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遭“打擊”:這個時代,誰會最先被淘汰?

知乎上有個提問:

馬雲的經驗和1000萬現金,

二選一,你選哪個?

有人給出了一個非常形象的類比。

釋迦牟尼的經驗,10塊錢一本;

聖人孔子的經驗,10塊錢一本;

兵聖孫武的經驗,10塊錢一本;

牛頓、伽利略、愛因斯坦的經驗,統統10塊錢一本...

聽完這個比喻,我好像悟透了什麼。

換句話說,身處這個混沌的時代,

人類過往的經驗好比硬幣的正反面,

一個人的成功,除了汲取前人的經驗,

最重要的,還有好奇心,

以及持續應對變化的能力。

慘遭“打擊”:這個時代,誰會最先被淘汰?


經驗,有時候也是枷鎖

前些天,朋友問我:

你知道用什麼可以拴住大象嗎?

我心想,一個按噸計算體重的動物,

應該需要成噸的粗重鐵鏈吧。

結果他說:不,用一根細鏈子就可以。

他解釋道,原因其實很簡單。

不是因為鏈子質量好,

更不會是因為大象力氣小。

而是因為大象小時候的經驗告訴它:

“我跑不掉的。”


慘遭“打擊”:這個時代,誰會最先被淘汰?


他說,一般馴象人會在大象還很小,

沒有足夠力氣的時候,用鐵鏈將它們牢牢地綁在水泥柱或鋼柱上。

這時,不管小象怎麼掙扎,

都無法擺脫鐵鏈的束縛。

於是,慢慢的,小象便不再掙扎了。

直到長成大象。

這時即使它們可以輕而易舉地掙脫鏈子,它們也沒有想過掙扎。

因為它們被感覺經驗束縛住了。


慘遭“打擊”:這個時代,誰會最先被淘汰?



以前也講過一個關於經驗的故事:

一個家裡養著一隻藏獒和一隻鸚鵡的人要外出遠行,他把兩隻動物交給鄰居小王代為照看。

臨行前,他囑咐小王:

“藏獒可以逗,鸚鵡不能逗。”

小王在看家的過程中,

慢慢跟藏獒熟絡了。

他心想,藏獒這麼兇猛的動物都對我沒有傷害,鸚鵡應該也可以逗。

於是,憑藉著知識經驗,

他就去挑逗鸚鵡。

結果,鸚鵡說了一句話,

“藏獒,咬死他”。

這個人最後就被藏獒吞噬了。

其實,大象也好,小王也好,

因為過去學習或自身經歷,

讓他們對經驗深信不疑。

但是,經驗也不都是對的。

以往的經驗也會變成未來的桎梏。



慘遭“打擊”:這個時代,誰會最先被淘汰?


經驗是有保質期的

2010年,

改編自網絡小說《未央·沉浮》的電視劇《美人心計》大火;

2011年,

改編自網絡小說《後宮·甄嬛傳》的電視劇《甄嬛傳》大火;

2015年,

改編自網絡同名小說的電視劇《花千骨》打破了內地周播劇收視紀錄;

2016年,

改編自同名網絡小說的電視劇《微微一笑很傾城》成為全民爆款。


慘遭“打擊”:這個時代,誰會最先被淘汰?



於是,“流量明星+IP編劇”的營銷套路開始逐漸確立。

到了2017年,“流量明星+大IP”的方法論更是迎來高光時刻。

楊冪主演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全網播放量破300億;

鹿晗首秀《擇天記》,連續五週登頂全國收視冠軍;

趙麗穎主演的《楚喬傳》,更是奪得2017年微博電視劇年度劇王。

經驗帶來的成功,讓資本大量湧入。

慘遭“打擊”:這個時代,誰會最先被淘汰?


曾有媒體報道,從2014年至2018年,

網絡小說IP改編劇超過70%,

改編網劇超過60%,

其中超過半數的電視劇都有流量明星的參與。

在這個階段中,“流量明星+IP”的模式讓出品方賺得盆滿缽滿。

但到了2018年,

這個模式幾乎全面失靈。

2018年爆款網文《武動乾坤》改編的同名電視劇口碑撲街,

儘管找來楊洋主演,但豆瓣評分也僅4.4;

鹿晗、關曉彤主演的《甜蜜暴擊》更是給觀眾一記“暴擊”,

豆瓣評分如今僅2.6分;

楊冪花大力氣拍攝的“轉型之作”《寶貝兒》,票房甚至不到2500萬。

慘遭“打擊”:這個時代,誰會最先被淘汰?


而不難發現的是,

不管是大熒幕還是小熒幕上,

背離成功模式的影視劇反而獲得了觀眾認可和喜愛。

2017年的爆款電影《戰狼2》;

2018年現象級電影《我不是藥神》;

2019年爆款電影《流浪地球》、《哪吒》。

既沒有大IP,也沒有流量明星光環。

但實打實的成為了爆款。

慘遭“打擊”:這個時代,誰會最先被淘汰?


2018年,因為過分相信成功經驗,

萬達、光線、華誼三巨頭缺乏頭部爆款電影的佈局,

最終導致市值蒸發100億。

成功的經驗讓人有“求穩”的心態。

不想冒險,也不想做大膽的嘗試。

但經驗是有保質期的。

墨守成規、刻舟求劍,只會讓自己輸的很慘。




慘遭“打擊”:這個時代,誰會最先被淘汰?


經驗要分清謠言和理智

前些天看到一條消息:

味精正逐漸退出中國餐桌。

諮詢公司歐睿國際的數據顯示,

在整個中國,味精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無情拋棄。

味精的消耗量,從2013年的114.6萬噸,下降到2017年的92.2萬噸。

未來5年,還將繼續持續下降態勢。

預計在2022年降至78.9萬噸。

二十多年前,無人不食味精。

二十多年後,人人喊打味精。

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起源於1968年美籍華裔醫生郭浩民,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一篇文章。

他描述了自己去中餐館吃飯後,

突然出現四肢發麻、心悸、渾身無力、頭疼等症狀。

便猜測這可能是由於他吃的中餐裡添加了味精所致。

於是提出“味精有害論”。

但那時候中國還在求溫飽,顧不上研究味精。

而現在生活富裕了,大家對健康餐飲越來越重視,便開始抵制味精。

有媒體報道稱,中國最大的味精生產商蓮花味精已呈衰敗破產之勢。

這意味著,味精行業的生命週期已接近尾聲。



慘遭“打擊”:這個時代,誰會最先被淘汰?


但其實殺死味精的,殺死企業的,

是“謠言”,而非“理智”。

美國FDA曾在蒐集了超過9000份的文獻,和試驗數據後得出結論——

長期食用味精對人體沒有任何影響。

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在進行了大量實驗後,也慎重得出了結論:

味精作為食品添加劑是極其安全的。

也就是說,權威機構們都對味精的使用沒有任何限制。

但令人遺憾的是,這個謠言被當做事實廣泛傳播。

英敏特食品與飲料研究副總監李夢說:

“無論味精有害無害,

消費者的認知大多是基於對周邊人的觀察,以及從自己身體的感受出發,

而不是從營養學出發。

他們相信的是經驗而不是實證。”

勁爆的謠言,總是比枯燥真相更容易深入人心。

但當我們憑藉他人“經驗”做出判斷時,需要謹慎分析:

這到底是事實還是假想。




慘遭“打擊”:這個時代,誰會最先被淘汰?


經驗要在實踐中更新,

人生要在學習中前行。

任正非曾發表過這麼一段講話:

“華為公司過去的成功,能不能代表未來的成功?不見得。

成功不是未來前進的可靠嚮導。

能不能成功,在於我們要掌握、應用我們的文化和經驗,並靈活的去實踐。

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就像常有人問:

為什麼聽過這麼多道理,

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道理也需要與時俱進的去應用,

過去行得通的,不等於未來也行得通。

管理大師德魯克在《鉅變時代的管理》中寫道:

知識的本質就是不斷的變化,

今天是理所當然的事,

到了明天可能會變得荒謬絕倫。

慘遭“打擊”:這個時代,誰會最先被淘汰?


所以經驗可以用,但不要一成不變的用,要學會在實踐中不斷更新。

就像馬雲,曾公開表明自己不喜歡上海人,不喜歡職業經理人,

最怕CFO當CEO。

可最後,他還是選了職業經理氣息濃厚、有著CFO背景的張勇,

接替他坐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的位置。

慘遭“打擊”:這個時代,誰會最先被淘汰?


所以,經驗不可不信,但也不可全信。

當然,要保持對過往所有經驗都質疑的態度也不現實。

因此我們還需要不斷的吸取新知識,來保持經驗的動態平衡。

要不然,即使我們沒有做錯什麼也會輸。

就像康師傅,以為打敗了統一和今麥郎,就能提高銷量,

結果敗給了美團、餓了麼這樣的外賣訂餐平臺;

尼康關閉中國工廠,不是因為佳能和索尼,

而是智能手機的崛起,手機攝影成為大眾首選;

口香糖銷量銳減,也不是因為木糖醇,

而是消費者在收銀臺排隊時,把時間給了朋友圈和王者榮耀。

經驗有時會讓我們畫地為牢,跳脫不出時代侷限。

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學習,才能保證自己不被時代拋棄。

凱文凱利在《失控》裡說:

要成長為新物種,你就要經歷所有你不會去扮演的角色。

慘遭“打擊”:這個時代,誰會最先被淘汰?


落實到職場中,就是告誡我們:

對自己專業領域的技能掌握,或許已經遠遠不夠,

跨領域跨技能的瞭解和學習,

才能讓我們更好地適應時代的變化。

因為你永遠不知道,

未來顛覆你所在行業認知的會是誰。

所以在這之前,

儘可能讓自己掌握多個領域的技能,

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就如喬布斯所說: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保持學習的慾望,求知若渴,求賢若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