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超前教育有必要嗎?第二語言學習“關鍵期”存在嗎?

搶跑學習、超前教育有必要嗎?

  第二語言學習的“關鍵期”真的存在嗎?

  在教育焦慮氾濫的當下,如何培養孩子?

  如何發現孩子的興趣?

  家長應該做什麼?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困惑於這些問題?

  今天分享來自一位哈佛教授、教育專家的觀點,

  希望能帶給大家啟發。

  

哈佛教授:超前教育有必要嗎?第二語言學習“關鍵期”存在嗎?

  哈佛大學教育學院 凱瑟琳·斯諾教授

  

哈佛大學教育學院Patricia Albjerg Graham榮譽教授,國際著名兒童語言、讀寫發展、學前教育專家,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社會科學院院士,曾擔任美國教育學會主席。其主要研究方向為口語技能習得、口語技能與讀寫能力發展關係,特別聚焦雙語和低收入家庭兒童 。

  近日,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凱瑟琳·斯諾(Catherine E. Snow)教授來到哈佛中心(上海),分享了她在兒童早教領域的研究和觀點,我們特別整理其精彩觀點如下。

  

哈佛教授:超前教育有必要嗎?第二語言學習“關鍵期”存在嗎?

  搶跑學習、超前教育的優勢會逐漸消失,

  為什麼?

  在學前班和幼兒園階段接受超前教育的小朋友,能力往往比同齡的孩子高出不少,尤其是他們的識字和算術技能。然而,一旦孩子開始上小學,這些超前學習優勢就開始一點一點消失了。

  這是為什麼呢?

  斯諾教授指出,這些技能不容易提前培養,超前教育往往事倍功半。等孩子們進入小學之後,可以更輕鬆、更有效地進行學習。人類的認知發展是有階段性的,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讓孩子在合適的年齡做合適的事情,不要一味超前。

  但是,一味淡化、全盤否定提前培養也不可取。孩子在藝術、體育等方面的才能,就可能逃脫優勢逐漸淡化的結局。在這些領域,馬太效應(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作用更加明顯。比如,一個足球踢得好的小朋友,更有可能被挑選進入少年足球隊,從而得到更多機會與優秀的球員切磋,足球越踢越好。在這種情況下,起點高,得到理想成果的概率也越高。

  字母表最後人人都會,早一點學晚一點學並沒有實質差距;如果孩子對樂器感興趣,早點學確實可能帶來一定優勢,得到更多機會,未來在演奏上達到更高水平。

  

哈佛教授:超前教育有必要嗎?第二語言學習“關鍵期”存在嗎?

  不過,斯諾教授特地強調,孩子在藝術、體育等方面的超前優勢能夠得到保持,是因為獲得了更多教育資源和社會支持,而不是基於“關鍵期理論”,即“對特定技能或行為模式的發展最敏感、最容易掌握該技能或行為的時期”。

  

哈佛教授:超前教育有必要嗎?第二語言學習“關鍵期”存在嗎?

  教授演講現場

  

哈佛教授:超前教育有必要嗎?第二語言學習“關鍵期”存在嗎?

  0-7歲是孩子學習英語的關鍵期嗎?

  很多家長都看過這樣一張圖:0-7歲孩子的語言感知力最強;7歲到青春期,折線逐漸往下;成年之後降到最低點,彷彿逐漸失去了學習語言的能力。受到“關鍵期”理論的影響,不少家長以為學習英語越早越好——是這樣嗎?

  

哈佛教授:超前教育有必要嗎?第二語言學習“關鍵期”存在嗎?

  很多人認為,0-7歲是語言學習的關鍵期,圖/網絡

  斯諾教授表示,“關鍵期”理論放在第二語言學習上是沒有根據的。

  教授本人在70年代做過一項研究,研究對象是一組母語為英語、搬遷到荷蘭的新移民家庭。在浸入式環境下,這些家庭中的孩子要上學,大人要工作,他們的第二語言——荷蘭語的學習情況如何呢?斯諾教授將受試者分為3-5歲、6-7歲、8-10歲,12-15歲,和成人年齡段,在他們到達荷蘭後的3個月、8個月,和12個月後進行英語能力的多項測試。在所有的測試結果中,年齡較大的組別都比年齡較小的組別表現好,其中最為亮眼的是12-15歲年齡段,而3-5歲年齡段表現最差。

  其實,幼兒階段並不是學習第二語言最快的階段。斯諾教授的研究指出:如果在幼兒時期掌握第二語言,孩子的母語水平往往會受到影響;青春期是第二語言習得的高效階段,且青春期學習第二語言的孩子已經有紮實的母語水平;大齡人群一樣可以熟練掌握第二語言

  這些結論得到了很多其他研究的支持,也許是由於家長的焦慮或者商家的宣傳,這些結論被選擇性地忽略了。

  回想一下我們身邊的例子:混血寶寶在雙語環境下成長,學說話是不是往往慢一點?國際學校的小朋友學了英文,在家是不是不愛說中文了?美國外交學院(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將漢語劃分至對母語為英文的人群來說最難學的語言類別,中國人也時常感嘆中文的博大精深,讓母語水平還不夠紮實的中國小朋友進入英文環境後還要繼續說中文,孩子也太難了!

  

哈佛教授:超前教育有必要嗎?第二語言學習“關鍵期”存在嗎?

  

哈佛教授:超前教育有必要嗎?第二語言學習“關鍵期”存在嗎?

  家長應該怎麼做?

  首先家長要問自己,我希望孩子具有哪些品質?——健康、樂觀、獨立、聽話、誠實、聰明、善良、學習好、善於交朋友、能找到好工作……還是什麼都想要?

  斯諾教授說:這些都是很好的培養目標,但是它們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無法面面俱到。比如聽話和獨立就是兩個相互矛盾的目標。對於不同家長來說,這些目標之間還有優先級的差別。

  斯諾教授建議,家長可以為這些培養目標排個序,例如朋友多和學習好,哪個更重要?聰明和聽話,哪個更重要?

  斯諾教授給出了兩個方法幫助家長思考和認清自己心中培養目標的優先級:

  一:設想一個實際場景

  比如你的小孩該睡覺了,這時候,小孩說出什麼理由,可以讓你同意他/她晚點睡呢?“我在看一本很有意思的書”?“我想看動畫片”?還是“我想練琴”?二:進行假設

  假設你聽到別人家的孩子“兩歲可以用英文數數到一百”,“三歲可以進行小提琴表演”,“六歲會作詩”,這時候,你是羨慕,還是覺得沒必要?

  

哈佛教授:超前教育有必要嗎?第二語言學習“關鍵期”存在嗎?

  孩子的教育是一場馬拉松。家長往往過分關注孩子在起跑的第一公里跑得多快,卻忘記了跑完最後一公里才能算成功。

  站在起跑線旁邊的家長們,該如何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跑好馬拉松呢?

  斯諾教授分享了研究人員在一個兒童語言數據庫中的發現:絕大部分孩子的講話內容中充滿了各種問題,其中尋求信息的問題頻次遠遠高於請求式的問題(比如我能不能吃塊餅乾?)。孩子能問多少問題呢?平均一小時能問75-150個問題。算一下,如果父母每天與孩子對話3小時、一年365天、3-6歲四年時間,孩子可以問出差不多40萬個問題,也就是40萬個學習機會。

哈佛教授:超前教育有必要嗎?第二語言學習“關鍵期”存在嗎?

  孩子們問的話題千奇百怪,家長們就算化身百科全書也未必能夠全答上來,怎麼辦呢?

  斯諾教授指出,孩子們關心的話題,很可能成為他們未來感興趣的學科的入口。比如,恐龍也許是考古學的入門,錢可能是經濟學的入門,超級英雄可以是政治科學的入門。如果家長把孩子的問題當做未來學科的基礎,就會更加認真地對待這些話題,並且進一步找到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自己可以做些什麼。

  

哈佛教授:超前教育有必要嗎?第二語言學習“關鍵期”存在嗎?

  好奇心是兒童認知發展的重要手段。有效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學到受益一生的東西。在這方面,斯諾教授給出了幾個建議:

  回答孩子的問題;

  為孩子挑選能引發好奇心的書籍玩具,發掘孩子真正想學的是什麼;

  帶孩子去博物館、音樂會等能夠激發興趣的地方;

  支持孩子的興趣。

  最重要的是,家長要讓孩子知道,他們的好奇心是有價值的,會得到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