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古玩行業:“撿漏”與“打眼”,賣錯和買錯的悲喜兩重天

最近一部盜墓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正在熱播,不用我說很多朋友也都知道堃哥要說啥了。沒錯,“鬼吹燈之龍嶺迷窟”,據說評價不錯,豆瓣評分8.3,潘粵明的胡八一和姜超的王胖子也成了還原度最高的兩個角色。但堃哥不聊電視劇,咱不專業;但是咱們可以聊相關的行業,那就是古玩行。

特殊的古玩行業:“撿漏”與“打眼”,賣錯和買錯的悲喜兩重天

盜墓小說裡經常出現的潘家園

古玩行,顧名思義就是鑑別古玩、買賣古玩的行業。這行業太龐雜,所以今天的主題聚焦一點,就說說古玩行的特殊性。為什麼說古玩行特殊呢?因為古玩行商品特殊,店鋪特殊,買賣過程更特殊。

古玩行,商品很特殊

先說說這個行業的商品,也就是古玩本身。古玩又叫古董,乾隆之前叫“骨董”。“骨董”這一說法,目前已知的最早記載,是出現在唐開元年間張萱的《疑耀》卷五中:“骨董二字乃方言,初無定字。”

南宋理學家朱熹在他的《語類》中稱之為“汩董”,屬於音同意同字不同。而從乾隆年間開始,叫做“古玩”或“古董”。

特殊的古玩行業:“撿漏”與“打眼”,賣錯和買錯的悲喜兩重天

明弘治年黃色釉瓷器鳳紋碗

瓷器,古玩中的一大品類

古玩涵蓋面很廣,只要是年深日久的東西,不管是青銅器、金銀器、瓷器、玉器,還是字畫、碑帖、傢俱、織物等等,都可以屬於古玩。當然,這些東西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文史性、觀賞性,可供研究和收藏之用。

看到沒?這就是古玩行的第一個特殊性,商品特殊。一般行業的商品都是新的,古玩行的產品卻越老越好,越老而又品相完整越好,又老品相又好又稀缺最好,又老品相又好又稀缺再加上有很大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那就最最好了。

特殊的古玩行業:“撿漏”與“打眼”,賣錯和買錯的悲喜兩重天

古玩行,店鋪很特殊

古玩行裡的店鋪一般分為上、中、下三個檔次。上等的叫古玩店,或者古玩鋪、古董店,也是真正意義上的古玩店鋪。

這種店鋪從門面裝飾到店堂擺設,必須古雅有致,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門楣上要掛著“某某齋”、“某某堂”、“某某閣”的牌匾,最好是名人所書。大門兩側必須有體現經營特色的對聯,比如“一窺篆隸知秦漢,半向塵埃拾寶珍”,又比如“夏鼎商彝傳流千古,秦磚漢瓦羅列一堂”。

進到古玩鋪裡面,你會發現在接待上非常講究。禮貌迎客,謙遜和藹,說話文雅,對答如流。而且,古玩店往往在廳堂裡擺著桌椅,供人休息、喝茶、聊天。更講究一些的,還會專門設有雅室,方便客人安安靜靜地看貨。

特殊的古玩行業:“撿漏”與“打眼”,賣錯和買錯的悲喜兩重天

雅緻的古玩店

古玩鋪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永遠不會顧客盈門、人聲鼎沸,相反很多時候顯得有些冷清。當然,古玩行有句行話是“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這也是古玩行很大的一個特殊性。

再簡單說說古玩行裡的中等和下等店鋪。中等店鋪叫掛貨鋪,沒聽過這個詞的朋友們請自行搜索。一般來說,掛貨鋪裡有古玩,但一般是半古玩、半舊貨,是撿漏的好地方。下等店鋪就是舊貨店或舊貨攤,店裡自稱有古玩,但也僅僅是可能會有古玩,而且是店主打眼混進去的。據說,在行業中人們是不承認舊貨店和舊貨攤的古玩行身份的。

特殊的古玩行業:“撿漏”與“打眼”,賣錯和買錯的悲喜兩重天

特殊的古玩行業:“撿漏”與“打眼”,賣錯和買錯的悲喜兩重天

古玩行,最特殊的在於買賣過程

開古玩鋪,一是買進,二是賣出。這就要求開店的人具備古玩的鑑定知識,並通過長期實踐,訓練出眼力,不但能辨別真偽、優劣,推斷出年代,還能判斷出古玩的價值。所以古玩店往往都針對某個古玩方向,擁有這個方向的專業人才。因為這個行業裡想包羅萬象實在太難了。

古玩鋪的東西肯定是有真有假,還有真假未定的貨。這就涉及到古玩買賣過程中兩個大家都聽過的,象徵著一悲一喜兩重天的詞彙概念——“撿漏”和“打眼”。賣家和買家鑑定古玩的眼力不一樣,有人看真,有人看假。如果買家看真,賣家看假,而買家低價買走了真東西,這叫“撿漏”;相反,如果東西是假的,但買家認為就是真的,並且高價買走,這叫“打眼”。

特殊的古玩行業:“撿漏”與“打眼”,賣錯和買錯的悲喜兩重天

馬未都:傳說中的撿漏高手

古玩行最大的特殊性就在這裡。不管是撿漏還是打眼,都不能稱之為騙人或受騙,買賣雙方都認為是眼力問題,不能因此而起糾紛。

比如,賣家被人“撿漏”,也就是真東西、好東西當一般的東西,很便宜地出了手,絕對忌諱去找買家退回,或再報高價讓對方補錢。買家買了“打眼”貨,也就是假東西、壞東西或差東西,卻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也同樣忌諱去古玩鋪退貨。

特殊的古玩行業:“撿漏”與“打眼”,賣錯和買錯的悲喜兩重天

看到沒,古玩行裡賣家不保真不包退不包換,買家吃了虧也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你說特殊不特殊?你們是如何看待的撿漏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