員工因病原因少開車。倫敦的14名運輸人員死於該病毒,其中包括8名公共汽車司機。

在紐約,對各種形式的大眾運輸的使用也直線下降。

與正常的工作日相比,週一的地鐵乘車率下降了92%。服務長島的通勤鐵路減少了97%的乘客。在為該市北部郊區(包括康涅狄格州的郊區)提供服務的Metro-North,乘客量下降了95%。在MTA公交車上,下降了60%以上。

該機構已將公車服務削減了約25%,並將平日在長島鐵路上運行的火車數量從約740減少到了500左右,在大都會北部的火車從713減少到了424。

紐約人的難題:地鐵中的社會隔離

儘管地鐵和公交車的擁擠程度遠不如正常人,但在冠狀病毒時代,仍然有些時刻太過舒適了。

Ebrahima Sumareh在皇后區站臺上等待曼哈頓開往的火車時說,他正在尋找登機前最不擁擠的地鐵車廂。

“我很害怕別人碰我,靠近我,”鐵路質量控制業務員蘇瑪瑞(Sumareh)說。“我也害怕其他人。”

他還擔心,他的一些車手可能不會在生活中遵循疏遠的規程,而不僅僅是在火車上。“紐約人,我們不聽。”

紐約人的難題:地鐵中的社會隔離

為了避免火車太擁擠,紐約的MTA表示,它一直努力保持最常用路線的正常服務。也有警察將人們引導到地鐵站臺上,以減少人流。敦促車手遮住臉,並報告未觀察到社會疏離的情況。

該機構在一些火車上貼了標語,上面寫著:“基本工人,是的,可以騎。……不,您為什麼還要讀這篇文章?回家。”

自3月1日以來,MTA一直在設法通過向其員工分發30萬套醫用級口罩,16萬套手術口罩和250萬副手套來幫助保護員工。

紐約人的難題:地鐵中的社會隔離

​皇后區地鐵車手Bhargav Munagala週二表示,在上班擔任食品包裝和送貨服務項目經理期間,他努力“尊重像護士一樣重要的人”。

他補充說:“我現在看到的大多數人都累了,而其他人則表現得“瘋狂”。“那是紐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