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引路,別替他走路

網絡上有句話,叫佛系人生的四個階段:接受父母的平庸,接受自己的平庸,接受另一半的平庸,接受孩子的平庸。

為孩子引路,別替他走路

為人父母,可能我們都已經經歷了前三個階段,但最後面對孩子的平庸時,大部分人還是難以接受、難以放下。這就促生了另一個網絡熱詞:雞娃;再加上熱度高居不下的培訓班、學區房,這些都表明,不管如何佛系,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家長們還是不遺餘力的,“望子成龍”或許本就是潛藏於內心的一種潛意識層面的慾望。

但平庸,才是人生的常態。

為孩子引路,別替他走路

對待現在的孩子,我們再不能用老眼光去看待,因為時代早已經變了。

想想我們的父輩,他們那時候能夠讀到高中、大學完全就是稀罕事兒,因此當我們考上了大學,對於父母來說已經是滿足了期望,甚至有的能在全村都引起轟動。

但現在年輕家長們的整體受教育水平很高,本科已經是標配,這就意味著家長們對孩子的期望值更高,孩子在各個階段的成績再想達到或超過父母的期望顯然就再沒那麼容易。

馬伯庸的微博上就有這麼一段話:孩子上學挺好的,可以迅速打破父母“我家娃難道是天才?”的迷思,儘早為以後做合理規劃。我家已經把預期從“不啃老”調整到“不太啃老”了

我想,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逐步正確看待這些現實,這可能就是今後生活的常態。

為孩子引路,別替他走路

接受孩子的平庸,並不代表允許孩子不去努力奮鬥,並不代表家長就要放棄對孩子的培養。

我覺得這種接受,是接受差異化,接受人與人的不同,接受孩子們的不同,放下自己對於孩子養育“就要成績好、就要如何如何”的種種執念。

每一個生命個體是完全不同的,成長軌跡也完全不同。

為孩子引路,別替他走路

知乎上的一位媽媽講過她的故事:她自己從小算是同齡人中比較聰明的,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她的老公跟她的成長軌跡也相差不大。因此在孩子出生後,她理所當然認為優質基因的結合,自己的孩子以後一定很聰明,成績也會名列前茅。

但孩子的外婆憑著幾十年當老師的經驗,在孩子3歲時就看出她的腦筋沒有那麼靈活,按傳統的學校培養應試成績只能是中等。不過她自己不信這個邪,甚至內心有了跟母親PK的想法,一心就想把孩子培養成學霸。

由此她開始很早就教孩子學這學那,也給孩子報了很多培訓班,而且自己每次都親力親為去培訓班後面坐著聽課,對於孩子學業的輔導可以說是嘔心瀝血。但孩子的成績確如外婆所說,一直就只能徘徊在全班的中等水平。

為孩子引路,別替他走路

她怎麼也想不通,對於自己付出如此多但並不想看到的結果更是難以接受,她眼裡的康莊大道,孩子連入口都找不到,她強行拖著孩子到入口,孩子還是看不到。

時間久一些,她終於慢慢想清楚,接受了——孩子確實不能像她那樣思考,即使告訴孩子思路是什麼樣,她還是做不到這個事實。

最後她總結了一個道理:我不能拖著她走我的路,我得站到她的立場,她的角度,為她找一條適合她的路出來,那樣才行。

這一點在最近火爆的《少年的你》中也有體現,很多公眾號在電影大火以後開始關注報道易烊千璽以前的一些成長曆程,有很多父母聽到千璽媽媽以前是多麼辛苦去“推”千璽,吃了很多苦頭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於是就想著這條路是可以copy的。

為孩子引路,別替他走路

但是他們忽略了易烊千璽可以堅持下來最根本的原因,是他自己對於跳舞這件事有天賦和興趣,在他練習的過程中,發現自己記動作比別人快,他的媽媽就一直引導,鼓勵,幫助他去鞏固自己的優勢、展示自己的才華。可以說,千璽媽媽在他成長的路上更多扮演的是一個引導者和幫助者,而不是一個主宰者。

所以我覺得,養育孩子,必須先接納和認識自己的孩子,明白每個孩子的差異性,找到自己孩子真正的成長之路,而不是把孩子強行放到你想讓他走的路上去。

為孩子引路,別替他走路

親子關係的不和,其實也源於家長的放不下。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們經常會不理解,孩子為什麼不這樣,不那樣,可能就導致親子失和。李松蔚老師的改寫(下圖)生動再現了這種場景。

為孩子引路,別替他走路

你要知道,孩子首先是他自己,然後才是你的孩子。如果一個孩子沒有了自我意識,對於家長、老師的安排都言聽計從,那這顯然也不是你想看到的。

有過執著,才能放下執著。

想想你當年大學畢業,父母的要求是不是考個公務員或者進大國企謀個穩妥的飯碗?

而你自己呢?20出頭,正值人生的黃金年華,豪情壯志在心中,就想闖一闖、像那些成功者一樣幹出一番事業。

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這種自我選擇與父母要求的割裂時期。在這種父母與子女差異化的需求對立面前,當年的我們是孩子,難道當了父母,還想換個角色再經歷一遍?

為孩子引路,別替他走路

每個孩子最初都是白紙,但不是白痴。生而為人,每一個生命其實都有自我成長的內在動力。我們當然不是放手讓孩子恣意生長,我們要做的:是發現、是接納、是引導。

記住一句話,父母始終要做孩子人生的引路人,而不是決策者。


★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悅讀父母】,每週共讀一本育兒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