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19年獲得19個諾貝爾獎,都是些啥?

2001年,日本宣佈要力爭在50年內出30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當時被批為“口出狂言”。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又一次頒發給日本人。#日本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

19年,19個諾貝爾獎得主。日本拿獎的步伐走得很穩健。現在看來,30年30個應該不成問題。

但每一次日本人獲獎,都在中國互聯網上引發一層波瀾與口水。但很少有人系統看過,日本所獲的諾貝爾獎都是什麼成就。連是什麼都不知道,何談討論?

那麼這裡先得做一番基礎的梳理工作,用普通人也能看懂的語言,簡要列舉一下這19位獲獎者及其成就。

並且附上他們取得主要成就及獲獎時的年齡,以及獲得成就時的工作單位。畢業院校與工作單位不同的也附註一下。

【物理學獎,8人】

2002 小柴昌俊(76歲)

東京大學宇宙射線研究所

領導證實了太陽電子中微子與理論預言的差值,1987年(61歲)在神岡地下實驗室第一次截獲由超新星(SN1987A)爆炸所釋放的中微子,打開了天體物理中極為重要的中微子窗口。

2008 小林誠(64歲)、益川敏英(68歲)

名古屋大學博士(72/67)畢業,京都大學理學院助教

1973年,小林誠(29歲)和師兄益川敏英(33歲)提出了“小林-益川理論”,認為宇宙中正反粒子的“對稱性破缺”原因是夸克的反應衰變速率不同。他們還預言存在6種夸克。

到1995年,6種夸克都被發現。2001年,日本和美國科學家確認了“小林-益川理論”。從而成為基本粒子物理學的一種基礎標準理論。

南部陽一郎(87歲、美籍)

1952年東京大學博士畢業後赴美普林斯頓研究院,1956年起任教芝加哥大學,1970年加入美籍。因60年代對對稱性破缺的早期研究獲獎。

2014 赤崎勇(85歲)、天野浩(54歲)

名古屋大學教授、博士

1989年,師徒兩人(60歲、29歲)在世界上首次實現氮化鎵的PN結,為製造藍光LED奠定基礎(此前只有紅色和綠色LED)。

中村修二(60歲、美籍)

日亞化學研究員,德島大學電氣工程碩士

1991年獲得氮化鎵成長關鍵技術(37歲);1993年,實現藍色LED商品化。紅、綠、藍混合進而可以得到白光,“照亮了21世紀”。2000年後辭職赴加州大學巴巴拉分校,加入美籍。

2015 梶田隆章(56歲)

東京大學宇宙射線研究所

1998年(39歲)在神岡地下實驗室發現中微子振盪現象,並因此證明中微子具有質量

【化學獎,7人】

2000 白川英樹(64歲)

東京工業大學助教

1977年(41歲)首次合成出導電的聚乙炔薄膜,此後在筑波大學繼續研究發展導電性高分子材料

2001 野依良治(63歲)

京都大學博士畢業,名古屋大學教授

1980年(42歲)對手性不對稱合成領域的研究,大幅提高合成催化效率

2002 田中耕一(43歲)

京都島津製作所分析測量事業部生命科學研究所主任工程師

東北大學電氣工學本科畢業

1985年(26歲)發明用激光轟擊,使生物大分子分離,便於質譜分析的方法

2008 下村脩(80歲)

名古屋大學有機化學博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約翰森實驗室博士後

1961年(33歲)博士後期間發現綠色螢光蛋白(GFP),後成為現代生物科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工具

2010 鈴木章(80歲)

北海道大學工學部應用化學科教授

1979年(49歲)發現鈴木偶聯反應,在有機合成中的用途很廣

根岸英一(75歲)

美國雪城大學助教(東京大學本科,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

東京大學工學部畢業、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課程修了(Ph.D.)、普渡大學教授

1976年至1978年(41~43歲)發現根岸耦合反應,這些化學工具極大地促進了製造複雜有機分子可能性

2019 吉野彰(71歲)

旭化成研究員

1985年(37歲)實現鋰電池石墨負極。沒有鋰電池,也就沒有現在的手機、電動車、移動互聯網。

【生理學或醫學獎,4人】

2012 山中伸彌(50歲)

京都大學再生醫科學研究所教授(大阪市立大學醫學博士)

2007年(45歲),他的研究團隊發現誘導人體表皮細胞使之具有胚胎幹細胞活動特徵的方法。此方法誘導出的幹細胞可轉變為心臟和神經細胞,為研究治療多種心血管絕症提供了巨大助力。這一研究成果在全世界被廣泛應用,因為免除了使用人體胚胎提取幹細胞的倫理道德制約

2015 大村智(80歲)

北里大學教授(東京大學藥學博士、東京理科大學化學博士)

1975年(40歲)與默沙東研究所合作發明低毒生物農藥阿維菌素。在微生物代謝、生物合成、基因分析、篩選天然活性物質等諸多領域也有卓越貢獻。

1983年後,阿維菌素的衍生物伊維菌素用於在非洲和拉美徹底防治盤尾絲蟲病(河盲症)取得了巨大成功,將幾千萬人從失明的危險中挽救出來。

因此大村智與伊維菌素研究者美國默沙東研究所威廉·坎貝爾、青蒿素髮現者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共享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獎。

2016 大隅良典(71歲)

東京大學副教授

從1988年後研究細胞自噬機制,在1992年(47歲),找到了15種和自噬有關的基因。1996年後任日本國家基礎生物學研究所教授。

大隅的工作被認為是現代自噬研究的基礎,與衰老、帕金森、腫瘤、肌肉病變及神經退化性疾病等密切相關。

2018 本庶佑(76歲)

京都大學教授

1992年(50歲)發現“PD-1阻斷”機制,對不同類型的癌症抑制療效顯著。截至目前,共有5款不同的PD-1抑制劑在中國獲批上市。在全球獲批的適應症已經接近20個。

可以看出,這些獲獎內容多是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末~90年代初經濟繁榮時期的成果,

除了極少數重大成果,諾貝爾獎往往要經歷20~30年的驗證期,證明該項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科學效應或者社會效益,才會頒獎。從具體成果類型上看,可以分為四類:

1、少數的年輕天才。如理論物理學獎的小林-益川理論預言、化學分析儀器的田中耕一(本科畢業的普通工程師因剛工作時的無意發現而獲獎,幾乎成了都市傳說)

2、依靠大科學工程。如東京大學宇宙射線研究所的神岡地下實驗室,這是在岐阜縣飛驒市神岡町的茂住礦山一個深達1000米的廢棄砷礦中建造的大型中微子探測器,已經出了2個諾獎。

3、獲獎類型的主流,還是依賴踏踏實實的基礎研究和不懈努力,在多個研究領域展開探索,才能在科研黃金成果期收穫重要成就,並在後來獲得眾人肯定。

4、除了純科學研究,還有日本突出的類型,那就是產業機構、公司面向實際應用的研發,包括醫學獎的多項造福人類成就,更包括鋰電池、LED這些改變人類日常生活的消費產品。

歸根總結,35~50歲是科研人員出成果的黃金時期,再經過20~30年的驗證,往往要到耄耋之年才能獲獎。

從本質上來說,21世紀初平均一年一個的諾貝爾獎,是對日本黃金年代的緬懷與褒揚。

幾十年前中國的經濟水平、科研投入、人才規模是個啥樣,大家也都瞭解。

所以只有70年代舉國之力的尋找瘧疾特效藥的工程,拿到了諾獎。同樣是30~40年的驗證期。

今天依託經濟發展的底子,中國科技投入已經接近2萬億,並在2013年超越日本,僅次於美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2.19%,超過2017年歐盟15國2.13%的平均水平,也接近經合組織(多為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

各機構、高校、公司的實驗室裡,眾多海龜、傑青、優青正在拼命搗鼓我們還不得而知的東西,總會能逐漸孕育出一些為學界乃至商業認可的科研新成就。

但要想獲獎,那還早著呢,大概要到2050年之後,才能看到中國批量獲獎的消息——獎勵我們今天和明天的一些成就。

圖1:安倍電話祝賀吉野彰

圖2:小林誠、益川敏英、南部陽一郎,因對稱性破缺的研究獲2008年物理學獎

圖3: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因發明藍光LED獲2014年物理學獎

圖4:默默無聞的43歲工程師田中耕一,因本科畢業剛入社時的偶然發現獲得2002年化學獎,成了都市傳奇。

圖5:山中伸彌,2012年因5年前的重大新成果獲醫學獎,屬於少見情形。

圖6:大村智,因防治盤尾絲蟲病的貢獻,獲2015年醫學獎。

圖7:大隅良典、本庶佑(下),分獲2016、2018年醫學獎

日本19年獲得19個諾貝爾獎,都是些啥?
日本19年獲得19個諾貝爾獎,都是些啥?
日本19年獲得19個諾貝爾獎,都是些啥?
日本19年獲得19個諾貝爾獎,都是些啥?
日本19年獲得19個諾貝爾獎,都是些啥?
日本19年獲得19個諾貝爾獎,都是些啥?
日本19年獲得19個諾貝爾獎,都是些啥?
日本19年獲得19個諾貝爾獎,都是些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