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陽縣:太極山城合奏“五扶勵志”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陰霾逐漸散去,生機盎然的春天已經走來。歷時5年“大戰”,旬陽縣累計脫貧169個村37995戶121807人,貧困發生率由24.45%降至1.47%,讓佔全市16%的貧困人口順利脫貧,摘掉了18年的“國家級貧困縣”帽子,為開啟高質量發展、闊步奔小康增添了春天般的活力。

在這一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事業中,旬陽縣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落實精準扶貧脫貧方略,以“兩不愁三保障”為基礎,以扶貧扶志激發內生動力為重點,以建強基層黨組織為中心,以穩定產業就業為保障,探索出了一條扶貧、扶志、扶智、扶正、扶長的“五扶勵志”新路徑,構建穩定脫貧長效機制。

出實招“扶貧”,加速脫貧步伐。集團作戰,36名縣級幹部擔任戰區指揮長,300名科級幹部擔任總隊長,850餘名幹部擔任駐村工作隊長或者第一書記,132個部門7100餘名黨員幹部對4.1萬戶貧困戶全覆蓋包抓。解決“兩業”保增收,採取“支部引領·村社合一”形式,成立村級合作經濟組織470個,吸納8000多戶貧困戶入社,戶均年分紅3900元;探索“2+3+X”扶貧產業發展思路,帶動33982戶117901人依託產業脫貧致富;建村級勞務公司277個,有組織派遣貧困勞動力1.8萬人,人均年增收5萬元以上。

破陋習“扶志”,激發內生動力。精神貧困更難扶,旬陽縣把扶志作為激發內生動力有效載體,創新推出“誠孝儉勤和”新民風建設,規範管理紅白喜事;在全縣12萬戶家庭開展“續家譜立家規傳家訓正家風”活動,建立道德模範褒獎機制;探索道德評議解決“等靠要”思想,每村每季度開展一次“群眾說、鄉賢論、榜上亮”道德評議活動,對評出的先進典型通過“善行義舉榜”宣傳褒揚,對評出的後進典型在“曝光臺”內點名亮相,一人一事一策,幫扶教育轉化,做有志氣的人。

多措施“扶智”,提升脫貧技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旬陽縣以“學技術、興家業、當先進”活動為載體,統籌職業培訓資源,綜合運用現場觀摩、實踐操作、院落會議等方式傳授知識,讓有勞力者每人能夠掌握一門以上實用技術,變“輸血”為“造血”;對全縣4.5萬個在冊貧困勞動力“點對點”幫扶培訓,組建技術專家、扶貧幹部、職業農民三支隊伍,啟動“扶貧課堂”;分行業、定期開展業務技能培訓,把貧困群眾培育成有本領、懂技術、肯實幹的勞動者,使其明白“萬貫家財不如薄技在身”的道理。

標本兼治“扶正”,優化脫貧環境。旬陽縣把社會治理作為護航脫貧攻堅的金匱利器,探索出黨建引領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工作機制,以法治教育懲歪風、德治正風添動能、自治固本激活力,三力並舉、合力克難,破解了基層治理“手段軟”、矛盾化解“腸梗阻”、定紛止爭“效能差”等難題,提升了基層社會治理能力;探索出司法、行政、道德“三力聯調”鄉村調解新途徑,最大程度打開心結、化解矛盾,促進和諧穩定;探索“上門立案”解決群眾“官司難打”的問題,“訴調對接”提升公信力。

發展經濟“扶長”,確保持續發展。脫貧離不開強有力的物質保障,旬陽縣緊扣“一強五好”陝西強縣建設目標,立足當前、著眼長遠,聚焦轉型升級、綠色崛起,振興現代農業,壯大集體經濟,培育經濟增長點,構建穩定脫貧長效機制。發展新型工業化築牢財力支撐,大力發展富硒食品、生物醫藥、清潔能源、先進製造四大產業,提升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質量,增強縣域經濟實力;遵循“農民自願入股、社會各方扶持、合作統一經營、收益合理分紅”原則,實現集體經濟與貧困戶增收共贏;大力發展民生事業,確保幼有所育、病有所醫、老有所養,提升貧困群眾的幸福感。(通訊員 何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