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蟲一蟻不忍傷,一絲一縷不能貪。《菜根譚》(63)

一點不忍的念頭,是生民生物之根芽;一段不為的氣節,是撐天撐地之柱石。故君子於一蟲一蟻,不忍傷殘,一縷一絲,勿容貪冒,便可為民物立命,為天地立心矣。

這是《菜根譚》裡的一句話,大意是說一點慈悲惻隱的心頭之念,就是使百姓生存、萬物生長的根基;一種“君子有所不為”的敬畏之心和高尚情操,是支撐天地的基石。所以君子對待即使是一條蟲、一隻螞蟻那樣的微小生物,也絲毫不忍心傷害它們;君子愛財而取之有道,即使一絲一線的財物,如果不是自己的,君子也不會據為己有。如此便能夠讓百姓享受安樂的生活,使萬物生靈能夠順利生長,在天地間樹立一種順應自然的精神。

兩點感悟與君分享:

1、不忍傷害一蟲一蟻是謂仁。

“仁”的結構中左邊是一個“亻”,代表自己,右邊是一個“二”,代表身邊的別人,仁的要求就是不僅要考慮自己,更要考慮別人,經常考慮別人或則事事都要考慮別人就是我們經常講到的換位思考。

孔子強調仁,不僅要考慮別人,還要考慮別的生物,“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是孔子仁慈的具體體現,不用大網撈魚,因為大網撈魚容易使魚類滅絕,不用弓箭撲捉歸巢之鳥,因為鳥兒鳥巢中還有嗷嗷待哺的幼鳥,這種仁愛思想與今天我們倡導的“命運共同體”何等相似。“一蟲一蟻,不忍傷殘”的道德情操說明我們的先人們很早就認識到了生態環境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這些關於對自然要取之以時、取之有度的思想,在倡導“命運共同體”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不貪一絲一縷是謂廉。

君子有所為而有所不為,知道該幹什麼很重要,知道不能做什麼更加重要。特別是在人生順風順水,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人要更加小心謹慎, 極處易生變,人生即無常,這是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當處在位高權重時不要太看重自己,要經常在“廉潔”方面反思自己的行為,不能因為收受別人的一瓶酒、一條煙、一張卡而“溼身”。

古語講:“得意而憂,逢喜而懼”。無論是春風得意還是飛黃騰達,都要適可而止,否則,會招來禍端。在苦心經營,努力尋覓而無所得時,突然發現你若期待的那份成功就在不遠處,也許我們會慶幸當初我們的堅持,走好今天的路,更要看清明天的方向,此即“得意回頭,佛心莫棄”。

一蟲一蟻不忍傷,一絲一縷不能貪。《菜根譚》(63)


一蟲一蟻不忍傷,一絲一縷不能貪。《菜根譚》(63)


一蟲一蟻不忍傷,一絲一縷不能貪。《菜根譚》(6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