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清明:在放假、旅游的夹缝中,酒还有那么重要吗?

又到清明:在放假、旅游的夹缝中,酒还有那么重要吗?

又是一年清明节。

现在说起清明,大多都是在讨论放几天假,

要去哪里踏青,要吃什么样儿的青团,

放风筝是不是也可以安排上了?

但是,已经很少有人提到酒了。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清明和酒的渊源。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古时,清明还只是一个节气,它的前一天是寒食。在寒食这天,民间禁绝烟火只吃冷食


关于寒食节的起源,一说是源于周代的禁火制度,彰显人们

对于火的敬畏和崇拜;一说是为了纪念春秋名臣介子推

又到清明:在放假、旅游的夹缝中,酒还有那么重要吗?

春秋时期,各国纷争,介子推护着公子重耳流亡各国。《庄子·盗跖》中曾说:“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所以,公子重耳在断粮之时得以活下来。


但是,当重耳归国当上晋文公之后,介子推却拒绝了高官厚禄,自隐绵山。晋文公三请不至,便放火烧山逼他出来。然而,介子推依然不受,舍身保节,抱树自焚而亡。


又到清明:在放假、旅游的夹缝中,酒还有那么重要吗?

介子推。图源:搜狐

弄巧成拙的晋文公心中应该也是分外自责的罢。为了悼念介子推,他下令这一天禁止生火,后来便演化成了寒食节。唐代诗人卢象也曾感慨道:“子推言避世,山火逐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在这天由于不能生火,所以人们只能吃一些干粥、桃花粥、冬凌粥、子推饼(枣糕)、馓子等冷餐,还会喝一点儿醴醪来增加能量的摄入,醴醪就是古酒。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清明节是寒食的嬗变,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它传承了寒食节的习俗,又增加了更多的内涵。


清明从一个节气,变成了一个节日。

除了传统的冷食禁火之外,文人踏青、仕女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等等,还有最重要的祭祖扫墓。

又到清明:在放假、旅游的夹缝中,酒还有那么重要吗?

荡秋千。图源:花瓣@zqza2000

笔者认为,祭祖扫墓是“纪念介子推”活动的内涵的丰富。寒食节自诞生之起,就与死亡和祭奠联系在了一起。


这种对先人的怀念,从某一名人身上蔓延到自己的先辈身上,是顺理成章的。因此,清明节也成为了一个将生死紧密联系起来的节日。

又到清明:在放假、旅游的夹缝中,酒还有那么重要吗?

并且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祭祀和酒是分不开的。先秦时期,人们认为酒可以把人带进一个迷幻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他们可以和神明先祖对话。


所以,酒一直是祭祀活动中的重中之重。不过,现在的祭祖扫墓越来越删繁就简,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去的时候,不忘拎上一瓶清酒了。


旧时巡抚苑中酒,飞入寻常百姓家。

懂酒爱酒的人恐怕都对“12987”的酿酒工艺都不陌生。酱酒讲究端午下沙,但是在鄱阳湖畔的江西省却有一种在清明前后,用糯米酿制的酒,名字也简单,就叫“清明酒”

又到清明:在放假、旅游的夹缝中,酒还有那么重要吗?

清明酒。图源:网络

相传,在清朝嘉庆年间,江西省大塘乡有一养鸭的农户叫程楷,他的三个孙子都中了进士,官至督抚。所以在大塘成家还有一句谚语:“一门三督抚,五里十翰林。”


他们告老还乡之后,在家乡建了一座大宅院,每年清明前后,都会酿制大量的糯米酒。但是糯米酒不易保存,所以,他们逐渐改进酿制方法,才有了现在的清明酒。

又到清明:在放假、旅游的夹缝中,酒还有那么重要吗?

酿酒用的糯米。图源:腾讯视频

还有一种说法,清明酒自唐代时就已经有了。传说,贞观年间太宗皇帝李世民南巡到大塘,有人献当地的酒御用,唐太宗大加赞赏。又因为时值清明,所以赐名清明酒,还被定为贡酒。


有关清明酒的起源众说纷纭,传说也不只这两个。但是这种传统的佳酿,确实是当地人的宝贝。


又到清明:在放假、旅游的夹缝中,酒还有那么重要吗?

清明酒酒窖。图源:网络

严格来说,清明酒是一种配制酒。配酒用到的红酒糟甜酒酿白酒,要分开酿制。


大塘人做酒糟用的是糯米,且在酿酒开始的前两天,才将糯米脱壳。蒸煮之后,要在糯米中加上甜酒曲进行初发酵。七天之后,如果缸底有少量味甜且香浓的酒液,则说明酒糟酒做好了。


做好的酒糟要密封在坛中,封储两到三年,称为“关糟”。由于当地的水和空气中都含有一定量的红曲霉菌种,所以发酵所得的酒糟都呈暗红色,并且颜色越深,说明做得越成功。

又到清明:在放假、旅游的夹缝中,酒还有那么重要吗?

清明酒封坛。图源:腾讯视频

据当地的酿酒师傅说,如果不在清明前后关糟,而在重阳前后关糟,那样酒糟就是黄色的,酿出的酒也是淡黄色。他们称这种酒为“重阳酒”,品质要比清明酒逊色。


配制清明酒要按照红酒糟:甜酒酿:白酒=1:1:1

的比例进行配制。配制好后,再次封坛,两年后才能饮用。所以酿制一次清明酒差不多要花费四五年的时间。

又到清明:在放假、旅游的夹缝中,酒还有那么重要吗?

暗红色的清明酒。图源:腾讯视频

对于当地人来说,清明酒就是他们的“茅台”,家里娶媳妇、办满月、送老人都少不了。甚至客居异乡的人,在每年的清明前都要回来吃上一碗清明酒。


而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这天,酒似乎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感慨之余,也只能斟上三杯薄酒,祭奠逝去的先人,也祭奠与酒愈行愈远的清明。



[1] 陈光新,节令食俗采风之三 农历三月:上巳、寒食与清明,中国食品;

[2] 程茂藩,如何酿制清明酒,农村百事通,

[3] 无花无酒不清明 来说说清明与酒的那些事儿,酒说

[4] 大塘清明酒 当地人的酒席必备,南昌新闻;

[5] 丁柏峰,清明习俗及其社会功能,青海师专学报。

往期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