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隔”使得農村“光棍”變得越來越窮!

據有關研究估計,到 2020 年底, 我國將存在3000 萬 隱性 “光棍 ”。 他們主要集中在農村,且與貧困問題密切交織在一起。

“區隔”使得農村“光棍”變得越來越窮!

已有一些研究開始關注並嘗試解釋農村 “光棍” 的貧困問題, 這些研究基本上呈現兩種解釋取向: 一種是個體條件取向,將 “光棍” 的貧困狀態歸因於其身體缺陷、能力不足等。

另一種是社會結構取向, 認為是家庭、 社會等外力作用導致了 “光棍” 的貧困。

有研究將 “光棍” 的貧困視為代內剝削的結果———農村家庭中的長子因需承擔養老等家庭責任, 未能充分發揮其勞動價 值, 進而陷入貧困。

有 研 究 則 提 出“分家散財論 ” ———兄弟分家使有限的家庭財產一次次縮水, 越晚成家的兒子從家庭中獲取的資源越少,越有可能陷入貧困。

“區隔”使得農村“光棍”變得越來越窮!

有研究觀察到 “光棍”在村莊中的 “邊緣人”、 “退出者”、 “沉默者” 處境, 認為“光棍” 被邊緣化的過程使其喪失社會支持, 進而陷入貧困。

為了全家人的未來而共同努力, 正體現了家庭作為社會發展動力源泉的價值。

一旦男性無法成家, 並且自己也接受了這種局面, 那麼對於他們來說, 為家庭而奮鬥的目標消失了, 同時也就意味著“過日子 ” 的動力喪失了 。

成家 、 生子 、 教子不再構成他們的人生任務, 而基於此的生活動力也就此消解。

“區隔”使得農村“光棍”變得越來越窮!

在農村, 子女從出生到成年的近 20 年 間,從日常生活支出到教育花銷, 都是父輩沉甸甸的責任。 此後, 父輩還需要為子女 (尤其是兒子) 成家攢錢置業, 以及幫助撫養孫子女。

而對於 “光棍” 來說, 他們只需要贍養家中老人, 或只需顧及自身溫飽, 所需的投入是極少的(大病患者或長期慢性病患者除外), “光棍” 的拼搏動力因此也大為弱化。

“區隔”使得農村“光棍”變得越來越窮!

在熟人社會中, 人與人之間的競爭關乎個人及家族的社會地位及聲望, 競爭所獲的優越感也被稱為 “有面子”。

社會競爭不僅是個體在熟人社會中實現社會價值的必然路徑, 也是個體認真 “過日子”、 追求上向流動的動力。

“光棍” 感覺 “丟面子” 以及退出村莊競爭, 是從其 “人生任務” 消解開始的。

由於沒有成家立戶, 因而失去了傳宗接代、 延續香火的 “資格”, 這使得 “光棍” 失去了與其他村民攀比、 競爭的基礎, 進而導致其走上了自我區隔的道路。

“區隔”使得農村“光棍”變得越來越窮!

“ 消極出世 ” 也是 “ 光 棍 ” 在自我形象 管理 、居住環境打理、 飲食選擇等方面呈現出特異性的原因。

因為缺乏保健和管理身體 (身材) 之社會性必要, “光棍” 基本不會控制自己的飲食, 也不看重食物的質量。

因為很少與他人近距離接觸, 他們也不用考慮自身的乾淨與整潔。

因為不主動串門, 不邀請鄰居做客, 他們同樣沒有必要認真打理住宅環境。

“區隔”使得農村“光棍”變得越來越窮!

日常生活、 人情往來與村莊公共參與等方面的區隔不僅共同消解著 “光棍” 在熟人社會中的競爭意識, 同時也消解著 “光棍” 的社會網絡和人情紐帶, 減少了他們發展的機會。

適應了 自我放棄心態 的 “光棍”,呈現出對安於現狀的宿命型生活的滿意狀態, 建構出一種貧困文化並沉溺其中。 這種文化具體表現為聽天由命、 消極無為的人生觀, 安於現狀、 好逸惡勞的幸福觀, 不求更好、 只求溫飽的消費觀等。

文章摘自:陸漢文 董苾茜老師的《區隔視角下農村“光棍”陷入貧困的過程與邏輯——— 基 於 秦 巴 山 區 J 村 的 調 查 研 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