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裡那個用扇子遮臉的人

《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的十大名畫之一。


在這幅五米多的名畫中,攬括當時的民俗、人情、文化、風土、市容市貌、建築等,堪稱絕品。


作為國寶級藝術品,自然引來無數人對它的臨摹、研究,因此在畫中也發現了無數讓人驚歎的場面和有趣的細節。


《清明上河圖》裡那個用扇子遮臉的人


在《清明上河圖》中,所描繪的人物數以百計,在南來北往、東行西走的人中,有做生意的,有遊玩的,有迎新娶妻的,還有碼頭髮貨的,總之包括了各色人等。

如果放大幾十倍,我們會發現在絡繹不絕的人群中,有一個人特別突出。


《清明上河圖》裡那個用扇子遮臉的人


這人站在街市上,刻意拿一柄扇子遮住了自己的臉。


再看旁邊,馬上所騎之人目光似乎正看向遮臉的人,這副古怪的神情,給人感覺似乎是他不想見人。

這是為什麼呢?


《清明上河圖》裡那個用扇子遮臉的人


這在古代,其實是極為正常的。

古時候,如果在街上遇見不想打招呼的熟人,就用扇子擋住自己的臉,此種行為被稱為“便面”。


一則,避免雙方打照面時那種尷尬的情形。

二則,也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這在當時不僅不是無禮的行為,反而是禮貌之舉。


《清明上河圖》裡那個用扇子遮臉的人


據《漢書·張敞傳》: “時罷朝會,過走馬章臺街,使御吏驅,自以便面拊馬。”

關於便面, 顏師古注: “所以障面, 蓋扇之類也。不欲見人, 以此自障面則得其便, 故曰便面。亦曰屏面。”

後亦泛指扇面。


可見,所謂“便面”,最開始其實是古代的一種扇子,最早出現於先秦兩漢時期。


《清明上河圖》裡那個用扇子遮臉的人

先秦兩漢時期,形為半規形,似單扇門,又名“戶扇”,最早以細竹篾為材,材料多變,有布錦絲絹。

當時的帝王將相、平民百姓都使用便面。

四川出土的漢畫像石中的《伏羲女媧交尾圖》中,伏羲大帝便一手託日,一手執便面。


《清明上河圖》裡那個用扇子遮臉的人

△唐《高逸圖》


在唐末書畫家孫位創作的《高逸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最左邊就有一位拿著便面的,此人正是“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

此外,據傳阮籍連吃飯、喝茶都拿著便面。

不只是阮籍,魏晉時期,便扇成為風雅之士的摯愛,在相關壁畫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當時的人們吃飯時拿著便面的場景。


《清明上河圖》裡那個用扇子遮臉的人


宋時已不多見,逐漸被摺扇所取代。

雖然細竹篾做的便面慢慢消失了,但是,便面作為扇子的通稱以及一種禮儀之舉卻一直保留了下來。

所以,一直到清朝,文人墨客中的詩文中都會出現有關“便面”的字眼。


《清明上河圖》裡那個用扇子遮臉的人


宋朝詩人楊萬里在《誠齋荊溪集序》中就有“自此,每過午,吏散庭空,即攜一便面。步後園,登古城”的記載。

金人党懷英在《上皇書扇後》一詩中也有“便面團圝字點鴉,天風吹墮委塵沙”的字樣。

而清朝的孔尚任在《桃花扇·寄扇》中也出現了“便面小,血心腸一萬條;手帕兒包,頭繩兒繞,抵過錦字書多少”的描寫。


《清明上河圖》裡那個用扇子遮臉的人


今天也有人用扇來遮擋臉部的行為,但這大多是偶爾的玩笑之舉,不像古人將之作為一種禮儀之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