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道德經》:正直也不能過頭

讀懂《道德經》:正直也不能過頭

大家好,我是橙先生。這篇文章,繼續記錄了我對《道德經》的學習感悟,此外,我希望大家能夠理解,以下文字並非金科玉律,供同伴交流,供日後我自己再次迭代。

(一)

原典: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譯文:用堂堂正正的方法來治理國家,用奇謀詐略來指揮作戰,用不擾害百姓的辦法來治理天下,才能取得成功。我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根據下面這些:天下禁忌越多,百姓就越貧窮;百姓的利器越多,國家就越昏亂;百姓的技巧越多,怪事就越增加;法令越繁苛,盜賊反而更多。

所以聖人說:“我無所作為,百姓就自我化育;我愛好清靜,百姓就自己端正;我不張羅折騰,百姓就自然富足;我沒有過多欲望,百姓就自求淳樸。”

我的理解:老子生活在春秋末年,諸侯混戰,俗稱“春秋無義戰”,都是為了土地兼併和奴隸百姓而進行的戰爭。老子的很多思想都是對統治者提出的要求,強調“無為而治”,減少對統治的干預,對老百姓要踏踏實實,不耍心眼。

“民自化,民自正,民自富,民自樸”,顯示了老子對人民過上富足安康,樸素自然生活的主張。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反映了老子實事求是的態度,以道治國,而用智謀巧計贏得戰爭勝利。

(二)

原典: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譯文:人君政施寬厚,人民自然淳樸;政施苛察,人民就會狡詐。災禍啊,幸福依傍著它;幸福啊,災禍隱伏在它裡面。誰知道它的變化有沒有終點?福禍沒有確定的標準。正常可再變為反常,善良可再變為邪惡。人心的迷惑,由來已久了。因此,聖人端莊方正而不傷人,稜角分明而不害物,直率而不無所顧忌,明亮而不光芒耀眼。

我的理解:這段話在我看來主要就是要把握一個“度”,福禍相依,事物處於不斷的變化發展之中,今天讓我高興的事情明天可能是讓我哭泣的事情,今天得到了和氏璧,明天卻可能成為掉腦袋的理由。

不是災禍平常就遠離了我們,而是我們平常的生活不足以讓災禍看得上,當一些不良的習慣日以繼夜的積累時,量變終究導致質變,讓災禍看得上你。

“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有人說,我就是一個直人,直腸子,有什麼說什麼,遲早得為這份“正直”吃大虧,“直而不肆”,正直也不能過頭呀,聰明人都是點到為止,非得打破砂鍋問到底,就沒意思了。

(三)

原典: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譯文:治理百姓,事奉上天,沒有比吝惜更重要的了。正因為吝惜,可以說是早有準備;早有準備,就能不斷積累稟賦。不斷積累稟賦,就沒有什麼不能克服的;沒有什麼不能克服的,就沒有人知道他的極限;誰都不知道他的極限,他才可以擔負起治理國家的重任。掌握了治理國家的根本原則,才可以使國家長治久安。這是加深與穩固根基,以求長生久存的道理。

我的理解:俗話說“厚德載物”,看到老子這段話,我想再明顯不過了。如何“厚德”,老子提倡“吝嗇”,愛自己,才能增強自身的修養和能力,讓自己沒有極限,從而能夠肩負起社會事務。

這個“嗇”並非今天的小氣,古意是“愛惜”和“節儉”的意思,從老子強調“無慾”來看,當做節儉理解更為恰當。

節儉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不斷積累,從而越來越富有。節儉是一個人積累的必備品德,只有節儉錢財才能發家致富,只有對自己節儉才會兢兢業業,減少過度享樂的麻煩,從而保持心靈的純粹和安寧。

(四)

原典: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譯文:治理大國,就像煎烹小魚一樣。用大道來領導天下,那些鬼怪就不能顯靈了。不僅鬼怪都不顯靈,神也不能干擾人了。不僅神不會干擾人,聖人也不會干擾人。神和聖人都不干擾人,因此自然的稟賦就都回到人民身上了。

我的理解:“治大國,若烹小鮮”久為流傳,在今天的我看來,這才是“無為而治”的最高體現。要做到這一步,對一個國家,需要用制度管理,也就是依法治國,原來依法治國的制度就是“聖人的教導”。對於一個公司,也是靠流程和制度管理,拋開掉過度的人爭,人鬥,進而人傷。對於家庭,那就是樹立良好的家風,家風養人,如同厚德以載物。

(五)

原典:大國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譯文:大國如同居於江河的下游,處在天下雌柔的位置,充當天下的會集之地。雌柔常以安靜守定而勝過雄強,因為安靜才可處於下位。所以,大國對小國謙下忍讓,就能取得小國的信賴;小國對大國謙卑恭敬,就能見容於大國。

所以,有時大國靠謙下而取信於小國,有時小國因謙卑而取信於大國。大國不過是想網羅小國,小國不過是想歸附大國。這樣兩者都能實現各自的願望,而大國尤其應當謙下忍讓。

我的理解:這段話蠻有意思,有些人說,老子你讓我們一直忍忍忍,什麼時候才能忍到頭,美國欺負我們難道我們還要當縮頭烏龜?老子你這觀點不對!

真的不對嗎?我怕是你自己壓根沒理解老子的話。

理解老子的話,首先要弄清楚老子說話的高度,他站在怎樣的一個位置說的話,這才是讀懂老子的關鍵。

老子站在何處?以聖人治國,老子所言是大國守成之道,非兵家必爭之勇。

運用老子思想安身、治國、謀天下之利,不可不分析自我,我對內處於圓滿狀態還是成長狀態?我對外處於人上人還是不上不下又或者毫無地位可言?不清楚這些具體的情況就想“一招鮮,吃遍天”,是不切實際的。

為誰忍耐為誰痛?狹路相逢勇者勝。但請記住“勝者先勝後戰,敗者先戰後勝”,這叫“不打無準備之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