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孩子應養成這6個習慣,將來上小學後更容易脫穎而出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現在很多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都有或多或少的壞毛病,比如做事拖拉、學習不自覺、上課走神、做小動作等等,看似是當下才有的毛病,其實根源早在幼兒園時期就已經埋下。

想要孩子上學後更省心,家長一定要抓住孩子學齡前最關鍵的幾年,狠心讓孩子養成這些習慣。


學齡前,孩子應養成這6個習慣,將來上小學後更容易脫穎而出


1. 承擔自己的責任

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當我們過度幫助孩子的時候,就剝奪了他們成長的權利。”

父母不要覺得孩子還小,就不允許孩子自己動手,對孩子的一切都採取包辦、代勞的態度。這種包辦等於親手剪斷孩子的翅膀,孩子又怎麼能夠自由翱翔?


學齡前,孩子應養成這6個習慣,將來上小學後更容易脫穎而出


連自己的生活起居都照顧不好的孩子,又怎麼能有主動學習的勁頭呢!所以,在生活自理方面,家長必須狠心放手,多給孩子機會嘗試,趁孩子的可塑性強的時期,幫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將來上學後也就不用父母事事操心了。


學齡前,孩子應養成這6個習慣,將來上小學後更容易脫穎而出


2. 和家長、老師、同學溝通的習慣

現在大部分孩子都生活在“6+1”的家庭,所有人圍著一個寶貝打轉,孩子只會發號施令,不懂得平等交流。再加上缺乏和陌生人打交道的機會,造成許多孩子在外人面前不會表達,也不敢表達。慢慢就養成了“窩裡橫,外面慫”的性格。

家長平時要多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多給孩子發表意見的機會,遇到問題要用平等、和善的態度去商量,不要強制孩子聽從自己的意願,也要向孩子灌輸正確的溝通方式,既不隨意向人屈服也不霸道自私。


學齡前,孩子應養成這6個習慣,將來上小學後更容易脫穎而出


3. 尊重別人

被家長過多寵愛的孩子,通常也比較霸道、自我中心。這樣的孩子在家不尊重父母長輩,出門也不可能尊重別人。所以,家長不應該過分地寵溺孩子,要告訴孩子只有把別人放在心上,別人才會對你友好。

家長要從小事做起,在日常也要注意使用禮貌、文明的語言,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比如讓孩子拿東西要說“請”,孩子拿來以後對孩子說“謝謝”。孩子在講禮貌的家庭中成長,以後也自然會成為謙謙君子。


學齡前,孩子應養成這6個習慣,將來上小學後更容易脫穎而出


4. 做事專心

專心主要是要保護、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家長要減少孩子“被分心”的影響,比如孩子在玩玩具、看繪本時,家長不要隨意去打擾。孩子的小書桌上也不要擺放太多東西,減少孩子在做事時被其他事物分心的可能。


學齡前,孩子應養成這6個習慣,將來上小學後更容易脫穎而出

平常,也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培養專注力的遊戲,比如拼圖、連線、走迷宮、找不同等。



5. 端正姿勢

俗話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事或者學習的時候,身體的姿勢不端正,不僅影響身體,而且也會影響做事的效果和態度。

尤其是看書、寫字、畫畫的時候,隨意的姿勢不僅無法幫孩子端正態度,而且也很難寫出好看的字。


學齡前,孩子應養成這6個習慣,將來上小學後更容易脫穎而出


6. 管理自己的習慣

孩子自我控制力比較弱,所以就更需要家長幫助孩子約束行為,養成更好的行為習慣,長大才能有較強的自律性。

家長可以幫孩子制定一個習慣表,將一些每天需要完成的事情列出來,比如飯前洗手、睡前洗臉刷牙、每天閱讀一小時等,孩子每完成一件事就可以貼一個小紅花,慢慢孩子就可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了。


學齡前,孩子應養成這6個習慣,將來上小學後更容易脫穎而出

而且,最好能經常帶孩子看一些好習慣、好性格類的動畫片和繪本,讓孩子能理解“為什麼我要這樣做?”幫孩子接受這些好的行為和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