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菜做飯,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

要想生活得更好,需要不斷奮鬥。奮鬥都是在特定條件下開始的。面對不利條件,是自怨自艾還是積極行動?

從前,有一位美國農夫在努力工作許多年後,終於有錢買一塊價格便宜的田地。可是他買地之後,心情開始十分低落。這塊土地貧瘠得不適合種植任何農作物,任何作物在這塊地上都長不出來。除了一些矮灌木和響尾蛇,什麼東西都無法活在這片土地上。


看菜做飯,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

後來他想到一個主意,能把這個負擔變為資產,挫折變為機會。他不顧大家詫異的眼光,開始捕捉地上的響尾蛇,又買了機器來生產響尾蛇罐頭。幾年以後,他的農莊變成當地很有名的觀光景點,每年平均有兩萬名觀光客前來參觀。

這位農夫的生意越做越大,他又發現新的致富點,把響尾蛇的毒液送往美國的實驗室製作血清,蛇皮以高價售出生產皮鞋與皮包,然後把蛇肉裝罐賣到世界各地,甚至村裡郵局蓋的郵戳都寫著“佛羅里達州響尾蛇村”,表示對這位反敗為勝的農夫為榮。

這個農夫購買的地,實際上條件很不利,土地貧瘠不適合種植糧食作物,只能長一些矮灌木,還有令人心驚膽戰的響尾蛇。

怎麼辦?放棄吧!很多人可能會有這樣的想法。但是如果放棄,就是後退。後退沒有出路,這塊地就白買了。

農夫積極構思,既然矮灌木很有特點,不如開發成老百姓喜歡的樣子,讓它成為觀光景點。要想開發成景點,就需要捕捉危及遊客人身安全的響尾蛇。

捕捉來的響尾蛇怎麼辦?都殺死,然後扔掉嗎?那就太浪費了。這位農夫乾脆把它做成罐頭。蛇肉鮮美,銷路很好。

僅僅製作響尾蛇罐頭,還是有點可惜啊。響尾蛇的毒液有很大的藥用價值。這位農夫聽說這個消息後,就把毒液送到美國的實驗室去提煉出血清。

蛇皮呢?也不能扔掉,可以用來生產皮鞋和皮包。結果這些皮製品也很暢銷。

就這樣,這位農夫就把看似無用的土地開發出驚人的潛力,迅速致富的同時,給社會帶來越來越多的實用價值。

如果你我處於那個不利環境,是不是可能放棄了呢?

看菜做飯,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

這就向我們提出一個重大原理,奮鬥者不挑環境,他們需要就菜做飯,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在現有條件下立足現實,開發出最好的產品。

我們為什麼要奮鬥?基本上都是因為剛開始的條件不好,才需要奮鬥來改變人生的命運。但是,恰恰因為剛開始條件不好,我們才需要必須敢於面對現實條件,去適應性地奮鬥,而不是悲觀和放棄。

立足現實條件,看菜做飯,把現有條件開發出最大化的價值,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這是積極奮鬥精神的表現。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到什麼地步做什麼事。

鹽鹼地適合種莊稼嗎?當然不適合。如果你家分到的地是一片鹽鹼地,你怎麼辦呢?放棄,哭泣,還是向那個美國農夫一樣,尋找這篇土地上的致富機會?

楊大春選擇的是後者。他高二時,因為家裡實在太窮,就輟學不讀了。只有回家種地。但是,他家裡的地好大一塊都是鹽鹼地。糧食收成很差,這可愁懷了他的爹孃。

楊大春也一度鬱悶,甚至覺得這輩子也沒有啥希望了。但是怎麼辦呢?只能面對現實。後來他想,鹽鹼地又怎麼了,誰說鹽鹼地就種不出莊稼來?

他沒想去改造鹽鹼地,反而順著鹽鹼地的性子去想,應該種什麼才好。為了種好地,他到縣科技站去請教專家。

專家看這個小夥子愛學上進,就告訴他,鹽鹼地並不意味著就是窮地,實際上也有適合種植的植物,如向日葵、枸杞和羅布麻。專家對他說,根據咱們縣的土質情況,我建議你種向日葵。

楊大春回到家裡,思來想去後,決定要種向日葵。他爸媽都反對,說他在做無用功,鄉親們也認為他瘋了。

他不管,他堅持。就這樣,他開啟了自己的向日葵夢想。

結果,當年他就賺了2萬元。嚐到甜頭的他,第二年擴大種植向日葵。第三年,為了引來更多生意,他還搞起了農家樂,讓城裡人來他的向日葵莊園採摘新鮮的向日葵,讓他們來這裡感受農村的花海。

看菜做飯,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

這樣,楊大春一年比一年富起來了。

楊大春的經歷和那個美國農夫,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都是初始條件不好,但是都根據自己的初始條件,積極思索,尋找到最好的出路,產生巨大的致富價值。

更令人感佩的是,他們都不屈服於既定命運,都要求從現實中找到致富路徑。

積極順勢而為,看菜做飯,讓我們不沉溺在哀嘆之中,不放棄任何可能的致富機會,把所有時間和精力投入改變自己命運的事業上來。這是奮鬥者應該有的精神。

立足現實,從腳下做起,找到最佳出路,開發現有的一切,去提升自己的價值。

這就應該立足現實條件,有什麼條件就做什麼事;根據材料做產品,有什麼材料做什麼產品。奮鬥者,別挑條件,要利用條件並且創造條件,從現有條件中去做最好的奮鬥。

這種精神非常重要。它使你不害怕任何不利環境。任何不利環境,都可以開發出好的結果。

讀者朋友們,你覺得呢?



【作者簡介】趙泰融,寫作愛好者。寫作目的:探索思想並努力用通俗方式介紹給讀者,希望對他們的思維有所啟發。寫作方向:學術、評論、小說和感悟。按照寫作方向,將逐漸撰寫“聞道”、“雕龍”、“品讀金庸”、“百家說”、“思想小說”、“奮鬥者”和“人倫”等系列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