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要死時,手握80萬大軍的左良玉見死不救,為何還被稱為忠臣

談到崇禎這個皇帝,人們經常會發出嘆息之聲。他是一個愛護子民的好皇帝,臨死前留下遺書,讓清軍可以任意處置自己的屍體,但是不要傷害百姓;但同時對於大臣們來講,他卻不是一個好伺候的君主。因為崇禎的多疑,君臣之間的關係緊張到了極點。

在明朝末年,有一個人掌握著可以左右局勢的力量,他就是當時麾下有80萬大軍的左良玉。他對崇禎的態度,可以說是當時臣子的典型代表。

崇禎要死時,手握80萬大軍的左良玉見死不救,為何還被稱為忠臣

左良玉出身貧寒,是一個草莽將軍

左良玉是個孤兒,從小由自己的叔父撫養長大。在12歲的時候因為家中貧寒、無力供養而外出當兵,雖然他作戰勇猛,屢立戰功,卻因為沒有靠山而經常受挫。

但是他的運氣還不錯,在1630年,左良玉終於遇到了自己的伯樂,那就是平督治侍郎的侯恂。經過仔細觀察,侯恂發現左良玉雖然不善言辭,卻具備作為將領的素質,於是推薦他率領人馬與當時的後金,也就是清兵作戰。

這次的機會讓左良玉開始了自己的青雲之路,不久他就成為了明朝屈指可數的幾個將領之一,手下人馬無數。

但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打仗的時候卻有兩個“邪門”之處,那就是“逢忠必勝”、“遇成必敗”,“忠”是指張獻忠,左良玉似乎天生就是他的剋星,每次相遇,都能夠將他打得落花流水;而“成”則是指的李自成,面對他的時候,左良玉似乎失去了一切神奇,成了落荒而逃的那一方。

崇禎要死時,手握80萬大軍的左良玉見死不救,為何還被稱為忠臣

君主命在旦夕,左良玉卻選擇了冷眼旁觀

從前文我們可以知道,左良玉家境不好,所以也沒有受過多少忠君愛國的教育,他的伯樂是侯恂,並不是崇禎。這就註定了他對於崇禎並沒有太深的感情。

1644年,李自成長驅直入,將北京團團包圍,困住了崇禎,在這種危機關頭,崇禎立馬想到了手握重兵的左良玉,多次下令讓他前來相助,並且封他為寧南伯,封他的兒子為將軍,甚至允諾一旦重圍得解,就讓他們家族世世代代都駐守在武昌,這就相當於把武昌給了左良玉為封地,待遇不可以說不優厚。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左良玉還是沒有直接領兵前去北京,不過上奏了一份出兵計劃。可惜,兵貴神速,還沒有得到朝廷的回覆,就傳來了京城被攻破的消息。

雖然一開始對崇禎被圍的消息無動於衷,等到塵埃落定之後,左良玉卻開始了他的表演,多次淚流滿面來表達對先帝的思念,從而贏得了一個忠臣的好名聲。

崇禎要死時,手握80萬大軍的左良玉見死不救,為何還被稱為忠臣

左良玉之所以有此舉措,完全是出於一份私心

左良玉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完全是出於私心。前文說過,李自成是左良玉的剋星。面對李自成,左良玉是未戰先怯,他害怕一旦面對對方,大敗之下,連自己手裡好不容易攢下的一點家底都保不住,到時候等著他的,肯定不是什麼好結局。

況且,雖然朝廷給予的條件優厚,但是崇禎的刻薄寡恩是出了名的,即使能夠戰勝李自成,那必定也是一場慘勝,還是會極大地削弱手中的力量。如果此時朝廷翻臉,不承認之前的承諾,自己也是無可奈何。

就是在這種心理下,左良玉最終選擇了冷眼旁觀。

崇禎要死時,手握80萬大軍的左良玉見死不救,為何還被稱為忠臣

左良玉真的就沒有一點忠君之心嗎?也不盡然

1645年,有一件事震動了南明朝野上下,那就是“北來太子案”,有一名少年,突然聲稱自己是早已失蹤的皇太子朱慈烺,後來經過數名臣子指認,判定他不過是一個冒牌貨。但是這件事卻引起了一番動盪,許多大臣都認為這是當時的弘光帝為了自己的帝位而不承認太子。左良玉更是因此率兵南下,號稱要“清君側”。

崇禎要死時,手握80萬大軍的左良玉見死不救,為何還被稱為忠臣

縱觀歷史,一旦臣子提出“清君側”這個口號,其實就是給反叛蓋上了一層“遮羞布”。左良玉帶著大軍浩浩蕩蕩地沿江而下。在到達九江後,邀請時任總督的袁繼鹹相見,想要對方支持自己,卻被嚴詞拒絕。他的部將因此暗暗潛入九江城放火,而左良玉在看到火光之後,大喊自己對不起袁公,隨後吐血而死。

左良玉的死,當然與他的早已病重有關,但是也可以從中看出,他心中瞭然,仍然保有一份羞愧之意,知道自己所作所為的錯誤之處。只能說,人性是複雜的,有時候忠臣奸臣,不過是在一念之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