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思考》学习笔记

01 看前思考

我们的大脑到底是怎么思考的?

是什么束缚了大脑的智力表现?

如何保持专注,深入思考?

02 书中金句

在当今世界,纯粹的“无脑”劳动正在消失。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脑力劳动者,我们的成功也取决于脑力劳动的质量。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说:“并不是说我有多聪明,我只是对问题思考得更久而已”。

大多数人已经把“随时随地”变成了“无时无刻”。

03 精华笔记

每天被困在邮件、电话、朋友圈和工作之间,脑子就像个皮球一样,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塞满,但是忙到最后才发现,真正重要的事情还是没有做?通过阅读《慢思考》这本书,你可以了解大脑的工作机制,也可以了解,是什么原因摧毁了大脑的智力表现。最后,作者提出了四个建议,帮助你挣脱束缚,解放大脑,提高思考能力和做事效率。

我们的大脑,到底是怎么思考的?

我们可以把人类负责认知和决策的三套脑系统,分别看作是思考脑、反射脑和储存脑。这三种脑不仅会彼此配合,也存在竞争。

思考脑用于思考精密的逻辑,进行创造性的决策,它的运转速度很慢;反射脑用于处理那些不用思考的常规事物,它可以对当下情景做出迅速的反应;储存脑主要负责信息的分类和储存,它在思考脑暂时休息的时候工作。

是什么束缚了大脑的智力表现?

第一个因素:随时在线。

当我们接收了过量的信息后,大脑就没有办法再及时处理和存储信息,也就无法再做出深度的思考和理智的决定。而且,随时在线带来的信息中,有30%到90%的内容,都跟我们毫无关系。这些无用的海量信息,不但给大脑带来了不必要的负担,还挤占了思考脑的空间,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思考。

随时在线还会导致决策疲劳。当人做出大量的选择之后,自控力、毅力和面对失败的韧性都会降低,拖延的情况也会加剧。

第二个因素:多任务并行。

思考脑一次只能处理一个主题,所以我们做不到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如果你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最终每个任务花费的时间会远远多于单任务花费的时间。因为在多任务并行的状态下,单个任务总要受到其他任务的干扰,你就要花时间去切换,还需要足够的放空时间。这样,在新任务开始之前,存储脑才有机会将重要的新信息整理存起来。两个任务越复杂,所处领域反差越大,大脑需要的休息时间就越长。另外,多任务并行还会让我们损失信息。

另外两个因素:“低水平压力”和“睡眠不足”。

如果你总是保持一种持续存在的压力,身体得不到有效放松,那你体内的压力化学物,就会长期处于较高的水平,这会给你的身体带来慢性高血压、肌肉紧张、心率过快等问题,还会抑制你的免疫系统,严重影响身体健康。随时在线就会给我们带来这种持续的低水平压力。

生物钟调节着我们体内的众多细胞,这些细胞影响着体内能量的制造和存储,体温、血压的调节,消化液和相关物质的分泌等,这些东西都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大脑和行为,也会间接地影响我们的想法、记忆、情绪等。如果缺乏足够的睡眠,大脑就会损失许多潜能。

提升效率的四个建议。

第一个,离线思考。

定期抽出一点固定的、不受打扰的时间,来完成专注的工作和沟通。

要争取离线,不仅需要坚持不懈,还需要冷酷无情地远离一切不重要的干扰。一般的时间管理,会教你用紧急和重要去区分事件,但实际上,重要的事情通常是不紧急的,要优先安排那些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以免它们有一天发展成重要且紧急的事情,不重要但紧急的事要学会拒绝,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永远都不要接受。

第二个,批量处理。

合理安排任务的基本原则很简单,就是尽可能地减少切换次数。这样就能为单任务和多任务都留出了空间,在时间上你就能比较游刃有余了。

平均来说,30分钟不受打扰地处理一个任务,效率比3个10分钟要高3倍。如果任务比较复杂,或者多个任务属于完全不同的领域,那么不受打扰的工作效率比多任务并行高4倍。所以,请你拒绝所有干扰,一次完成一个任务或者相对完整的一部分。

第三个,恢复正常的睡眠模式。

只有在睡眠期间,存储脑才找到机会整理、存储和识别那些还没有消失的信息。要让大脑发挥出最佳潜能,你至少需要8个小时的睡眠。

有的人可能睡眠质量一直不太好,那么你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建议:每天坚持在同样的时间入睡、起床。白天尽量多活动,因为如果疲劳的只有你的大脑,身体却精力旺盛,那么你就更难入睡。如果你需要在周末补觉,最好提前睡,而不是晚起,这样对睡眠模式和生物钟的干扰更小。另外,睡前一个小时尽量远离所有的屏幕,包括手机屏幕。

第四个,科学应对负面压力。

长期慢性的低水平压力,可能比一个巨大的短期挑战还要令人疲惫。所以,合理安排任务能够大大地减轻我们的负面压力。另外,在压力失控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减轻负担、增加资源。我们拥有的最大资源是我们自己,所以最重要的是要照顾好自己,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

最后,要提醒大家,改变行为背后的态度,是所有改变的基础。如果你自己都不愿意改变态度,还是像之前一样保持随时在线、多任务并行的工作模式,那么我刚才讲的这些技巧都不会起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