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餅食文化漫談

《水滸傳》中,武松對武大郎說:“假如你每日賣十扇籠炊餅,你從明日為始,只做五扇籠出去賣;每日遲出早歸,不要和人吃酒。”

小時候看《水滸傳》,以為武大郎賣的炊餅就是燒餅一類的食物,比如我十分喜愛的鍋盔。

實際上,宋代的“炊餅”是“蒸餅”。宋仁宗趙禎即位後,為避諱其“禎”字,人們將“蒸餅”改為“炊餅”。吳處厚《青箱雜記》中說:“仁宗廟諱禎,語訛近蒸,今內庭上下皆呼蒸餅為炊餅。”

所以,炊餅在古代就是類似饅頭之類的食物。

中國古代的餅食文化漫談

餅食的來歷

隨著古代麵粉加工技術的發展,餅食在中原地區迅速發展。

漢代劉熙在《釋名·釋飲食》解釋說:“餅,並也。溲麵使合併也。”所以,古人所說的“餅食”,就是以水和麵,好像並起來的意思。

漢代時,餅的品種已有十多種,《釋名》 中就有“胡餅、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之屬”。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農業技術的進步,餅食的種類也不斷增多。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記錄了多種餅食,包括蒸餅、湯餅、胡餅、燒餅等。

到了隋唐時期,餅食在古代就十分普遍了。由於黃河流域一帶適合種植小麥,因此,以小麥製成的餅自然成為了人們的主食。唐代的長安,餅食文化十分發達,唐代的餅食商鋪很多,比如長興坊賣畢羅,輔興坊賣胡餅等等。

中國古代的餅食文化漫談

常見餅食的類型

1.蒸餅

蒸餅又稱為籠餅,也就是在蒸籠中用水蒸成的麵食,比如饅頭和包子。

汽蒸是源於中國的一種的食物製作方法。饅頭包子的起源也與汽蒸方法的發展息息相關。在新石器時期,古人就已經發明瞭用於蒸制食物的工具陶甑,陶甑能夠套在釜上使用,可以下面煮食上面蒸食。到了西漢時期,人們食用的蒸餅,做法就十分講究,餅中常包有精美的餡心。

相傳“饅頭”曾稱為“蠻頭”,與諸葛亮南征孟獲有關。北宋高承所撰《事物紀原》中說:“昔諸葛武侯之徵孟獲也,人曰:‘蠻地多邪術,須禱於神,假陰兵以助之。然蠻俗必殺人,以其首祭之,神明饗之,為出兵也。’武侯不從,囚雜用羊、豕之 肉,而包之以面,像人頭,以祠。神亦饗焉,而為出兵,後人由此為饅頭。”

包子則源於宋代。在宋代,有一種包餡蒸制面食,稱為“兜子”,它是隻緊裹一下,頂部或攢成花狀,只露出一點點餡料。

古代的饅頭皮厚餡少,包子的皮薄餡多。古代的饅頭只能是肉餡,包子的餡花樣繁多。從外形上看,包子有圓形的肉包子、菜包子、紅薯包子,還有三角形的糖包子等等。

2.湯餅

“湯餅”即需要用湯煮食的麵食。在古代,包括麵條、餛飩等等都屬於湯餅。

湯餅是漢代到唐代長安人冬季禦寒的常用食品。湯餅的花樣很多,唐代有水引餅、索餅、冷淘等,唐代長安流行著索餅的許多種吃法,如羊肉索餅、雞蛋索餅、榆白皮索餅等。其中最常食用的有雞蛋索餅,其做法是把羊肉洗淨切碎,加水煮成羹,然後以蛋清和麵粉製成索餅,然後將把索餅放入豉汁內內煮熟,加入羊肉羹、調味品即可食用,與今天的羊肉雞蛋麵類似。

湯餅是我國古代主要的節令食品,古代有正月初一、六月六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生日等特殊日子食用湯餅的習俗。比如《世說新語》中說,魏文帝曹丕的女婿何晏皮膚非常白皙,人稱“傅粉何郎”。有一年,曹丕在伏日吃湯餅,何晏用毛巾拭汗,人們才明白,何晏的皮膚白,是“天生麗質”,不是塗抹來的。湯餅慶生,有長壽之意。唐玄宗曾做過生日湯餅,唐朝去慶賀生日的人,自稱“湯餅客”。

3.煎餅

煎餅是用各種油類炸、煎、烙、煮而成的麵食,深受群眾喜愛。

南北朝時期,煎餅在北方的食用就很普遍了。在唐代,煎餅是一種常見的食品,並且製作相當考究。

煎餅在節日習俗中有著重要角色。煎餅是唐宋時期傳統節日“人日”(正月七日)的主要食品之一,《唐六典》說:“又有節日食科。謂寒食麥粥,正月七日、三月三日煎餅。”據說這種習俗與女媧的信仰有關,在整個黃河流域都有煎餅補天的習俗。人們用麵糊攤成煎餅,補天時在院子四周及屋頂上擺上煎餅 ,然後一人手持一餅 ,在院中窗前轉幾圈,然後全家一起吃煎餅。

煎餅香酥脆爽的口感,讓人食慾大增。五代時期的文人段維喜好煎餅,一餅熟就成一韻詩,被人們傳為佳話。煎餅除可卷菜料而食外 ,還可以蒸、泡 、炒等各種做法,別有一番滋味。

4.烤餅

烤餅是指將餅人爐中烘烤而成,在古代又稱熬餅,分漢餅和胡餅兩類。在這一餅文化中,體現了胡漢之間的文化交流。胡餅上有胡麻籽,因此,胡餅又稱“胡麻餅”。

《齊民要術》中記載了燒餅的製作方法:“面一斗,羊肉二斤,蔥白一合,豉汁及鹽,熬令熟,炙之,面當合起。”這種羊肉餡的燒餅,製作方法與西安回民坊的羊肉餅有很大相似之處 。

從漢至魏晉南北朝,胡餅一直是較為大眾化的麵食。到了唐代,不僅社會上層享用胡餅,在平民百姓中也十分受歡迎。《太平廣記》中說:“求說道法,老人即以明珠付童子,令市餅來。童子以珠易得三十餘胡餅。”賀知章住在長安的宣平坊,鄰居有一老人有道法,有一次賀知章持一明珠至老人處,可見當時胡餅在長安城十分普遍。

大詩人自居易有一首《寄胡餅與楊萬州》詩,其雲:“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與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

宋代時,胡餅仍然十分盛行,在東京的夜市上,甚至在宮廷大宴上都可以見到胡餅的身影。

烤餅的最大特點是攜帶方便,可以長時間貯藏,是古代旅人必不可少的乾糧。

到了宋代之後,餅的含義非常根本性的變化,非平面狀的麵食,無論是否包餡,都不再稱為餅,並且在製作方法上,以烤為主,以蒸、炸為輔,這種觀念一直延續到現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