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戰”的真正奧妙其實在這裡

很多人在解讀背水一戰的時候,並沒有把精髓點透,因為幾乎所有人都把注意點放在背水結陣這個環節上。按照兵法來說,安營紮寨最好是背靠山,面對水。背靠山,就可以防止敵人從後面偷襲,而前方有水,可以滿足軍隊的水源補給。但韓信在這一戰裡打破常例,讓軍隊背靠水來安營紮寨。可背水而陣,敵人一殺過來,若是打不過,連逃都逃不掉。

韓信打贏這仗以後,他手下的將領也問他為什麼如此安排。韓信就跟他說,兵法裡面還有一句話,叫做“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把軍隊放到一個絕境當中,他們在危機的情況下,就會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出來。

“背水一戰”的真正奧妙其實在這裡

韓信畫像

但是,這一戰的關鍵,恰恰不在這裡。如何真正的把這一戰的精髓給吃透,我們從頭給大家講起。

背水一戰之前,韓信和張耳兩個人去剿滅不肯順服劉邦的陳餘和趙王勢力。戰場在今天的河北地區的西部邊陲。當時趙軍駐紮在井徑口以東,韓信要率領著軍隊從西突破井徑口往東進。在離井徑關以西30裡地,韓信把軍隊給停下來了。半夜時,他開始調兵遣將。

“背水一戰”的真正奧妙其實在這裡

韓信做的第一件事是先選調了兩千名精銳騎兵,讓他們每一個人手裡拿一面赤紅色旗幟,繞到趙軍,到遠處的小山坡上守著。然後告誡他們,“明天天一亮,我就會率領軍隊把趙軍引誘出來,一旦你們看到趙軍傾巢而出,就抓緊攻佔趙軍的軍營。進去以後你們就做一件事情——把趙國的旗幟全部拔掉,換上我給你們的這個赤紅色的旗幟。這個赤紅色的旗幟,代表著韓軍,代表劉邦。”

緊接著,韓信又做了第二個部署。他派一萬人作為先前部隊,到達井徑關的一條河流邊上,在水邊安營紮寨,這就是背水一戰的那一支力量。這一萬人安營紮寨以後,天已經矇矇亮,離趙軍也很近了。所以趙軍自己的營隊裡面往外一望,看到韓軍背水安營紮寨,就覺得韓信不會用兵。

“背水一戰”的真正奧妙其實在這裡

除此之外,韓信還有第三個步驟,他讓人大張旗鼓的把自己的帥旗打出來,敲鑼打鼓來到趙軍營盤前面叫陣。趙軍一看韓信來了,就打開營門,全軍出動,想要生擒韓信。韓信當然早有安排,跟他們大戰一陣之後就假裝不敵,丟棄了自己的帥旗逃走。但實際上,這是一支誘兵,他們逃到了背水安營紮寨的那個營盤裡面去了。

趙軍一看,韓信已經走到絕境,就全軍出擊,想要殲滅韓信。等到趙軍傾巢而出以後,韓信事先安排在小山坡上的兩千精銳騎兵順勢而下,非常輕鬆地進入到趙軍的軍營之內,把所有旗幟拔掉,換上代表漢軍的赤旗。

此時的韓信正率領著背水結陣的一萬大軍與趙軍抗擊,正如他所料,這些將士們看到背後是水,要逃也逃不了,果真奮力反抗。更重要的是,過了一陣子以後,趙軍忽然發現自己軍營裡所有的旗幟都已經換成了漢軍的旗幟,馬上就崩潰了。

“背水一戰”的真正奧妙其實在這裡

大家要知道,在中國古代,很多將士行軍的時候,會隨身攜帶家屬,即便是不帶家屬,有時候也會隨身攜帶財產。看到大本營被佔,他們馬上就想到自己的損失肯定不小。更加糟糕的是,他們會想,大本營已經被佔了,趙王和其他主要人物也很有可能已經被擒了,所以趙軍的心理就這樣被擊潰了。這個時候,韓信再率領著自己的軍隊進行反攻,已經在趙軍營地裡面把旗幟插完的那兩千精銳騎兵也從殺出來,前後夾擊,把趙軍給打敗了。這才是戰爭的全部。

所以如果把整個過程仔細分析下來,這一仗韓信之所以能夠勝利,關鍵在那二千精英騎兵。背水結陣的那一支隊伍發揮了拖延時間的作用,他們為那個二千精銳騎兵爭取了時間。

“背水一戰”的真正奧妙其實在這裡

所以,如果我們看一個歷史故事,僅僅看表面,然後就生搬硬套,以史為鑑,很多時候是非常危險的。如果韓信這一戰,你簡單地認為背水結營就是取勝的關鍵,那就錯了。歷史上因為背水結營,而被擊敗的案例有很多,劉邦就曾經有一次把軍營安扎在河水邊,結果被項羽打敗。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以史為鑑,前提是一定要把歷史故事看全、吃透。

移步“姜鵬歷史沙龍”公眾號,獲取更多精彩歷史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