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家節倍思鄉,我的家鄉令旗塘


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從古到今,思鄉是中華兒女最質樸最濃烈的不老情懷,從王維“君從故鄉來,應知故鄉事”的牽掛到杜荀鶴“驅馬傍江行,鄉愁步步生”的鄉愁;從季羨林《月是故鄉明》到張抗抗《故鄉在遠方》;從余光中的《鄉愁》到李谷一的《鄉戀》,如此等等,無不從平仄和韻律中滲透出恬靜、淡淡的鄉愁,從文字和音符裡參悟到濃烈、深深的思戀。

每逢家節倍思鄉,我的家鄉令旗塘


家鄉,是我們每個生命的“原產地”。二十八年前, “家鄉”就因我背井離鄉而割裂,家在北上廣,鄉在令旗塘。網曰:無論走多遠,我們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我想,不管走多遠,我們都別忘了生命的起點。

我生命的起點是令旗塘,那是湘江西側的一個小山村,南接龍湖,北抵洞庭,家鄉山清水秀,人傑地靈,一條小溪由東向西潺潺流過,把馬鞍塘、令旗塘和荷花塘連成一道美麗的風景,小溪上有石拱橋,水溪兩邊是高低有序的梯田,四季各有神韻,春季道道綠波,春天荷香四溢,秋時滿地黃金,若是那銀裝素裹的冬天,樹成了瓊枝玉葉,山腳下一棟棟錯落有致的中式別墅,灰磚黛瓦、粉裝玉砌,一副標準的中國山水畫。

每逢家節倍思鄉,我的家鄉令旗塘


每到夏季,家家都會把竹鋪子搬到池塘邊上乘涼,小伢子小妹子都會乖乖的躺在上面,奶奶們不急不緩地搖著那蒲葵扇,講著那神秘又古老的家鄉故事……

令旗塘,形如其名,塘的主體象一面旗幟的旗面,一條小溪猶如旗杆由東向西緩緩流過,塘面波光粼粼的水池,魚翔蝦躍,滿池荷葉,蓮香四溢 。流水潺潺的小溪內水草象彩練一樣隨水飄舞,兩岸楊柳依依,勤勞的百姓在小溪上架起了多座小石橋,方便耕種和往來,試想,在一碧無窮的稻浪中,一座古樸簡約的小石橋橫臥綠海中,是何等的詩情畫意。特別是春天的桃花坡,千枝萬樹的,就像一片燃燒著的火海,春天的萬物,彷佛都為它炙熱而嬌豔的色彩所融化般,桃花坡無愧人們的厚愛,“桃紅容若玉,定似昔人迷” ,滿樹和嬌爛漫紅,萬枝丹彩灼春融。那真是“若是人間四月天,不遜王母蟠桃園”。

每逢家節倍思鄉,我的家鄉令旗塘


家鄉人們世代在這裡休養生息,安居落業。塘的北面修建了洪山廟,供奉眾仙,世代香火不斷,只可惜文革破“四舊”時被拆除了,所幸是幾棵五六個人也抱不過來的古樟樹依然生機勃勃,茂密參天,像一把撐開的巨傘,又像一個神話中的巨人一樣日日夜夜守護著我們的家。

而今,家鄉的人民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圍繞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切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統籌推進農村全面發展,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家鄉人民依託銅官古鎮、靖港古鎮、喬口漁都和千龍湖溼地公園等旅遊項目,摸索農旅融合的發展路子,併發揮臨近長沙的區位優勢進行產業對接,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和農業旅遊等項目,利用山水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祛除鄉村生活陋習,治理美化鄉村生活環境,弘揚鄉土氣息的優秀傳統文化,鄉鄰和睦,鄉風文明,以觀光農業為龍頭的各種越來越興旺,旅遊越來越紅火,環境越來越優美,村民越來越幸福,家鄉已為真正成為了山清水秀、天高雲淡、風景如畫的充滿希望的田野和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真正成為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真正成為了美麗鄉村建設的標杆和典範,家鄉人民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用實際行動譜寫了新時代鄉村發展的新篇章。

每逢家節倍思鄉,我的家鄉令旗塘


後記(今日小年)

街頭巷尾嬉戲的小孩又點響鞭炮聲,一年又過去了,小年一到,年味愈濃,提醒著每一個遊子,歸期已至。忙碌了一年的你,是否已經踏上了回家的路;又或者日漸年邁的父母,是否還在等待在外漂泊的孩子?

於是我想,今年雖沒賺多少錢,還是要早點回去,家裡有棟瓦屋,打掃一下灰塵,貼個對聯,掛個燈籠,年後再把屋子的瓦揀一下,房前屋後栽點果樹,種些小菜,還是會有收穫的……

每逢家節倍思鄉,我的家鄉令旗塘


背上行囊,踏上歸鄉的列車。無論路途多遠,風雪多大,都阻止不了遊子回家的心情和腳步。心懷重逢的期待,積攢著太多的思念,穿越人海,擠上列車,回家過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