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間詞話》談攝影的境界(註定沒人看的理論貼)


從《人間詞話》談攝影的境界(註定沒人看的理論貼)

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對中國詩詞批評提出了新的標準,其中最核心的概念就是“境界”一說。文學藝術和視覺藝術是否都可以用同一個標準來衡量呢?我想就我個人的理解來說一說。

從《人間詞話》談攝影的境界(註定沒人看的理論貼)

書中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這裡說有境界可以讓格調高,可以有好作品,可是王國維並沒有對“境界”一詞做出相機的解釋,以至於後來人們對這個詞做了各種解釋甚至有人說這個詞用錯了,應該是“意境”才對。

我並非文學家,也不是文學批評家。我只能說說我自己的理解:“意境”說的是作品。“境界”可以描述作品也可以描述作者。就是說王國維對作者的要求也提出了標準。

“境界”二字指的都是周圍環境的元素的綜合,一個人處於一個環境中能夠體會到多少,能夠體會到什麼程度,決定了一個創作者水平的基礎。這也非常符合攝影創作者的要求。

拍攝風光,拍攝人文……置身於一個環境中是否有感受?是否帶著一種體會去按快門?還是簡單的記錄?這就能決定作品的不同,也是不同創作者拉開檔次的因素。

舉個例子吧:秋季你旅行到了江南小鎮(我想很多人都去過),看到了風景,拍張照片發個朋友圈也就完成任務了。但是在元代一個馬致遠的人感受到環境給予自己的影響,吟誦到“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從《人間詞話》談攝影的境界(註定沒人看的理論貼)

我想無數人去過那種場景但是能寫下如此詩句的人並不多。如果馬致遠當時手裡有個照相機一定可以拍出一張絕佳的攝影作品。如果他是畫家就會畫出傳世之作放進博物館裡。如果他是作曲家一定就有一首經久不衰的名曲傳世……

“境界”對於藝術是非常重要的評判標準,也是必要條件,無論文學藝術、攝影藝術、還是其他藝術門類。如果對周圍的人、事、物都是麻木的感受,那再好的技術也只是表面功夫,只能作為記錄來使用。並不能對大眾產生任何的共鳴。

讓我們在提高技術的同時也不斷提高自己的“境界”,提高自己的感受力。希望大家都能創作出偉大的作品。好了就到這裡吧,我是J先生,與您分享有關攝影的一切。歡迎大家轉、評、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